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为而不为”是统一

东方既白 著

熟悉《道德经》的人都知道,老子比较崇尚“无为而治”的圣人哲学,“无为”俨然已经成了老子和《道德经》的一个“名片代言”,那老子到底是如何论述其“无为”思想的呢?他又是如何看待“无为”与“有为”之间的综合辩证关系的呢?这一章我们就来专门讲讲“为”和“不为”,以及“无为”与“有为”之间的综合辩证关系。

毫无疑问,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及到了“无为”这个词语,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尚属首次,属于极具开创性的一个说法。

无为而为

比如在第二章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三章说:“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十章说:“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十八章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第四十三章说:“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八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第五十七章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六十三章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第六十四章说:“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因此,老子确实是明确提出“无为”说法及其主张的第一人,在总共八十一章的《道德经》中有十章都讲到了“无为”,但在这十章之中又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其中大部分都是以“无为”这个整体词汇出现的,其意思也大概都是“无为”怎么怎么样?“无为”不怎么怎么样,或者是我“无为”其他事物怎么怎么样等等,只有在第三十七章、三十八章、四十八章讲了“无为”的具体含义及其成分构成。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比如说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只有“混沌无极”的“道”,才常常是“无为”的,具体怎么“无为”呢?“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对”无“用”为“,和对”无“用”不为“都是”无为“,关键是对谁而”为“。因此,第三十八章又说了:“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意思是说“上德“以”无“用”为“,方是”无为“,”下德“以”有“用”为“,方是”有为“,其中”无以为“,”有以为“,是以”无“用”为“,以”有“用”为“的意思,是古汉语以”什么什么“为”为“的特定语法结构而已。讲清楚了”无为“是对”无“用”为“的概念之后,紧接着第四十八章又说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其实这就是在讲具体该如何达到”无为“境界的问题了。

如何达到“无为”呢?要综合辩证地看待,“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常言道“在天为道,在人为德”,则由“在天”之”道”,归于“在人”之“德”,《道德经》通过启发人们探究自然法则,遵循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轻轻松松”走向秩序一一“摒除了主观色彩”的秩序。依照老子“为学日益“的教诲,人要学习天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至于自己的学问每天都有增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积月累,以至于能“轻轻松松”走向秩序,走向“摒除了自己主观色彩”的秩序,混沌无极,无我无私,以物观物,以天量人,进而达到“为道日损“的终极状态,”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要求”无为而无不为“,戒骄戒躁,继续保持”为“和”不为“的对立统一性。如此,方能像圣人那样”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老子的高明之处不但在于他以“有无”的综合辩证关系构建统领了宇宙万物生生不息,而又循环往复的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终极范围循环体系和运行法则,把这个整体循环体系提炼简化为“有无”两种综合辩证的关系和状态。更把在“有”“无”这两种不同状态下所做的事情叫做“有为”“无为”,所以在更大的层次和方向上来看“有为”“无为”都是“为”,“有为”是对“有”而“为”,“无为”是对“无”而“为”,其整体思想还是延续开篇第一章“有无”综合辩证的关系而来,是前后对应,一脉相承的。并不是一直被世人所误解的消极遁世,只不过是“有为”属于下里巴人的层次,更容易被普通大众接受,“无为”属于阳春白雪的层次,曲高和寡而被常人不解甚至是误解。

