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生态,助力决胜“蓝天保卫战”

2020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胜之年。为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兴能源迎来了新机遇。随着光伏平价时代的来临以及度电成本的持续下降,“光伏+”产业为未来的能源社会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近日,能环宝小编发现在首都机场附近的西湖出现了新景观,1350平方米的光伏发电板漂浮在水面上,让这普通的水面变身为“发电厂”。

首都机场作为“用能大户”,2016年,首都机场在3号航站楼停车楼建设光伏项目。今年,机场又把目光投向了位于机场南侧的、拥有6万余平方米水面的西湖,工程师们在这里探索水面光伏发电。

该项目融光伏+储能+应用为一体,它的设计容量为81.84千峰瓦,储能容量为400千瓦时,预计全年发电量可达9万千瓦时,可供10个高杆灯工作2500小时,节约的电量折合电费约10.2万元。在整个设施的生命周期内,预计可节约电费约255万元,还能有效地帮助机场调节峰谷用电。

除了机场,还在大风肆虐、寸草难生的荒漠中建设光伏电站,将电能用于扬水滴灌系统供电,用于智能种植蔬菜、中药材和养殖鸡鸭牛羊,用于支撑生态循环系统的高效运转……进而将原来自然条件恶劣的空闲土地改造成绿色、经济的生态家园。

光伏发电+畜牧业,助力环境改善

所谓“牧光互补”,即在光伏电站种植牧草,实现“一草两用”。这些措施不仅推动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土流失、促进了水源涵养,植被形成的绿色屏障还能改善光伏电站周边的环境,降低风沙对光伏电站造成的损失,构筑起一个具有特色的生态建设基地。经过近些年的不懈努力,海南州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一区两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初具规模。

目前,海南州已完成青海省第一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的建设目标,2019年海南州新能源发电量达96亿千瓦时。能环宝搜集资料显示,海南州光伏园区建设“十三五”第一批50.5兆瓦光伏项目总投资3.43亿元,扶持带动全州17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726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光伏+沙漠,锁住黄沙,输送绿电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塔拉滩以戈壁沙丘为主,是黄河上游和三江源地区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带之一。塔拉滩光伏产业园区处于高寒干旱沙质草原,植被脆弱,由于降水偏少和过度放牧等原因,草场退化比较严重,沙漠化趋势明显。

国家电投在建设运营光伏电站的同时,把生态保护融入其中,从2015年开始进行生态研究,开展气象、土壤及植被三大要素监测。同时,开展电池组件行间无灌溉植被恢复和滴灌微喷灌等技术研究,种植优良木材和经济作物,并尝试在园区进行藏羊养殖,使土地资源得以高效利用。

据清华大学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介绍,太阳能与土地多重利用的模式,减少了蒸发,降低了风速,提高了土地表层含水量。同时带来了兼具经济机制和生态价值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在我国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光伏行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未来,能环宝将继续坚持“多元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助力光伏发展,为国家输送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