学习反馈 || 缔结“数学画”教学与整体性建构结构化教学的“缘”

作者:徐芝英
首先感谢我们的领衔人陈昱老师向我们推荐了这个网络学习的暴殄大餐!为了更加清楚、更加深入地学习其精神和领会其精髓,我将一天的学习容量分成了三天来进行细细观看,慢慢消化。每个讲座,每一节精品课,我都认真做了笔记,精彩处我时常反复听,有时一个地方我可能要回看好几遍。许卫兵校长说得好,千金难买“回头看”,生怕错过半点!这个网络学习让我有这个机会认识了更多数学界的大咖们,每一次的学习培训都是思想的洗礼、认识的升华,观念的转变,下面我带着学习思考的心谈一谈自己对结构化教学的个人体会。
学习之初,结构化教学这个主题令我产生好奇之心。什么是结构化教学?它是个什么东东?通过线上专家的讲座,我认识到了什么是结构化教学、整体性教学,结构化(整体性)教学的价值,二者均关注基于数学知识的内在系统关联,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帮助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帮助学生完成认知体系,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素养,进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爱上数学,轻松地学好数学。这不正是我们“数学画”所追寻和要达到的境界吗?“1234”结构化教学模式中的两大核心“数与形”如图1,这不正是我们正在做的吗?看到这里,心里瞬间感觉到温暖,同时,这也让我眼前一亮。这样一个庞大的课题研究团体分布在全国各地,教育无边际,思想无束缚!不得不说互联网的强大,虽然我们远隔千山万水,我们依旧可以隔空相望、交流,并且进行思想的碰撞!这是对结构化教学理论最好的诠释。通过不断地练习实践结合,尽最大的可能帮助儿童不断进步,努力获得不同的数学。
学习之中,一方面高小娣老师提出的一点我很喜欢,结构化教学思维自觉(素养)如图2,上图主要罗列两个层面的架构,较低级层面有直观想象、数据分析、数学运算,高级层面有数学抽象、数学建模、逻辑阶段。于是,我在想是否有更高级层面呢?答案应该有,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目前两个层面可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结构化教学对每个人都适用,但对儿童的发展尤其重要。通过学习,结构化思维,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只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潜意识层面不自觉地在使用,而不会以这种思维理论方式来指导自己在缺乏经验的领域里的进步。另一方面根据典型课例,不难发现,教师注重运用让儿童按照设计好的结构从中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将相关联的知识巧妙地有机融入一节课中,帮助孩子更好地将知识内化。如葛乐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如图3,她将长度、面积度量的标准通过合适的测量手段一步步找测量角的标准,帮助孩子一步步了解量角器的构造过程,如何使用量角器?最后,再对1度角概念的外延拓展?有没有比1度角小的角?该怎么表示呢?一个个富有引导性的问题把孩子调度到更深入的课堂中来,多么棒的一节课,我之前的职称面试就抽到这节课,现在看来自己当时的设计有诸多问题,这节课我反复观看,其中的亮点让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重温,每看一次都会有一种新的收获,并且计划在四年级下册亲身去尝试这种授课设计,如果这样设计课堂,孩子们可能更积极的投入到课堂中来,这样教学的方式应该更符合孩子学习心理需要!刘霞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吴存明老师执教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以及下午的四个教学片段堪称经典示范课。它们多数是以复习的形式进行导入,当然也有以情景模式进行导入的,但是教学进入中间阶段时均体现了结构化教学模式,将之前学习过与本节课相关的散点知识进行串联、打通知识的结构体系。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但不是新的教学手段。其实,但凡有经验的数学教师,日常教学中也会运用这样的教学手段,只是大家没有去更加系统化,更加规模化的研究它。而以许卫兵校长为首的老师就关于整体性建构的结构化教学进行了先驱实验研究,并且目前是国家级的重点研究课题在研阶段。可见,只顾埋头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边教边研究,边研究边思考。
在线学习的最后阶段,我认真聆听了许卫兵校长的讲座《学得好不好,学生“说”了算--兼谈质性教学评价的应用》。许校长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了质性研究:首先,为什么强调“说”。这反映了“说”的意义,这里我强调的是许校长的口中的“说”其实就是我们县级课题研究的关于孩子的课堂表达问题,包括语言的表达、图画的表达甚至是体态的表达等,可见我们从事的课题研究在这里与许校长的观点不谋而合,再一次确定我们找对了方向。其次,怎么让学生“说”。换句话说,怎么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这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和难点,许校长指出了方式:讲述、访谈、写作(演说、图说),我们选择的方式是写作或讲述的方式,同时,他还提出了四个重视,重视学习起始准备,重视学习过程开展,重视学后回顾反思,重视评价改革引导如图4。我们平时只重视了中间两条,却忽视了学习起始准备和评价改革引导,许校长的讲座让我再一次找了新的方向,发现了不足,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会注意这四个方面在教学中的运用,让课堂更加充满生机,让学生学得更加幸福!最后,到底“说”什么,一切皆在言说中,课堂表达得重要性可见一斑。
学习之后,我突然觉得数学课题研究其实并不难,它们就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出现在我们每节课的某个环节,只要我们注意收集,及时整理,笔耕不辍,反思总结,那么人人皆可研之,用之。最后,我想将许校长的那句经典:“千金难买回头看”改为“万金不如笔头耕”作为自己接下来的努力目标,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努力做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