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谷脉、趺阳脉、太溪脉
相关推荐
-
三 · 腕背内侧痛
腕背内侧痛多病在手阳明大肠经,同名相求,取阳溪穴和足阳明胃经的解溪穴,效果比较理想. 针灸之前,先松解一下肩肘,疗效会更加持久. [阳溪] [归经]:<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大肠上合手阳明 ...
-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清热解毒消肿类 合谷—内庭
[单穴功用] 合谷,又名虎口.含口.合骨.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因其穴居大指.次指歧骨之间的凹陷处如同山谷,而得名合谷.又因穴在拇指虎口两骨之间,故又名虎 ...
-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清热解毒消肿类 足三里—二间
[单穴功用] 足三里,又名下三里.下陵.下陵三里.下虚三里.鬼邪.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1英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为足阳明胃经腧穴.下合穴.因穴在膝下3寸,胫骨外侧,两筋之间宛宛中,故 ...
-
二十七、少阴负趺阳者(脉小于趺阳脉。少阴即太谿脉,趺阳即冲阳脉。少阴负趺阳,谓太谿脉小于趺阳脉),为顺也。原文362后段
二十七.少阴负趺阳者(脉小于趺阳脉.少阴即太谿脉,趺阳即冲阳脉.少阴负趺阳,谓太谿脉小于趺阳脉),为顺也.原文362后段 [郑论] 按少阴为水脏,趺阳为土脏,今少阴负趺阳者,土足以制水,水即汜溢,得 ...
-
初学把脉|张仲景把脉的四个部位:寸口、人迎、趺阳、太溪
中医给病人看诊搜集信息主要有三个要素:舌.脉.证. ❍舌 ,看舌苔.舌质. ❍脉 ,主要有几个部位来检查,第一是寸口(左上图),在手腕处平时中医把脉的位置,就是挠骨的桡动脉.第二是人迎(右上图),在脖 ...
-
学经典悟经典原文: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
学经典悟经典 原文: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 ...
-
#伤寒论#【原文】趺阳脉①浮而涩,少阴脉...
#伤寒论#[原文] 趺阳脉①浮而涩,少阴脉如经②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 ...
-
《伤寒论》趺阳脉诊脾胃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日关格." 这一条论脾胃阴阳失调,导致关格的脉证.这跟寸口脉浮而大是相对的.趺阳是中焦脾胃,直接反应了脾胃阴阳不和.但是现在很多 ...
-
合谷脉、冲阳脉、太溪脉
合谷脉 冲阳脉 3.太溪脉:瞳孔虽然放大,只要太溪脉还在,可以救回来(脉靠近大筋一侧).
-
中医网 趺阳少阴脉论
上集 趺阳少阴脉论 寸口脉为一身营卫之主.设非胃气.何以上输津液而分布营卫.趺阳者.正阳也.居中土为五行之母.是持脉必以胃气为本.少阴属肾.肾为水脏.与三焦合为一气.人身之真水真火.根蒂于此.水 ...
-
三十一、趺阳(即冲阳穴,在足背第二第三蹠(zhí)骨间,属足阳明胃经,古人常用跌阳脉诊察脾胃疾病。)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原文247
三十一.趺阳(即冲阳穴,在足背第二第三蹠(zhí)骨间,属足阳明胃经,古人常用跌阳脉诊察脾胃疾病.)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原文247 [阐释] ...
-
趺阳脉诊脉法
趺阳脉诊脉法  李武胜 主治医师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西定乡卫生院 中医科 发表于2017-04-17 3292人已读 文章摘要:趺阳脉为足阳明胃脉,在足背冲阳穴处.胃为后天之本,诊趺阳脉以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