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荣:地名背后的文化历史遗迹(四)

地名背后的文化历史遗迹(4)

 大观登云台觅禅踪

图文/王小荣
旧时,南溪全县境内有许多寺庙,仅在县城内就有“九宫十八庙”。在嘉庆十八的《南溪县志》上就记载有观音寺、白云寺、开元寺、东岩寺、石牛寺、白花寺、慧光寺、楚皇寺、峰顶寺、集庆寺、联云寺、仙临寺、留宾寺、宝宁寺、川主寺、寒逢寺等大小寺院近百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位于现大观云台山的云台寺了。
从大观青山岭远眺云台山
云台山位于县城北八十里,明进士汪忱、唐佐曾在这里读书学习,是云台书院,后废作寺。最初名为兜率寺,后改为云台寺。云台山顶两侧都是悬崖峭壁,老百姓称为“舍身岩”。 云台山顶有一个泉眼,并依势做水井,被称为“云台井”。该井泉水清澈,水池上依势建有石拱桥,旁建一亭。该水井水池的水供寺内僧众饮用,从没有干涸,至今仍为云台山之谜。从云台井过桥上天王殿,天王殿上书的“云台禅院”是民国时期第六行政专区宜宾专员冷熏南所题。
云台山上观远方
云台书院改为寺庙后,规模越来越大,成为川南佛教胜地之一,与泸州方山齐名,称为“小峨嵋”。 云台山和云台寺,古人多有诗文咏之。元廖蜀望的《云台山诗》“云台突出众山低,小径萦绕上石梯。古寺独存山寂寂,断碑惟覆草萋萋。满空香散春兰绽,万壑烟生晚树迷。为爱其间风景好,登临几度杖青藜”。在这里,我们可以猜想到这样一些事实,一是当年云台山应该是林木葱葱,证实传说中的“云台森林十万亩”应该是属实的;二是当时的云台寺已经破败,“古寺独存”,但“断碑”已经被荒草覆盖;三是云台山上有许多野生的春兰,才有“满空香散春兰绽”。前清知事谭善祥曾经就作云台寺诗二首,还作有序言:“云台寺古刹也,风景为一县之冠。早有心揽胜久矣。已未春,因事到此,勾留数日,情不能忘,走笔成七绝二首,以志游踪”。诗一为,“登尽层峦别有天,万山排列寺门前。虛怀落落尘心净,古树苍苍野鸟喧”。诗二为“巡乐方得小勾留,把酒开怀别旧游。四面云出归眼底,一天星斗接楼头”。
大观景区
云台寺经历了较多的磨难。史料记载,云台寺在明末时被毁,仅存地基。清初,在原址重修云台寺,且增建山门两道。第一道山门外有一大石碑,上书“第一山”,是当年南溪知县雷尔卿所书;第二道山门两侧各蹲着一只大石狮,庙内建有天王殿、观音殿、普贤殿,厢房设客房、方丈室和诵经堂。天王殿也称为接引殿,殿内供奉的是接引佛,也就是传说中的木莲和尚。两侧塑的是四大天王,接引佛后面塑的是手持降魔杵的护法韦驮。随石梯而上进入正殿,就是大雄宝殿,内供有三尊大佛,佛身高近房顶,全身贴有佛金,大佛两旁塑有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像。原来从接引殿上山的是很窄的小道,香客上山下山十分危险,后经寺僧祖法组织人工将其拓宽。雍正时,寺僧隆元培修殿宇、凉亭,并购置庙产,增修了脚庵。乾隆四十七年,僧眼悟改修后殿,重塑佛像,并在山上修建了脚庵,供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休息。庵内有服务僧人,也就是知客僧,他们热情接待前来进香的香客。
参加人口普查工作结束后到云台山活动