纵观《道德经》全文,我们不难发现老子只在几个重要的章节,提出解释了几个比较重要的概念,然后就是在其他章节对这些重要的概念进行综合辩证的举例论证,诠释说明。其中有四十余章,阐述“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还有二十余章,先描述“该做什么”,接着树立圣人“怎样做”的榜样,再交代结果。第三类十余章,谈“道”“德”的性状、内容、特点。前两类材料,共同从观察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的经验出发,以“天道”为榜样,重点陈述如何行“人道”,特别是理想的“圣人之道”。由于“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为“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构成、体现“道之道”,即《老子》的最高理想——“圣人之治”,“无为之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所以,研究和学习《道德经》,一定要重点关注其中三对具有综合辩证关系的名词:即“有为”和“无为”的综合辩证关系,和“有无”两种不同状态下衍生出来的“为”和“不为”的综合辩证关系:即“有为”和“有不为”的综合辩证关系,“无为”和“无不为”的综合辩证关系。其实《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主要就讲了两件事情,上篇“道经”讲如何区别划分世间万物“有无”的状态及其综合辩证关系,下篇“德经”讲如何在区别世间万物“有无”状态的基础上去“有所作为”,即“有为”“无为”的处理方式及其综合辩证关系。

对“无”用“为”是“无为”,对“有”用“为”是“有为”

所以,在“有无状态占比图”及《道德经》“有为”“无为”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又可以进一步衍生推导出下面这个“无为有为占比图”,对“无”的状态用“为”就是“无为”,对“有”的状态用“为”就是“有为”,大家各行其是,各得其所。而这个对“有”用“为”和对“无”用“为”的过程中又包含了“为”和“不为”的综合辩证关系,就像《易经》中二十八对“综卦”的综合辩证关系,“为”和“不为”在整个“无为”过程中也是对立统一的,“为”即是“不为”,“不为”即是“为”,是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体,是“无为”整个状态的一体两面。

不但“无为”如此,“有为”亦是如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为无为”,乃“德之性”也。

未完待续…………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再次祝各位新年快乐,合家欢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本文为《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原创内容节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章内容链接:道家无为,佛教因果,空亦不空,为而不争 ,敬请品鉴。

其他合作事宜,请与作者联系,谢谢。

作者 | 东方既白

十年学“易”,一朝顿悟,由“易”及“老”,以“老”解“百家”,

独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国学研究架构新体系。

(0)

相关推荐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 《道德经》学习感悟20200909

    花了一个月左右的业余时间,读完了<道德经>全文,对老子的思想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也有一些体会和收获. 老子所谓的道是圣人之道,老子所谓的德是圣人之德,是普通人所不能企及的.老子说要&quo ...

  •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一章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一章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孰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 ...

  • 《道德经》研习笔记『道经第二章』

    第一章谈道与名,框架为天地,第二章谈美和善,框架为天下.从天道转而为人道.可以这样认为,这是从道到德的转变.如果道经第一章相应于易经的乾卦的话,第二章就相应于易经的坤卦,乾坤并建,道德并立.谈天道不离 ...

  • 道德经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在这一章重点提及的是道的无为而无不为,其他部分均为解释部分. 先贴下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

  •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作者:嘉嘉

    文香花开 感恩一路同行! [文香花开]平台是一个旨在为文学.朗诵爱好者提供展示才华的纯文学有声平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大力倡导正能量作品,文香花开,花开有声!愿你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归宿-- 道常无为而无 ...

  • 《道德经》3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第一部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道的本身是无为的,所以后来佛学进入中国 ...

  • 道德经日课037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顺其自然才是人生最高阶的觉悟

    每日一课读经典,这里是尔雅书苑.今天是<道德经日课>第37讲.欢迎你留言交流.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 ...

  • 38.问道老子:什么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始制有名”?

    38.问道老子:什么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始制有名"? 现代流行版本<老子>第三十七章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 ...

  • 初解道德经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到底怎么做才算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那我们人到底该如何做才算是"无为"? "无为"肯定不是让人什么都不去争取了,什么都不做了. 那"无为"是什么? 用我们现代 ...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

    第三十七章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①.候王若能守之②,万物将自化③.化而欲作④,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⑤,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⑥.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⑦. [译文]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 ...

  •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

    本章继续表彰道,赞美道,告知统治者以道治理. 先贴下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 ...

  • 【重磅推荐】高中语文150道常考的古诗文情境默写题及答案

    【重磅推荐】高中语文150道常考的古诗文情境默写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