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道德经》学习笔记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lèi);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老子把读书人分为三种,因此有了三种对道的认知和践行态度。
第一种,上士,本来指地位高的贵族,这里指资质高、悟性好的读书人,他们听到道,就会认真学习,勤勉实践。王弼说他们“有志也”。志,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指道正是上士们内心所追求的,所以他们一旦有机会认识到道,马上付诸行动,践行道,落实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日行不缀。在平时的生活中运用道的智慧,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对道的渴望和追求,也是把践行道作为价值观的反应。王阳明临死时说“我心光明”,他用一生学习道、践行道,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第二种,中士,中等资质、悟性一般的读书人,就是普通人,他们听到道,觉得有道理,想要践行,但无法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总喜欢给自己找借口,所以道在他那里时而有、时而没有的,他们有时候相信道,有时候不相信。他们过于相信自我的主观判断,有时候觉得道存在,就按照道去做事;有时候觉得道不能帮他们急功近利、尽快达成目的,又违背道去做事,刻意求得成功。“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就在日常的生活中,在每一件事的磨砺中凸现出来。如果不能坚持下来,必然不是真正得合于道。
第三种,下士,资质差、自以为是的人。这类人什么时代都有,总觉得自己对,啥事都杠,杠精一个,听到别人说道、行道,就会嘲笑,觉得天下只有自己聪明,这种人总是用自己的门关闭了整个认知的世界。你仔细想想,你周围有没有这样的人?老子还说,如果道无法招来他们嘲笑的话,就不是真正的道。哈哈,比如有人听说你学《道德经》,就会问你学习它能吃还是能喝?有啥用?能赚钱吗?所以说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是因为井蛙受到空间、夏虫受到生命时间的局限,那这些人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可悲的是他们真不知自己的不知呀!
所以这个世界上,能真正追求道、践行道的人终究是少数。他们相信道,做事时时合于道。大部分人一知半解、不能坚持,有的啥也不懂、却不知道自己啥有不懂的,不仅不想了解和认知“道”,反而会嘲笑“道”。所以你说,老子他老人家也有几分无奈吧?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lèi);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建言,指曾经流传下来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话。所以老子在这里也开始引用曾经流传下来的至理名言,相当于“所以古语这么说”之类。
先说道,再说德。
能让人心生光明的大道往往看起来是昏暗不明的,因为道无形,你看不到;道无声,你听不到;道是常人用日常的方法无法认知的,只有虚极静笃的功夫,通过涤除玄览才能体悟道的存在。所以光明的大道看起来是昏暗不明的。道和人的欲望是相互违背的,人处在欲望当中,就会失去本心,心被欲望奴役,道性越弱,越看不清。所以说“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王弼说就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说因循着道做事的人,总是把自身的利益放在最后、把自我置之度外,所以能达到无我的状态。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失去太多看起来就像在退步一样,实则不然,这样才能得到“无”,接近于道。对于普通的个体来说,你坚持做某一件事,到了某个阶段,可能感受不到进步,如果你执着于结果,就会觉得自己不进则退,但如果你知道这是前进路上必然经过,就会功到自然成。
颣,原意为丝结,引申为崎岖不平。大白话就是平坦的道看起来就像崎岖不平一样。所谓平坦的道并非通常意义的平直大道,而是顺应万物本性的,它没有固定的标准,来苛求万物去遵从。故“夷道若纇”,平坦也并非人的感官所认知的概念。
说完“三道”,再来看“三德”。
上德若谷,我们前面学习过“上德不德”,就是最高境界的德是从不在意有德或无德,只要自然而然依照道做事,就是上德。所以上德尽管在常人眼里是至高无上的,但那也只是世俗分别产生的,真正的德就像山谷一样,因为空旷,所以包容和接纳;因为无私,所以能够成就它物。你看山谷,有河有鱼,有草有树,有鸟有兽,你看山顶有什么?所以说“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大白话就是宽广的德就像永远觉得不足一样。越有德越觉得不够,越有德越谦虚、越低调。这就类似于做学问,你看越是有学问的人,越知道自己的知识边界,所以不自满,不自是,仍然谦虚谨慎,孜孜不倦。
