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石 || 丽村秋坑村:深山名儒杨春台

汉代华阴人杨震(59-124),通晓经文,风雅清正,志存高远,门人遍天下,人称“关西夫子”。曾经拒收门人贿礼,有“天知,地知,我知,你知”的典故传世,因此世称“四知先生”。

杨震三十六世孙杨暠原籍湖南醴陵县,宋仁宗嘉佑丁酉(1057)任临江府通判,与其子杨禄择居茂材乡,取名李陵。至其孙杨文礼见览上有仁山智水,风光秀丽,于是在这里拓基兴业。杨文礼六世孙杨德迁于洞坑尾,杨宗德(周礼公次子,德公堂侄)于元初徙居秋源,成为秋源杨姓始祖。其余如花园、朱溪、山背,皆由览上分迁,世系不同而实出一祖。

秋源即是现在的秋坑村,位于两条山岭之间的峡谷地带,是丽村镇较为偏远的村庄之一,隶属于礼坊村委会,紧邻竹山自然保护区。村庄现在约六十余户二百六十余人,均为杨姓。近些年,村民新建房屋较多,形成一条相对宽敞的街道,但更多古老的文化依然集中在老的村址上。老村址传统建筑已保留不多,依稀可以看出以前的痕迹。居中有一幅古老的牌楼,大约为明代所建,距今已有四百年以上的历史,牌楼上镶有“三鳣流芳”的青石匾额,十分珍贵。“三鳣”典故源自于杨姓先祖杨震,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明经博览,不愿意应聘为官,只每天在家里给弟子讲学。有一天,一只鹳雀衔着三条鳣鱼飞过讲堂,把鳣鱼丢了下来。有知情人便说,蛇和鳣(即鳝)代表上卿大夫的官服服色,三代表“三台”,杨震今后一定会位列三卿。后来杨震果然当上太尉(司马),成为当朝三卿(司徒、司空,司马)之一。杨姓后裔便以“三鳣”典故代表杨震,与“四知”并传于世。与之呼应的是,秋坑杨氏宗祠前门亦立有“四知流芳”的横匾,真正是千秋万世以杨震为宗。

居住在秋抗的杨姓族裔远离尘世喧嚣,世世代代与大山为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平淡而惬意。在平静的生活中,杨姓族裔仍不忘诵读经史,奋身儒业,历朝历代皆有仕绅名儒,给这片寂静的大山带来了无数风光显赫,也让后辈们看到了走出大山的希望。如明初时有名叫杨学初者,经科举入仕,曾任谭州知府(其后裔徙居至栗塘)。到了清代道光年间,秋坑杨姓出了一位叫杨春台的名儒,毕生致力于理学名教,在丰城、清江交界的金华山附近设蒙馆、办学校、御兵乱、修仙院,最后执掌全国闻名的白鹿洞书院,成为近代杨姓较为知名的人物之一。

杨春台(1821-1878),名三健,字希贤,号熙卿,出生于湖南石门。其父杨大封,一直客居石门县易家渡,精通歧黄术,以开诊所为生,“活人无算”。春台16岁那年,父亲病故,葬于客居地。母亲刘氏靠替人织布抚养春台,但毕竟身在他乡,寄人篱下,生活得很是不易,经常断顿。母子二人只得当了诊所,回到秋坑老家。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十八岁的杨春台为了奉养老母亲,便在家开设蒙馆(私塾),一边读书一边教书,日子勉强得以维持下来。

道光早辰年(1844),杨春台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正式进入县学。在县学里,杨春台品学兼优,文名大噪。咸丰丙辰年(1856),刘氏去世,杨春台结庐守墓三年。期间(咸丰丁巳年即1857年),太平天国运动波及清江,部分太平军窜至金华山一带抢掠烧杀,强征民夫。杨春台主动组织团勇,保卫家乡,终于打退太平军,保住了金华山一带的安宁。关于这段经历,杨春台在后来撰写的《重修金华山仙院记》中有一段精彩描述:“丁巳七月,太平军驻清江界,将至此山,势已侵逼。台欲督团往御,众恐不敌,祷于此山之神,一时风云万状,太平军望之草木皆兵,团急追,遂远去,嗣是灭迹。”就是说,团勇担心打不过太平军,就向山神祷告,一时飞沙走石,风起云涌,太平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连忙逃窜。杨春台带着团勇乘胜追击,把太平军彻底赶出了金华山。后来,杨春台为金华山仙院拟写了一副颇有气势的对联:“倚天有剑群邪灭,大地为庐万姓安。”

