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Lossen rearrangement——异氰酸酯的制备

定义

O-酰基羟肟酸转化为相应的异氰酸酯被称为Lossen rearrangement(洛森重排)

反应通式

起源与发展

1872年,W. Lossen报道了苯甲酰苯甲酯(由苯基羟肟酸和苯甲酸合成的混合酸酐)的热解反应生成苯基异氰酸酯和苯甲酸。几年后,他观察到在沸水中,山莨菪碱苯甲酸钾盐很容易转化为二苯脲、山莨菪酸钾和二氧化碳。在后者转化过程中,初始产物为异氰酸苯酯,一半与水反应生成苯胺和二氧化碳,另一半与苯胺反应生成二苯脲。

反应的一般特征

1)羟肟酸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方法制备:a)由相应的羧酸首先转化为酸氯化物或混合酸酐,然后与羟胺反应;b)与羟胺形成酯;c)脂肪族和芳香族羧基化合物与氯化羟胺;
2)游离的羟肟酸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发生洛森重排,因此氧原子的活化是重排发生的必要条件;

3)羟肟酸的羟基酰化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试剂进行: 酸酐、酰基卤化物、SOCl2、SO3·Et3N、二烷基碳二亚胺、活化的芳族卤化物(如2,4-二硝基氯苯),在Mitsunobu反应条件下(PPh3、DEAD、ROH)和硅基化;

4)重排通常是在有水或其他亲核试剂(如胺、醇)存在的情况下,用碱(如氢氧化钠、DBU)加热O-活化的羟肟酸;

5)活性较高的O-磺酰和O-磷酸基衍生物则趋向于自发重新排列;

6)重排的初始产物是异氰酸酯,异氰酸酯与水反应后产生不稳定的氨基甲酸,而氨基甲酸酯分解为伯胺和二氧化碳;

7)当胺作为亲核试剂存在时,反应的产物是一个取代的尿素;

8)分子内存在亲核官能团(如NH2、OH、COOH)时,与异氰酸酯反应;

9)重排过程中,与羟肟酸官能团相邻的体中心保持(旋光性不变)。

Lossen重排与Hofmann和Curtius重排密切相关,但其相对于其他方法的主要优势是反应条件温和不需要使用浓强碱或高温

机理

Lossen重排的机制与Curtius-、Hofmann-和Schmidt重排密切相关。
第一步是将氮原子上的O-酰基羟基甲酸酯通过碱脱氢生成相应的碱盐,碱盐是相当不稳定的,并通过桥联阴离子迅速与异氰酸酯进行协同重排。
重新排列的速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取代基的电子性质:具有更强的吸电子能力的R3和具有更强的供电子能力的R1和R2,其速率越高。

反应实例

1) Formation of Complex Hydrazine Derivatives via Aza-Lossen Rearrangement

DOI: 10.1021/acs.orglett.9b01742

2) “Covalent-Assembly”-Based Fluorescent Probe for Detection of a Nerve-Agent Mimic (DCP) via Lossen Rearrangement

DOI: 10.1021/acs.analchem.9b01006

3) Alkynyl Triazenes as Fluoroalkyne Surrogates: Regioselective Access to 4-Fluoro-2-pyridones by a Rh(III)-Catalyzed C–H Activation–Lossen Rearrangement–Wallach Reaction

DOI: 10.1021/acscatal.0c00499

4) Carbonyldiimidazole-Mediated Lossen Rearrangement

DOI: 10.1021/ol9023387

5) Metal-assisted Lossen Rearrangement

DOI: 10.1021/jo300031f

6) Rhodium(III)-Catalyzed C–H Activation/Carbene Insertion/Lossen Rearrangement Sequence: Efficient Synthesis of Spirooxindole Pyrrolones

https://doi.org/10.1002/anie.201906589

评述

Lossen重排的机制与Curtius-、Hofmann-和Schmidt重排密切相关,但其相对于其他方法的主要优势是反应条件温和不需要使用浓强碱或高温

参考


(0)

相关推荐

  • Overman重排

    通过烯烃的1,3-位置互换将烯丙基三氯乙酰亚胺酯转化为烯丙基三氯乙酰胺进而将烯丙醇转化为烯丙胺的反应. 烯丙胺类化合物是重要的含氮分子(如生物碱,抗生素和非天然氨基酸等)的前体. 反应机理: 脱掉质子 ...

  • Hofmann异腈合成反应

    伯胺在碱性条件下和二卤卡宾反应得到异腈.常用的碱是季铵碱.二卤卡宾通过氯仿或溴仿在碱性条件下得到直接用于反应. 反应机理 反应实例 Phenylisocyanide (3). To PhNH2 1 ( ...