建德若偷,建德就是立德,就是因循道做事所得,这是顺应本性,自然而然为之,不刻意,不自夸,不宣扬,不让他人知道,怕变为负累。做事出自本性,发乎于心,不为外在的功名而刻意有为。有点做好事不留名的感觉呢。
明白了“三道”、“三德”之后应该保持什么样的本质?
质真若渝,真,精诚之至也。指纯粹而发自本性与内心。渝就是变化,本义指水被弄脏、玷污,引申为变坏或变质。比如忠贞不渝。质真若渝就是“万物的真相要从变化中体悟”,不刻意追求和修饰,所以世人见渝,圣人见真。
白,指清白。大白若辱就是真正的洁白之物看上去仿佛有污点存在一样。白居易在《放言》其三中写道: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周公旦,周文王儿子,周武王弟弟,周成王叔叔。武王伐纣取天下,不久离世,成王继位,年幼,周公旦辅佐治理天下。制礼作乐,一直被很多人误解要篡位,甚至出现三监之乱,周公平定叛乱,成王长大,周公旦还政于成王。奠定周朝八百年基业。
假如周公恐惧流言,在没有等到成王长大以前死去,谁能知道他的清白?历史可能把他当成篡位者书写。假使王莽没篡位之前就死去,他当初谦恭待人、礼贤下士、勤勉做事,历史上一定会把他作为贤能的臣子来书写。
真正的清白绝不是非黑即白,它像是被玷污一样,圣人任重而道远,绝不会为了自证清白而刻意突出自己,要用很长的时间和最终的结果来检验。王弼解释:“知其白,守其黑,大白然后乃得”。受的住辱,才能坚信道,持守道,不在意世俗的看法,方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
大方无隅,古人以为天圆地方,所以这里的大方指大地。隅,角落,棱角。意思是站在更高的纬度看世界,就会没有分别之心,看到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并非孤立存在。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大制不割。
大器晚成,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原意是要铸造的铸件(如鼎、钟),个头越大,所需要的冷却凝固时间就越长,冷却时间足够长,铸件方能“成器”。治理天下、成就个体都是如此,以“广德若不足”的心态,不以成为成,顺应道而行,才能长治久安、成就自我,不以时间论成败,不刻意而为。至大的器物,能够盛下整个天下,对任何东西也不区别对待,它的形成必然耗费很长时间,所以说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大音希声,大音超出人的感官分辨,所以听不到;大象是道在万事万物上的体现,所以人的视觉无法看到,只能用心感悟;道有大音,有大象,可是人在主观的世界里很难把握和捕捉这种客观存在。道恍兮惚兮,无形无声,它隐隐约约,所以无法做出清晰的表述,即“道可道,非常道”。
夫唯道,善贷且成。
王弼《老子注》:凡此诸善,皆是道之所成也。在象则为大象,而大象无形;在音则为大音,而大音希声。物以之成,而不见其成形,故隐而无名也。贷之非唯供其乏而已,一贷之则足以永终其德,故曰“善贷”也。成之不如机匠之裁,无物而不济其形,故曰善成。
大白话:上述种种伟大的事物都是道产生的。在视觉方面表现为大的形象,而大的形象是没有形态的;在听觉方面表现为大的声音,而大的声音是没有声音的。道,万物借助它而成就自己,却看不到它的形态,所以是隐藏不见而无法命名的。道的给予不只是帮人解除临时的不足与困境,而是一次获得就足以永远保有道所具备的品质,所以说善于给予。道成就万物不是像机械、工匠那样需要对原料进行修整,道的成就不是物质方面的,也不局限于事物的形体,而是从本质上帮助完善,所以说善于成就。
贷,下面是“贝”,和财物有关,指给予帮助。和财务方面的“有借必有贷”正好相反,千万别弄混了。道能够无中生有,化生万物,所以说只有道最善于给予;道是最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应道的法则和规律,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所以说道最善于成就万物。
本章重点:
1.天下人对于道的三种态度,“勤而行之”、“若存若亡”、“大笑之”。
2.何谓明道、进道、和夷道?何谓上德、广德和建德?如何突破常见、正确把握它们的内涵?
3.万物的本质是真。真并非异常不变,而是顺应万物、顺应环境做出改变。
4.对于“大白”、“大方”、“大器”的认知偏差。
5.道的呈现是“大象”、“大音”、“隐”,道超越于人的感官认知,所以不能用语言主观描述 。道的特性是善贷且成。
学道做人:
1.中士闻道,若存若亡。读来让我惭愧,尽管自己是普通人,但也算对自己有点要求的人。学无长性,虎头蛇尾;内心不坚定,总是左右摇摆。没办法,只好边修(学习)边行(实践)吧。
2.不主观,不固执,学着提升自己的纬度,不以短利近效来考量事物,透过“有”来实现“无”。
3.大器晚成,先修练大,大能承载,大能包容、大能虚怀,成不成重在践行,结果怎样又有什么关系?

