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的回忆 (叙事诗) | 作者 王守安

原中国第二砂轮厂大门

梦中的回忆  (叙事诗)
 
王守安
古稀有二
早过了做梦的年龄
可在庆祝建党百年的这些日子
我,却有着做不完的梦
在梦中流连过往的岁月
在梦中捕捉逝去的激情
把崎岖,写进怀旧的文、思念的诗
把峥嵘,镌上大河的浪、太行的峰
常梦见,逝去的严父慈母
他们,为党的事业奋斗了终生
即使是在弥留的最后时刻
也不忘教育子女
不要愧对了共产党员
这份组织上给予的光荣
常梦见,新中国成立前夕
那个1949年7月1日的黎明
豫北平原的一座小村里
呱呱坠地了一个幼小的生命
他给一对革命伴侣
带来了幸福和欢笑
他给分到田地的贫苦农民
带来了希望和笑容
学龄前,他随父母来到了省城郑州
灵魂渗透的,还是农村娃的纯真、善良与热情
常梦见,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少年
背着书包,在郑州老城的胡同里蹒跚穿行
为了节省那几元微薄的学费
两年间他在四所小学做过插班生(注1)
大跃进的年代他和弟弟再次随母下乡
三年灾害使他懂得了大自然的无情
最难忘的是奶奶临终也未实现
吃上一块红萝卜的愿望
皮包骨头的老人,走时还睁着期盼的眼睛
为活命,十岁的他只身背乡离井
渡黄河寻慈父百里徒步上开封
脑海里至今还录存着母亲送儿登船的悲泣
还有,河面上老北风呜呜的嘶鸣
“中国二砂”成型车间巨型压力成型机
常梦见,在宋城东郊的建设工地
打工的父亲抱着儿子热泪纵横
是他分出“瓜菜代”的供给制口粮(注2)
保全了亲生骨肉稚嫩的生命
想不到,在那半饥半饱的年代
他竟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开封八中
三年开水泡窝头的艰辛日子
伴他度过了初中的光景
常梦见,在双龙巷求学那段日子
他除了上学,挖野菜,放羊,拾煤渣
寒暑假还到工地搬砖和泥打小工
每天1.25元的汗水报酬
一分不留地给母亲贴补家用
记忆中,十五岁以前他从没吃饱过
以至于得了致命的肺结核
那种只有穷孩子才得的疾病
学校让休学半年免他人感染
多亏了母亲日夜守护悉心照应
还有平房院那处简陋的小诊所
还有那位姓苏的年轻医生
恢复健康的他终于重返校园
身为老党员老工人老村干的父母
教导他是党和国家挽救了他的生命
他们说若是在万恶旧社会
这种病无论如何也难以捱过严冬
1979年在信阳木工机械厂采访
常梦见,初中毕业前他戴上了团徽
班主任老师勉励他报考重点高中
而他却考取了省会的一所技术学校
为的是早工作帮家庭摆脱贫穷
半工半读无疑是最好的方向
管吃住能使父母的负担减轻
至今,他仍为当初的选择而暗暗庆幸
因为在这里,他开始独立迈向人生
常梦见,在那风云激荡的火红岁月
他毅然决然地投身了那场革命
参加大串联,他两次赴北京受到毛主席接见
重走长征路,他从郑州出发步行到江西茅坪
研发新产品,他曾和校友造出河南省第一台万能铣床
接受再教育,他曾与同学到巩义山乡住过窑洞
四年的历练,小驹子终成骏马但等奋蹄
四年的风雨,嫩树苗枝丫渐茂不惧雨风
1979年2月奔赴中越自卫反击战前线之际
常梦见,十九岁时他刚刚走上工作岗位
就在“中国二砂”生产一线拼搏冲锋(注3)
他打破了企业多年徘徊的生产记录
金刚砂日产创造了全国最高水平
他捧回了全市技术比武竞赛的闪闪金杯
报刊上登上了他的照片和姓名
难忘“引黄入郑”时他亢扬的夯歌
为邙山挖河筑堤的劳动大军加油鼓劲
难忘“挖洞备战”时他创作的诗句
为地下挥汗的突击队员点燃豪情
那是一个奋发图强的年代呀
脑海里,翻滚的是大干快上的波涛
那是一个催人奋进的岁月呀
血管里,奔流的是为国争光的浪峰
从1968到1978的十年里
他多次被评为“学毛著积极分子”
从一车间到八车间再到十车间
多次调岗,年年是“五好职工”
凭毅力,他拿到了经济专业的学历证书
省总工会命名他为“岗位成才标兵”
常梦见,当工人的他竟然爱上了文学创作
爱得是那么热烈,那么执著,那么凝重
他的文章发表在《经济日报》《工人日报》《河南日报》
他的诗歌登上了《河南文艺》《郑州文艺》《莽原》《星星》
每篇每章,无不是唱给党、祖国和故乡的心底颂歌
每首每行,无不饱含着着对工农兵的无限深情
他也因此而被抽调入厂报编辑部
由一名工人成为一名宣传战线的新兵
作者在河南省总工会主编的部分
《工人创作》文学期刊
常梦见,省总工会那几位逝去的“老革命”
如雪的鬓发见证着他们曾经的革命历程
虽然,他与他们,非亲非故非朋非友
却给他关心,给他爱护,给他鼓舞,给他肯定
三顾企业,他由工厂迈进了省总工会的大厦
《工人创作》《河南工人》两本杂志
揭开了他人生值得追忆的又一段厚重
作为编者,他编发了多少诗文评论
作为园丁,他培育了多少文学精英
他的笔杆,曾为多少平凡英雄树碑立传
他的呼吁,曾为多少普通群众送去温情
他的足迹还曾踏上自卫反击战的前沿
他的诗文把血染的风采描绘得更艳更红
《河南日报》1981年7月18日
发表的《河南工人》复刊消息
常梦见,1981年他还是回到了企业
他依恋大工厂那昼夜不停的隆隆机声
虽然他一步步走上了企业领导的岗位
他的心却系着分厂、工段的工人弟兄
搞整顿,他编写出《班组管理400问》(注4)
搞承包,他分析出“两保一挂”的目标愿景(注5)
当“白鸽”腾飞效益翻番飞向全世界(注6)
当国务院颁发的“先进企业”匾额挂上办公楼大厅(注7)
他病倒了,倒在工作岗位上昏迷不醒
厂长亲自到医院探望说,“管理进步,有你一功”
党旗下他把拳头高高举起
诵读的,是矢志不移的誓词
铭记的,是刀刻斧凿的使命
作者主编的部分《工人创作》
《河南工人》期刊