  • 霍夫曼重排(Hofmann Rearrangement)

    概要 是指一级酰胺在卤素(溴活氯)和碱的作用下产生异氰酸酯后重排转变为少一个碳原子的伯胺的反应. 该反应的小缺点是必须使用强碱. 四乙酸铅或者高价碘试剂作为改良条件经常被应用于该反应.而且后者的话可以 ...

  • Vinylcyclopropane-cyclopentene rearrangement(烯基环丙烷-环戊烯重排)

    乙烯基环丙烷通过双自由基中间体转化为环戊烯的反应.此反应一般是高温加热引发.近期也有研究用Rh催化的常温下进行的反应. [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45 (2 ...

  • Stevens rearrangement

    在强碱作用下与氮相连的碳中有一个碳连有吸电子基团的季铵盐重排得到叔胺的反应. 反应机理 可能的两种机理: 1.自由基机理: 2.离子机理 反应实例 参考文献 1. Stevens, T. S.; Cr ...

  • ​科研制备异氰酸酯聚乙二醇(NCO-PEG-10EDAM/Tomudex/MTX/AT1438)

    小编瑞禧为你科普聚乙二醇修饰技术: 异氰酸酯是异氰酸的各种酯的总称,用于家电.汽车.建筑.鞋业.家具.胶粘剂等行业.包括单异氰酸酯R-N=C=O和二异氰酸酯O=C=N-R-N=C=O及多异氰酸酯等. ...

  • Wagner–Meerwein重排

    酸催化下醇的烷基进行迁移得到多取代烯烃的反应. 反应机理 反应实例 参考文献 1. Wagner, G. J. Russ. Phys. Chem. Soc. 1899, 31, 690. Wagner ...

  • 「NR」Curtius rearrangement——异氰酸酯的制备

    定义 叠氮酰基化合物的热分解(热解)得到相应的异氰酸酯,称为Curtius rearrangement(库尔修斯重排) 反应通式 起源与发展 重排可由质子酸或路易斯酸催化,与未催化的反应相比,分解温度 ...

  • 「NR」Baker-Venkataraman rearrangement

    定义 碱催化的酰基转移反应,将邻乙酰氧基苯乙酮转化为β-二酮. 反应通式 起源与发展 二酮类化合物是重要的合成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合成铬酮类.黄酮类.异黄酮类和香豆素类化合物. 反应的一般特征 最常用的 ...

  • 「NR」Hofmann rearrangement

    定义 一级羧基化合物转化为相应的少一个碳的胺 反应通式 起源与发展 1881年,一个.A. W. Hofmann发现用一个当量的溴(Br2)和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处理乙酰胺,可以得到N-溴代乙酰胺.经过 ...

  • 「NR」Claisen rearrangement 克莱森重排

    定义 以其发现者的名字命名,烯丙基乙烯基醚在加热条件下发生[3,3]单键转移,重排生成相应的γ,δ-不饱和羰基化合物,该类型反应称为克莱森重排 反应通式 可以发现,苯基烯丙基醚邻位均被取代后,将会发生 ...

  • 「NR」 Barbier 偶联反应 | 有机金属对酮的偶联——制备醇

    定义 卤化物与金属原位生成有机金属试剂后,直接与羰基化合物进行偶联反应 Barbier 偶联反应本质上就是一个原位进行反应的Grignard反应,但是该反应较Grignard反应早一年被发现. 反应通 ...

  • 「NR」Sonogashira偶联 | 取代炔烃的制备

    定义 在铜钯催化下,末端炔与芳基.卤代乙烯偶联生成取代炔烃.可以认为是催化版本的Castro-Stephens偶联反应. 反应通式 起源与发展 1975年,K. Sonogashira和同事报告说,在 ...

  • 「NR」Schmidt reaction —— 制备酰胺

    定义 羰基化合物与叠氮酸或烷基叠氮在酸催化剂存在下的反应称为Schmidt reaction (施密特反应) 反应通式 起源与发展 1923年施密特(K.F. Schmidt)报道了叠氮酸(HN3)和 ...

  • 「NR」 Grignard反应 | 有机镁化合物的反应

    定义 有机镁试剂又称为Grignard试剂,Grignard试剂与碳-杂重键的加成反应即为Grignard反应 反应通式 起源与发展 1900年,V. Grignard报道,烷基卤化物(RX)与金属镁 ...

  • 「NR」 Stille偶联:有机锡与卤代烃偶联

    定义 在Pd(0)催化下,有机锡烷与有机亲电试剂发生偶联反应,形成新的C-C单键 反应通式 起源与发展 1976年,C. Eaborn等人发表了第一个钯催化的有机锡化合物(organostanna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