寺中僧人平时都到山下的脚庵吃饭。嘉庆时,知县胡之富以宜宾宝珠寺寺僧绍槐主持寺务。道光己丑年夏,还在山顶的普贤殿旁边开拓出半亩地,新铸置了一炉鼎。在绍槐与其弟子祖法经营下,规模比前更大,成为南溪名寺名胜。光绪二十二年南溪发生地震,云台寺被损毁,后又重建。民国后,云台寺逐渐凋废,并被土匪龙文焕占据,据守云台寺,占据整个云台山,直到民国七年,驻守川南的靖国军朱德才率兵将其剿灭。民国十九年奉政府命标卖庙产,云台寺因是川南名寺丛林而得以保全,但其庙产被转卖了。一九三零年七月,云台寺“走水”,发生失火,庙宇全部被烧毁,仅余有庙下的山门和脚庵,后来又重新建了起来。1967年5月,南溪县“抓革命促生产”委员会一纸命令,把建于明代的云台山寺全部彻底干净地撤毁了,从此,云台寺退出人们视野。直到上世纪末,才重建。
民清时期,云台寺香火旺盛,吸引了来自宜宾、富顺、自贡及整个川南的善男善女前来朝圣。特别是每年的二、三月观音、普贤两位菩萨生日这一天,更是香客如云,每天上山进香的善男信女多达数千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带学生到云台山去玩,当时一起在山上游玩的一位老年人讲,那时的朝山景象之盛。那时,众香客拿着供献物品,打着彩旗,从山下到山上,沿途是香烟袅袅,念佛声、鞭炮声、锣鼓声响成一片。沿路都有临时搭起的卖各类小物件、香烛钱纸、草药、小百货、烟酒、小吃的棚子,那些路边的腰花小旅店,有时一个床位在一天内要接待好几批香客歇脚。据他回忆说,当年路边卖小吃的,一天曾卖出过六斗米的汤元,卖过八斗米的黄粑。这也算是带动了一方经济的繁荣。
云台景色
解放前朝山的大道有南北两条大道。北大道的大道两边都供有观音龛,内供奉观音菩萨,这些石龛上都有龛联。据当地老一辈人讲,在庙儿田石龛上的龛联就是“求观音慈航渡,望黎庶阴德多行”;而小拱桥石龛上的龛联是“十磨九难成大道,万载千年渡众生”,这个石龛上还有“慈航普渡”的龛额。云台山脚有由二条小溪汇流而成的绕山溪流,人们也称为“洗脚河”。从北大道石柱庙方向和南大道王家岩方向来的众香客,分别在新桥和偏岩子处洗了脚就进入攀登云台山上云台寺拜佛烧香的山路。这与今天县城北门的洗脚田得名相似,都是因为人们在此洗脚,叫的人多了,成了习惯,就成了正式的地名了。
去云台山寺烧香拜佛,除了一些朝山的散客的香客外,还有一些有组织的朝山活动。这种有组织的活动分为“烧大香”和“烧拜香”两种。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笔者曾带学生到云台山玩时,听当地老农讲,“烧大香”是一种由香会组织的规模较大的朝山拜佛活动,这种朝山拜佛活动一般情况下都是一个香会为一支队伍,队伍最前面是一个领香人,随后的是有锣鼓、锁呐等打击吹奏乐器组成的乐队,随其后就是一个由四人抬的“佛亭”及一应供佛烧香用的“香火担子”和众善男信女等香客。这样的一支朝山队伍,在登山时,由领香人领唱颂词,众香客尾随唱和,而所唱的颂词,就是一些颂佛的顺口溜,如“朝天尊,拜佛尊,先朝西天如来佛,又拜南海观世音”,每唱完一段,乐队就要来一通锣鼓、锁呐等音乐。到了云台山脚下,还要放一阵鞭炮才开始登山。“烧拜香”则是一种规模较小的朝山拜佛活动,三、五人或十来人一批。这种小型的朝山活动一般都是前来“还愿” 的行动,他们都是头緾红布或青布。为母亲、祖母辈许愿来还愿的香客,就是头緾红布。为父辈、祖父辈还愿的香客则是头緾青布。
云台山景色
2016年的3月,我们一行二十来人徒步到登高的二郎山观音庙去参加庙会活动,那里也有一个有相当于一个香会的民间组织,有一支乐队在那里搞得热热闹闹的,来自各地的民众都各组织有一个队伍,在那里轮番唱歌跳舞。