各位小伙伴们

请点击“在看”,让更多的人

和我们一起学习《道德经》的智慧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41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lè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 ...

  • 道德经日课041丨学习是个慢过程,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勤而行之

    每日一课读经典,这里是尔雅书苑.今天是<道德经日课>第41讲.欢迎你留言交流.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

  • 《道德经》通读 第四十一章

    <道德经>通读    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 ...

  • 初解道德经41——老子说的到底是大器晚成,还是大器免成?

    你相信大器晚成吗? 我认为,这世界上没有大器晚成,只有大器免成. 一味的努力并不能成大器,只有顺应本性的发展,行事自然,方能成大器! 为何这样说? 我们来看下"大器晚成"出处篇: ...

  • 老子讲,“下士闻道大笑之。”为什么“不笑不足以为道”?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 ...

  •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闻道勤行

    主播 | 子淇 修音 | 一林 图编 | 香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

  • (学习笔记)《道德经》第一章

    <道德经> <道德经>原名<老子>或<老子五千言>,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在汉代的时候一跃成为经典.至汉初,全国范围内战创未愈,民不聊生,统治者只 ...

  • 一则公报案例学习笔记:对修改股东出资期限应否适用资本多数决规则的思考|审判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2021年第3期<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刊登了鸿大(上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姚锦城公司决议纠纷上诉案,裁判要旨为:"公司股东滥用控股地位,以多数决方式通过修改出资 ...

  • JAVA多线程学习笔记整理

    多线程: 三种创建方法 继承Thread类,以线程运行内容重写run方法,创建Thread对象并用start方法启动该线程. (匿名内部类) (Lambda表达式) 实现Runable接口,以线程运行 ...

  • 周哥学习笔记(2021.5.8)

    心理界限存在的意义,正是为了帮助人们控制情绪进入的量,不至于太过冷漠或太过投入,让我们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与外界互动. 人没有办法只通过吸收变得更美好和丰富,它必须通过大胆的碰撞和创造.如果不能保持足够 ...

  • 【学习笔记】控制角色移动的N种方法,但都离不开重复执行

    [学习笔记]控制角色移动的N种方法,但都离不开重复执行 今天我们讲一下控制角色移动的多种方法,因为缺少操作实例,希望课下同学们结合例子好好练习. 首先,我们说一下控制角色移动的多种方法.最比较常见的就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2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字面意思是说:太阳病,外证依然存在,脉是浮弱的,治疗上依然需要通过出汗的方法,这时应该用桂枝汤一类的方剂. "宜"字说明不是 ...

  • 量柱擒涨停 - 量柱战法学习笔记(2)

    四.倍量战术 1.倍量的理解 [形态特征]:与前一个交易日比较高出1倍或1倍以上,就是倍量(4倍以上为发烧柱) ; [本质特征]:体现主力强势态度,主动(倍量阳/阴)买/卖盘吸筹坚决; [位置性质]: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3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 上七味, ...

  • 学习笔记:信息技术

    学习笔记: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