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手册』第一章内科病证→痹痛

痹是痹塞不通。当人身体受到外邪侵袭之后,气血受阻,流通不畅,出现肌肉、关节酸楚、麻木、疼痛等症状。痹病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的论述。《素问·痹论》日:“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本病是由于风寒湿邪侵犯人体,流注经络,致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发病。

【病因病机】痹病是由于身体虚弱,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复受外邪侵袭,入犯经络,气血瘀阻而成。《素问·痹论》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其寒气胜者为痛痹,其湿气胜者为著痹。”《济生方》说:“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如果素体阳盛,内有蕴热,感以外邪,邪从热化,骤然发病,而成热痹。尤在泾说:“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则君痹焓然而闷也”(《金匮翼》)。或者风寒湿痹经久不愈,邪滞经络,蕴积化热,亦成热痹。《类证治裁》说:“初因风寒湿邪郁痹阴分,久则化热攻痛。”

如果外邪在人体郁久,迁延不愈,可以累及脏腑,引起脏腑的病变。故《素问·痹论》日:“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临床症状:①行痹。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便,游走不定,脉多浮。②痛痹。肢体关节疼痛较剧,屈伸不利,痛处固定,遇寒痛增,得热则缓。③著痹。肢体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手足笨重,脉多濡缓。④热痹。关节疼痛,不能活动,局部红肿灼热,脉多滑数。

【辨证用药】本病病机是由外邪进犯人体经络而发病,治疗当以祛邪通络为主。根据病邪及临床证候,分别运用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等法。

1.行痹治以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用防风汤。

处方:防风、当归、茯苓、秦艽、羌活、独活、乳香、没药。

方中防风、秦艽、独活、羌活、茯苓祛风散寒胜湿;当归、乳香、没药养血和营,通络止痛。

2.痛痹治以散寒通络,祛风胜湿。方用乌头汤。

处方:川乌、芍药、黄芪、麻黄、乳香、没药。

方中川乌驱逐寒邪除湿;黄芪益气实卫以制太过;芍药开血痹以通脉;麻黄通阳开痹;乳香、没药通络止痛。

3.著痹治以除湿通络,散寒祛风。方用薏苡仁汤。

处方:薏苡仁、当归、防风、川乌、苍术、麻黄。

方中薏苡仁、苍术利湿健脾;川乌、麻黄开痹逐寒;防风散风;当归和血通络止痛。

4.热痹治以清热通络,散风祛湿。方用白虎加桂枝汤。

处方:生石膏、知母、桂枝、甘草、粳米、桑枝。

方中生石膏清热生津;桂枝疏风散邪和营卫;知母、桑枝清热通络;甘草、粳米和药调中。

【典型医案】傅某,男,53岁。主诉两胯部疼痛45天。

患者45天前始出现两髋部疼痛,活动受限,卧床不能下地活动,在某医院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经对症治疗效果不显,遂来就诊。

症见双髋部疼痛,活动受限,活动时需要人搀扶,局部不红肿。骨盆平片可见腰椎增生。血沉:第1小时27毫米。诊断寒痹证(风湿性关节炎)。

此乃寒湿侵犯经络,留于关节,经络阻滞,气血不通所致。治以驱寒祛湿,通络止痛。方用金匮乌头汤加减。

处方:川乌15克(先煎),桂枝10克(后下),黄芪30克,当归15克,茯苓30克,木瓜l5克,牛膝l5克,白芍l5克,薏苡仁20克,秦艽l5克,红花l5克(后下)。水煎服。

上方加减共服用50天,症状消失。血沉:第1小时l0毫米。痊愈,已能参加劳动。随访2年,未复发。

【附方】

防风汤(《宣明论方》)组成:防风、当归、赤茯苓、杏仁、黄芩、秦艽、葛根、麻黄、甘草。功用: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主治:行痹。

乌头汤(《金匮要略》)  见“历节风”。

薏苡仁汤(《类证治裁》)  组成:薏苡仁、川芎、当归、麻黄、桂枝、羌活、独活、防风、川乌、苍术、甘草、生姜。功用:健脾利湿,祛风散寒。主治:寒湿痹证。

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  组成: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桂枝。功用:清热,通络,和营卫。主治:温疟,风湿热痹。

(0)

相关推荐

  • (三)内服效验方 第2页

    7.泽补汤 (1)处方  泽泻.补骨脂.虎杖.灵仙.雷公藤.白花蛇舌草各30g,秦皮.生地.丹参.当归各20g,全蝎98,昆布.海藻各10g,蜈蚣3条,细辛3-5g.兼有发热考,加青篙20g,金银花. ...

  • (三)内服效验方 第3页

    18.温阳蠲痹汤 (1)处方  熟地.黄芪.浙贝母各30g,白芥子.鹿角胶各12g,肉挂o.9g(冲服),当归.制川乌各6g,姜炭.麻黄.甘草各3g,乳香.没药各5g.如局部剧痛,经久不愈,或见关节肿 ...

  • 『中医诊疗手册』第一章内科病证→月经不调(月经后期)

    月经延期而至七天以上,甚则四五十日一至者,称为"月经后期",也叫"经期错后""经迟". [病因病机]虚寒者,因感寒饮冷,寒搏血凝,经行迟滞: ...

  • 『中医诊疗手册』第一章内科病证→崩 漏

    崩漏是妇科常见病,又是疑难杂病,为多种妇科疾病的共有症状,如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子宫肌瘤.内膜增生过长等都可归属本证.崩漏是指经血非时而下或持续不断者.经血势急如注,酷似山崩者,称崩:势缓如 ...

  • 『中医诊疗手册』第一章内科病证→闭 经

    超龄过久而月经不来或曾来而中断者,称之为闭经,为妇科常见病,未婚女子为多.临床虽有虚实之别,但阴血亏损.肝肾不足.胞脉瘀滞者多见.<素问·阴阳别论>日:"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 ...

  • 『中医诊疗手册』第一章内科病证→痛 经

    痛经为妇科常见病.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等症称为痛经,也叫经行腹痛.临床有寒.热.虚.实之分.一般经前痛多实多寒,经后痛多虚多热.本病最早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g ...

  • 『中医诊疗手册』第一章内科病证→带 下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味异常者.<校注妇人良方>说:"病生于带脉,故名带下."带下病是妇科临床常见的杂病.正常情况下带下乃肾气充盛,脾气健运,由任.带二脉所 ...

  • 『中医诊疗手册』第一章内科病证→不育

    不育是男性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男性因精气不足而丧失生育能力的一种病证,包括有精少.精弱.精异或阳事不举.梦遗滑精等.对男性生育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

  • 『中医诊疗手册』第一章内科病证→消渴(糖尿病)

    消渴病即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癌症.冠心病之后对人们危害很大的一种疾病.其典型症状是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的"三多一少"病证. 消渴一名始见于<黄帝内经> ...

  • 『中医诊疗手册』第一章内科病证→臌 胀

    臌胀一证是指腹部臌胀如鼓的病证.其特点是腹部胀大如鼓,青筋暴露,面色皮肤苍黄.臌胀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水胀篇>日:"臌胀--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 ...

  • 『中医诊疗手册』第一章内科病证→黄疸(急性黄疸性肝炎)

    黄疸现代医学称黄疸性肝炎,是以身.目.小便黄为主症.中医古籍早有论述.<素问·平人气象论>日:"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日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