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聿青医案》温疫说(补)
相关推荐
-
论温病卫气营血辨证
温病是由于外感温热之邪,而以热邪偏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其侵犯途径,多由口鼻而入于肺,一般多从卫分始,在此阶段,病情未能得到控制,可渐次而入气分.营分.血分,即病变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轻而重的一种 ...
-
伤寒与温病
伤寒与温病是两种病理相反的疾病.所谓伤寒,是寒病,所谓温病,是热病. 在<伤寒论>之序中,张仲景这样说: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 ...
-
医学传心录--读书笔记-初学中医的必背口诀之用药传心赋(2温热)
以下是用药传心赋:温热平性药心赋 又闻热药可以温经: 麻黄表寒邪之汗. 官桂治冷气之侵. 木香调气治腹痛. 沉香降气治腰疼. 丁香止呕,暖胃家之冷. 藿香止吐,壮胃脘以温. 吴茱萸走小腹疗寒疼. 山茱 ...
-
疠气的致病特点
在前面的课程里,我们已经把六淫之邪的致病特点全部都讲完了.在六淫之外还有时邪,都是属于"外因".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所谓的时邪是什么. 时邪,又称为"疠气".& ...
-
《张聿青医案》
呃忒 (附嗳噫) □ 费(右) 寒热日作,热势甚重,苔腻质红,渴不多饮,咽痛颧红,鼻窍两目火出.此恼怒动肝,肝火挟湿热熏蒸少阳阳明,则寒热往来.肝胆之火,与吸气相触,呃忒声彻户外,其为气火无疑. 香豆 ...
-
《张聿青医案》—腰痛
左 肝肾两亏,风与湿袭入经络,肩背腰膂俱痛.再宣络而理湿祛风. 桂枝 秦艽 独活 橘皮络 威灵仙 萆 薏仁 防风 桑寄生 二妙丸 沈(左) 由胁痛而致吐下皆血,血去之后,络隧空虚,风阳 ...
-
积聚《张聿青医案》
左 中脘聚形,形如覆碗,按之作酸,至卧则气从上逆.此痰气结聚,阳明太阴之滞,阻而难降,不易图治也. 制半夏 连皮苓 瓦楞子 橘红 九香虫 大腹皮 淡干姜 薤白头 枳壳 砂仁 □ 某 左胁下聚形窒碍气机 ...
-
《张聿青医案》张聿青先生传
三吴古多良医,明清之世,松江李中梓.常熟缪希雍.吴江徐大椿.吴县叶桂.元和陆懋修,闻望着述,后先辉映,虽所诣有纯驳,可谓卓然能树立者矣.其后乃有无锡张聿青先生,先生讳乃修,父工医,先生少承家学,益孟晋 ...
-
《张聿青医案》中风
(附类中) □ 黎(左) 气虚多湿之体,加以劳顿掣动阳气,致阳气挟痰上升,清旷之区,灵明之府,悉为浊所弥漫,以致神情呆顿,迷沉多睡,右手足营运不利,口眼 斜.脉弦而滑,苔白质腻.此由肝气挟痰,阻于心脾 ...
-
《张聿青医案》风温
(附冬温 温热 秋燥) □ 陈(右) 风温八日,身热咳嗽,左胁作痛,日来神昏不宁,甚则迷昧,气升痰嘶,痰色稠黄,齿垢颧红,自汗渴饮.脉数浮弦,舌红苔黄.日前痰中屡屡见红.此由风邪化热,灼烁肺胃,所有津 ...
-
《张聿青医案》湿温
□ 杨(左) 湿温已届三候,不特汗 均不获畅,而且四肢背脊尚觉恶寒,阳气不能敷布,与阳气之衰微者,大相悬殊也.阳何以不布,湿阻之也.湿何以不化,饮食水谷资之助之也.为敌助粮,引虎自卫,非计也.拟开展气 ...
-
《张聿青医案》伏暑
□ 谈(左) 热势日轻暮重,热起之际,懊烦闷乱,神识模糊,目赤颧红,而所饮之汤,独喜沸热,烦甚则气逆似喘.脉闷数不扬,舌红苔白浓而罩灰黑.此暑热之气,从内熏蒸,而湿热之气,从外遏伏.所以暮重者,以湿为 ...
-
《张聿青医案》疟
翰臣 症起七日,先寒后热,寒则震战,热则烦渴,恶心胸闷,汗出溱溱,而气味甚秽.脉象弦滑,苔白质腻.病起之际,适值失精,若论邪势直入阴经,则喻氏治黄长人房劳后伤寒论极详细.此盖由时感之邪,与湿混合,阻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