金华山位于丽村境内,与樟树市的观上镇接壤,是升华山的余脉。相传,古代时,有位姓邱的老者与王、郭二仙曾在此炼丹。到晋代时有人曾看见山顶出现七丛火焰,就像天上的北斗七星一样,于是在山顶兴建三仙观,以及斗母殿、玉皇阁、凡天寺,香火十分旺盛。每年八月,从丰城、清江及附近府县前来朝拜的信众络绎不绝。时至今日,金华山仙院依旧香火鼎盛,是附近地区重要的道场之一。同治年间,仙院年久失修,摇摇欲坠,挂甲、礼坊及周边信众共同捐资重建。由于杨春台文名很大,加之又领导了当地团勇抗击太平军,在仙院重修竣工之时,众人一齐邀请杨春台撰写《重修金华山仙院记》,碑刻于院内,至今犹存。

守墓期满的杨春台重新出山,于咸丰十年(1860)被聘请至凤山书院(康庄中学前身,1958年拆毁)掌教。同治壬戌(1862),杨春台中举人,拣选知县,军功直隶州左堂,大挑二等,署星子训导。期间,曾为二坊兴书院,为一乡联保甲,悯孤寡,严嫁娶,凡事关纲常名教,每年襄以伸大义,无不竭力维持。“虽愚夫愚妇,咸啧啧称道”,可谓煞费苦心。

光绪乙亥年(1875)受聘兼理当时最著名的书院——白鹿洞书院,担任监院(山长助理)。由于杨春台在品学皆优,德高望重,一时“诸生如从春风”,给书院带来了一股清新活泼的气息。可惜天不假年,任监院仅三年,“玉楼召促”,文星陨落,杨春台不幸辞世,为世人留下了巨大的遗憾。杨春台同科同宗、南康府建昌县训导杨大勋为杨春台写墓志,感慨道:“公归于江而产于楚,学成于师而禀于母。溯书获与和熊,逾蓼虫之心苦。宜虑墓以御衰,舍陶侃其谁与伍?郁剑气于丰城,振铎音于星渚。”给予杨春台高度评价。

杨春台共有二子,长子晋奎于同治甲子年(1864)去往湖南石门县省祖墓,不慎在湘江落水溺亡。次子晋恩,授雍庠,克继书香,发鸿名,成骏业,总算是承袭了乃父的一点基因。而他的堂侄杨龄(字梦九,号晋缮),中光绪辛卯年(1891)进士,曾在湖北襄樊一带为官,寿至耄耋,给秋坑杨姓留下了经久不衰的书香薪火。

(0)

相关推荐

  • 前杨村,天台杨姓第一大村,南黄古道的起始地

    前杨村地处天台县南部,为南屏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前杨村始建于南宋,是天台杨氏聚居人口最多的村落,因东有中央溪,西为大淡溪,前有前山,为杨氏所居,故得名前杨. 村口南面临于一方池水,水面上排了两大架 ...

  • 堂号大比拼,杨姓四知堂排名榜首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古代同姓族人都群居在一起,往往数代同堂,堂号就成了这支的重要标志的徵号. 为了纪念祖先,族人在宗祠.家庙匾额上提写堂号是表明一个家族的世袭.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 ...

  • 潍县十景之麓台秋月

    在潍城区望留街道往西不远处,有一座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山,远近闻名.其名字的起因于云气雾升,烟雾缭绕悬浮于山坡之上,故因此得名浮烟山. 浮烟山上曾经有几处古老建筑,一处是始建于元代的朝阳观,还有一处是 ...

  • 杨海兵的杨

    我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杨"字是小篆,如下图: 再看繁体字"杨",如下: 从字形上看,明显是形声字.左边"木"是形符,表示"杨&qu ...

