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大年/“冷处理”的“冷度”如何把握

“冷处理”,是先“冷却”情绪,再“处理”问题。
【关注孩子情绪表象背后的真实需求】

比如,学校禁止学生染指甲。一位女生不但染指甲,还涂口红。班主任批评这位女生“破坏学校纪律,屡教不改”。女生情绪激动跟老当场“顶嘴”。这个表象的背后其实不是故意“破坏纪律”,而是爱美或者引起关注。爱美或者引起关注都没有错,但“破坏纪律”的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不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处理问题,更不在自己有情绪的时候处理问题。带着情绪的处理是“热处理”。热处理的结果是激发情绪。过激行为的背后是过激情绪。
不给情绪点火。发现有情绪时转移话题或者果断停止。
处理问题后继续关注孩子情绪。发现情绪不对时,及时修复关系,或者请求第三方帮助。
【处理问题,而不是处理孩子】

让自己和孩子站在一边,帮助孩子处理问题。注意,只是“帮助”。“帮助”的姿态很重要。处理问题的主体是孩子,我们是客体、是帮助者。
“冷处理”不是不处理。问题发生后,可以不急着处理,但一定要表示关注。如果置之不理,孩子就会感觉到被冷落。下一次,可能会加大爆发的力度或者伤害的深度,以引起关注。
“冷处理”不是冷暴力。冷暴力的核心是恨,是一种对立,其结果是伤害。冷处理的核心是爱,是一种包容,其结果是保护。
【不要把“处理问题”的目标指向“解决问题”】

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被关爱才是处理问题的目标。
我们要在恰当的时候明确表达对待问题的态度,让孩子去思考,并鼓励孩子辩驳。
孩子遇到问题不能解决,才是最大的问题。
我们要给孩子以时间,给孩子更多的对的机会和错的机会。
“处理问题”是“教孩子处理问题”。这一点,很重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