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四圣心源》临床心得点滴【六】
今天介绍黄元御治疗气滞的《下气汤》
中医药界广泛流传说麻瑞亭只凭学习到黄元御治疗气滞的《下气汤》而成为一代名医。麻瑞亭西安名中医,麻15岁时乡里时疫流行,死亡者甚众,麻也患之,幸得黄元御第四代传人其舅祖李鼎臣先生精心救治康复,麻遂拜李氏为师,习医8年。但是麻瑞亭并没有读过黄元御的书,只学得黄元御的一首《下气汤》,麻老应用《下气汤》加减,成就一身英名。麻老深知黄元御的书的价值,麻瑞亭将寻找出版黄元御医书的任务托付给自己的学生孙洽熙,孙历经艰辛终于于将黄元御医书十一种,出版发行。黄元御医书的出版发行是麻老与学生孙洽熙为复兴中医药学作出的巨大贡献!
治疗气滞,《下气汤》
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五味一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泡,去皮尖、贝母二钱,去心、芍药二钱、橘皮二钱。煎大半杯,温服。
黄氏认为:“肺主藏气,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家之所播宣也。气以清降为性,以心火右转,则化为肺气,肺气方化,而已胎阴魄【注:《内经》【六节藏象论篇第九】曰:“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故其性清肃而降敛。实则顺降,虚则逆升,降则冲虚,升则窒塞。”
“君相之火,下根癸水,肺气敛之也。肺气上逆,收令不行,君相升泄,而刑辛金,则生上热。凡痞闷嗳喘,吐衄痰嗽之证,皆缘肺气不降。而肺气不降之源,则在于胃,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故肺无下降之路。”
“肺胃不降,君相升炎,火不根水,必生下寒。气滞之证,其上宜凉,其下宜暖,凉则金收,暖则水藏。清肺热,而降胃逆,固是定法。但不可以寒凉之剂泻阳根而败胃气。盖胃逆之由,全因土湿,土湿则中气不运,是以阳明不降,但用清润之药滋中湿而益下寒,则肺胃愈逆,上热弥增,无有愈期。”
治疗气滞,时医往往用大量的理气之药,枳实、厚朴、香附、薤白类,而《下气汤》全方只要一味行气健脾,燥湿化痰的橘皮。黄元御治气滞是“清肺热,而降胃逆”以其治本!
黄元御说:“凡痞闷嗳喘,吐衄痰嗽之证,皆缘肺气不降”,就是说这类疾病均可应用《下气汤》治疗。临床治愈病案就不例举了。
临床应用指征:1、气滞胀、痛必须在胸胁右侧,才是对证,
2、方中贝母应是浙贝母,不是川贝母,川贝母功能:润肺止咳,化痰散结,而浙贝母功能:化痰止咳,清热散结,清肺热应该是浙贝母。临床应用验证果然是浙贝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