常梦见,在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日子里
他常常伏案奋笔陪伴三星
当“河南第一股”“豫白鸽”隆重上市发行
中原大地、沪深股市都为之强烈震动
他被评聘为高级经济师和管理学教授的职称
他荣获了“学术带头人”“机械部优秀专家”的殊荣
当他昂首走进中国社科院学术大厅
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用一阵阵掌声把他欢迎
他知道这掌声不只是为他而响起
很大程度,是出自对他的恩师的崇敬
蒋一苇是中国股份制改革的最早倡导者
而他,他不过是先生当年的学生
当然,白鸽集团的股份制实践也可圈可点
大会评选出的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就是他的
——《股份制,企业转换机制的有效途径》(注8)
作者主编的《河南工人》综合期刊
常梦见,1997年的郑州玻璃厂(注9)
几千人的大国企正在与命运抗争
临危受命,他扛起了总经理的重任
立誓出征,他向市政府做出了承诺保证
“外抓市场,内抓管理”是他的经营策略
“质量与成本”是管理的重中之重
清理“三角债”是资金运转的当务之急
团结稳定、迎难而上是团队思想的魂灵
他深入机台炉前抓生产现场优化
他亲率干部参加劳动转变作风
他调整激励政策增补销售人员
他驱车万里请欠款促资金回笼
他不惜血本把订货会开在黄河迎宾馆
破天荒签订数千万营销合同
苦干实干结下丰硕成果
亏损多年的大国企扭亏增盈
当员工当年平均增长四级工资
当新建的生活区楼房高矗云空
当退休工人也领到丰盛的年货
当趴窝的生产线发出欢快的轰鸣
市长率各局委领导到厂开现场会
他哭了,像个孩子拿到了满意的成绩单
那样兴奋,那样欢悦,那样幸福,那样动情
“中国二砂”砂带分厂
常梦见,新世纪后他辗转多家企业集团
金星啤酒、万路橡胶、邦博机械、郑州鼎盛
每到一处,都将管理整顿得有条有理
每到一方,都把困难荡涤得干干净净
现场优化、基础管理是他固有的长项
品牌塑造、内部承包是他拿手的事情
就连时髦的信息化、标准化与积分制
他同样能为你调理得有条有理经纬分明
他的成果被译成多种文字传到海外
欧美、日韩的同行也与他交流沟通
他说自己是生来就是为企业诊断治病
不善诊疗,就不算一名合格的医生
常梦见,退休12年的他依旧脚步不停
似老骥伏枥明志,如天马独行太空
培训管理人才,他做出十余套PPT教案
破解经营难题,他谋划多家企业走出困境
助圆方集团党建引领经济发展
那党中央颁发的奖牌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注10)
助阿利餐饮内部承包激励员工
连续多年效益增长捷报飘红
他的足迹踏遍大河上下、长城内外
他的学生遍及各行各业、南北西东
退休了,也舍不得割舍钟爱的诗文
几本专集,记载了他近年付出的辛勤劳动
他奋身投入庚子年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队伍
用手中的笔鼓舞人民同疫魔抗争
当抗疫史诗《伟大的阻击》横空出世(注11)
定格了多少气吞山河的丹青画卷
抒发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壮志豪情
作者和基层企业员工在一起
我还梦见,当他拼尽了
毕生的最后一点气力
凝聚为一团火星冲出烟囱
向着那与镰锤熔化为一体的太阳
向着那清澈如洗的华夏天空
最终栖息在黄土地上
伴着父母,望着原野的葱茏
枕着太行,听着黄河的涛声
留给后人的,是他的诗、他的书
还有,一名普通共产党员
对党的那份——忠诚
注1:1955-1956年,两年间我先后在杜岭街小学、南学街小学、建筑职工子弟小学、纬五路小学读插班生。即每半年新学期开始时,为了节约那2元钱的学费,不到学校报到,而在开学后一段时间,联系一家新学校转学过去做插班生,可避免缴纳学费。这样,加上后来随母亲下放读乡下小学以及后来回到开封读郊区大花园小学,我在小学6年间就读了6所小学校。
注2:“瓜菜代”是1959-1961年时的一种城市定量供给政策。即核定每人每月的粮食定量,允许在定量标准内替代抵购为量大一些的平价农作物食品。如1斤粗粮可替代抵购成4斤红薯。
注3:“中国二砂”即大型央企中国第二砂轮厂,系全国乃至全亚洲最大的磨料磨具制造企业。也是河南省第一家股份上市公司,改制后叫“白鸽集团”。
注4:《班组管理400问》是作者在80年代初期编写的第一本管理书籍。
注5:“两保一挂”是郑州市人民政府同“中国二砂”签订的承包经营责任书的简称。即实现国家下达的两项经营目标结果和企业员工的工资总额挂钩考核,当时在企业界反响强烈。作者是当时责任制小组成员,参与起草承包文件。
注6:“中国二砂”生产的磨料磨具产品出口全球69个国家和地区,是全国制造业出口创汇大户。
注7:“中国二砂”是国务院命名的“先进企业”和“全国企业整顿先进单位”。
注8:《股份制,企业转换机制的有效途径》是作者撰写的一篇经济论文,先后发表在《领导科学》与《中国经济管理》杂志,并参加全国经济学术交流,被评为全国暨河南省经济论文一等奖。注9:作者1997年调任大型国企郑州玻璃厂总经理,当年实现扭亏增盈,为职工升了工资,盖了房子。
注10:作者担任总顾问的郑州圆方集团被党中央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注11:作者于2020年4月正式出版的抗击新冠疫情的诗选《伟大的阻击》,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抗疫史诗。
2021年6月党建百年纪念日前夕