  • 杨姓

    杨姓

  • 王群华 | 关于稠溪的故事

    关于稠溪的故事  王群华 稠溪地名的来历 稠溪村位于大源镇,是一个绵延狭长的村子,有5个自然村组成.稠(chou)溪,当地人都叫稠(qiu)溪,"稠"字,在<现代汉语词典&g ...

  • 小乐趣味国学 百家姓之十六:杨,头有五根肉柱,啥叫龙颜戴干?

    好,各位看官,我们上回说了百家姓的韩,今天我们来说说杨,杨为隋朝.南吴的国姓.杨姓源出有: 第一支源出姬姓,杨姓出自黄帝之后的西周王族. 第二支源出姞姓. 第三支出自赐姓转姓变姓. 第四支源出芈姓. ...

  • 瘦石 || 丽村下港埠:书香门第乐梅溪

    秋去西风烈,原野尽斑斓.从丽村集镇西行,过丰水河(清丰山河)北折,阳光下的原野静谧而温暖.路旁不时有金黄色植物,抑或挂满果实的柿子树映入眼帘.柿子树上叶子已然落尽,枝头的柿子愈发红艳,在澄静如洗的蓝色 ...

  • 瘦石 || 丽村港田村:赤舄遗来韵事多

    相传晋代的时候,有一位姓曾的道人,学成得道后路过清丰河.其时,一位姓敖的书生想要渡河,因水流湍急回漩无法涉水,曾道人见状,脱下一只鞋子丢进河里.说来也怪,那只鞋子见水便长,瞬间变成一条大船,敖生得以渡 ...

  • 瘦石 || 隍城大屋村:人文仙迹多胜游

    松湖镇,自古便是锦江流域商贸集镇和航运码头,又是通往省城南昌的重要通道,在丰城河西地区鼎鼎有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松湖街还是一个热词,虽说松湖镇隶属于新建县,但在集市做买卖经商的却多数是丰城河西地 ...

  • 瘦石 || 白土齐园村:温情悠悠传话厦

    初秋时节,秋老虎依旧肆虐,炎炎烈日晒得皮肤灼痛.好在一路山色青翠,稻田碧波万顷,虽然久旱未雨,满眼的绿色足可养眼怡心,内心的浮躁稍稍有所平静. 华平兄从事基层文化工作多年,是地地道道的白土通,说起白土 ...

  • 瘦石 || 筱塘北下村:古村深巷大宅门

    顶着炎炎烈日,走进甘棠腹地.进入北下村的时候,被几个古老的门头吸引住.门头后面巷道笔直,巷道里的麻条石发出青幽幽的光,心里禁不住一阵激动.凭直觉,这里是一个非常有看头.也非常有人文底蕴的地方. 北下村 ...

  • 瘦石 || 袁渡王洲村:此洲地胜黄州地

    袁渡镇王洲村位于抚河中游西岸,是"三府(抚州.宜春.南昌)四县(临川.进贤.丰城.南昌)"交界处,东临抚河,西接三江口镇,南面有株山,北座温家圳.这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墟,也是 ...

  • 瘦石 || 董家老塘村:风光形胜见神仙

    金姓的来历,多以汉武帝时汉秺侯金日磾为始祖,董家镇老塘村金姓也一样.据<老塘金氏族谱>载,金日磾三十七传至崇岳公(字嵩高),官至宋徽宗朝右正言兼延和殿侍读学士,后世尊称其为"正言 ...

  • 瘦石 || 隍城垴上村:忠诚笃信义门风

    据史料记载,陈氏得姓于周朝时期的胡公满,因受封于陈,以国为姓.传至胡宝时,成为颖川望族,以节义闻名.胡宝传十九世至宜都王陈叔明(南北朝时陈国国主),陈叔明之孙陈兼进士及第,官于江州(九江).之后,陈叔 ...

  • 瘦石 || 筱塘渠塘村:商儒并举家风淳

    仲秋时节,虽然已是白露节气,但秋老虎的余威不减,裸露在骄阳之下的手臂颈脖被灼烤得隐隐生疼.从筱塘集镇出发,穿行于纵横阡陌,两旁水稻生机盎然.过了庙前村,前面不远处又是一村,村前矗立一座高大的牌坊,牌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