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认知观和境界论:“致虚极”,“守静笃”

(0)

相关推荐

  • 魏义霞:“物物者非物”视角对比庄子和老子思想

    摘    要: "物物者非物"语出<庄子>,既是庄子哲学的基本命题,也体现了庄子与老子哲学的差异:第一,在道之别名上,庄子之道的别名是"物物者",老 ...

  • 《中国哲学简史》(7)庄子:“幸福”的两个境界

    庄子,原名庄周,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蒙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先秦最大的道家,道家在经历第一阶段杨朱.第二阶段老子之后,庄子是道家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 庄子是孟子的同时代人 ...

  • 致虚极 , 守静笃 . 万物并作 , 吾以观其复

    16年的文字,粘来,如题. "这两日怎不见你写东西了?" "写东西是需要灵感的,不知道吗?咱这几日没有愁肠块垒,没有非要一说的语言.清闲."说完,白他爸两眼. ...

  • 致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

    <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 ...

  • 一日一印|杨剑《致虚极 守静笃》

    往 期 回 顾 一日一印|杨剑<鸿朗高畅> 一日一印|杨剑<激浊扬清> 一日一印|杨剑<兴酣落笔摇五岳> 一日一印|杨剑<共君一醉一陶然> 一日一印|杨 ...

  • 取象比类法是中医学里一个重要的认知观

    "取象比类"是我国古人研究自然界规律所普遍运用的一种朴素认知方法,又称"援物比类".它是以"象"的相似关联性研究为基础,发掘物质本质属性的实 ...

  • 致虚极,守静笃,试译老子经文第十六章的意义

    老子经文第十六章: "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

  • 能观是智,所观是境

    今天是小雪了.世界上第一个成功拍摄雪花的Wilson Bentley说,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雪花.而现在的科学实验告诉我们,在相同的生成环境里,所有的雪花都会长成同一个样子. 这正像我们所看到的世界, ...

  • 【关学文研】张载论人格境界论

    ​张载论[人格境界论]  文/ 韩 星 ○ ○ 儒家传统非常注重人格境界的提升.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根据人对于宇宙人生觉悟的程度不同,把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 ...

  • 打羽毛球能治疗颈椎病?颈椎病的这3点知识,刷新你的认知观

    大家好,这里是<医学微视>健康科普频道,我是主持人小编. 科普之前,我们先来采访两个问题: 这位小哥哥你好,如果一个人头痛.头晕.心慌.胸闷,你认为他最不可能是以下哪种情况呢? A.颈椎病 ...

  • 读懂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告诉我们怎么悟道

    很多人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遇到一件事情,如果过于慌乱,则心乱如麻,一时头脑空白,别说干点什么,连想法都不会有.这时候,要是控制不住自己,即使没有崩溃,也会因为压力而爆发. 所以,老人们都会教导我们,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