1960年4月,国家主席刘少奇视察“中国二砂”。

1958年12月,朱德委员长视察“中国二砂”。

1960年3月,聂荣臻元帅视察“中国二砂”。

“二砂”陶瓷磨具分厂

“二砂”涂附磨具分厂

“二砂”烧成车间隧道窑。

作者与各地工人作家交流。

河南省首届工人报刊通讯员会议代表名单。

【诗人简介】王守安,河南滑县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经济专家,研究员,作家,诗人,文学与书画评论家。现为河南省品牌联盟主席团主席,河南省中国书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兼理论委员会主任委员。文学创作成果斐然,以安歌、田雪为笔名,在省内外报刊发表诗歌、散文、文学与书画评论、报告文学等1500余篇,出版《岁月里流淌的歌》《红水河的歌》等诗集、散文集10部。经济管理著述颇丰,发表经济管理论文(著)135篇(部),其中35篇(部)获部省级以上奖励。曾获中国十年改革创新奖、机械部管理创新奖。河南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奖。

王守安文集链接

【作家 王守安 诗词文集】

▲吟荷古体诗十首

▲铮然风骨见真情(诗词评论) ——吴国顺诗词浅析

▲新郑咏古(组诗8首 )

▲黄河文化颂歌(七律12首)

▲抗击疫情英雄赞歌(五句头组歌20首)

▲放歌登封城(12首)

▲那年,我们“深挖洞”(回忆录)

▲ 意新语工寓挚情 ——读《胡铁成诗词百首》

▲七律:写给抗美援朝战争纪念日70周年

▲人生一世,如树叶四季 ——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心迹

▲西建赋 (叙事长歌) ——写给陕西西建集团

▲缅怀母亲(回忆录)

▲从1959到1961 ——记三年自然灾害的难忘岁月

▲尹建平:我捧起沉甸甸的抗疫史诗(诗评论) -----读著名诗人王守安先生《伟大的阻击》有感

▲关于“二砂”职工文学创作活动的回忆

▲诗吟上街(12首)及上街区党建礼赞组歌12首

初雪 ——兼和诗友

▲元旦新吟6首

▲从《河南工人创作》到《河南工人》(回忆录.上)

▲从《河南工人创作》到《河南工人》(回忆录 中)

▲从《河南工人创作》到《河南工人》(回忆录 下)

▲我为“抗疫”唱战歌

▲春风 (外一首)

▲焦作游(组诗10首)

▲我的诗,播撒在故乡

▲致袁隆平

▲离别娘亲 ——慈母逝世16周年祭 | 作者 王守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