1940年南溪县政府为纪念抗战三周年、悼念为国捐躯的抗战阵亡将士,就在县城广福寺(现排水公司地址)内,由云台山寺方丈释方裕率领余下的僧众三十多人(其余的僧人当时还在富顺为一大户做法事未回)做了三天三夜的水陆道场。当时在广福寺街口用了三十六张桌子搭起高台,放了河灯。许多抗战家属纷纷写上烈士名字,请僧众列榜超度。
据有关人员的回忆资料显示,云台寺的僧人按字排列,为“智惠清净,道德元明,尊儒信海,地照普通,新缘广绪,本觉昌隆,能人圣果,常演宽洪,微传发运,己悟会容,坚持监定,永继祖宗”计四十八辈。而辈份的排列是先入为师。因此,民国后期,先后进庙的僧人都有老师,庙里的各辈僧人都有。
云台寺内
庙里虽然是“脱离红尘”,但组织机构还是很严格,那是等级森严。据有关资料显示,庙由方丈主寺,下面有分管钱粮的监院,当时是由僧人永祥负责;还有副事,专门管理外勤和买卖,是僧人月有负责。还有专门负责接待应酬的“知客僧人”二至三人,其中就有常乐和尚。那时政府还设有专掌管佛教寺院和僧尼事务的“僧录司”机构。宋朝已经有些地方政府有由和尚充当“左街副僧录”的职务。明朝时,已经在各府州县中正式设置“僧纲”、“僧正”、“僧会”等司,到国民政府时各县有专门的佛教理事会,负责当地的僧尼佛教事务。这个职务与现在政协负责宗教事务相当。
解放前,南溪云台山寺的常乐和尚就是南溪县佛教会理事,他还在国民党党部任职。民国时,云台寺的庙产有稻田八百多挑,其中僧人自己耕作的就有五百多挑,而山林面积就更宽了。庙中的僧人除了诵经颂佛、各类法事功课和劳作外,年轻的僧人还要读书学习,幼学、对子书、四书五经、左传等都是要学习的内容。
             云台山雪景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土改运动中,政府把庙产又分给了农民,云台寺又一次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庙产。庙里没有了固定收入,加上当时对封建迷信的打击范围无限扩大,因此,庙里的僧人们没有了生活来源,寺内的僧人也就先后离散了。庙宇无人管理,年久失修,建筑物逐渐损坏。文化大革命时,已经破败的云台寺被造反派的一把火彻底毁去,所有的建筑或被烧毁,被彻底砸烂,只留下地基,但山顶上那永不干涸的云台井水池依然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曾经率87级的学生去云台山玩时,还看到上山路边岩石(是在当时的山门旁边的岩壁上)写有一首诗,原文已经不记得了,诗的大意是后悔当初自己的一把火,毁了云台寺。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再去玩时,该诗作也不复存在了,想是因为岩石风化的结果。
现在云台山周围,还保留了一些与佛庙有关的地名。如云峰村的十佛洞、奓口岩田坝村的古佛庵、田坝庵等。
行文至此,我想起曾经在《人民日报》2009年5月30日看到的李新烽的文章。这篇文章说,1947年8月,毛泽东率中央机关转战陕北时,来到陕西佳县。毛泽东第一次到白云山白云观,看到一个宫殿被砸得稀烂,部分壁画被涂被挖,就对当时的县委书记张俊贤说,“这些都是文化遗产,除牛头马面外,都要保存下来,不要毁了。你不信神,我不信神,老百姓还有信神的,毁坏了后人不知道这就是神。”他要求张俊贤“明天出个告示,要把这些文物保护好”。“文革”时,白云山道教被取缔,宫殿内的神像被全部砸毁,但唯有壁画完好保存下来。
与云台山相连的,还有联云山、狮子抱球山。嘉庆十八年《南溪县志》上说,联云山在县城北八十里,从云台山而来,云气常联结不散,因之得名“联云山”,旧县志上所记载的联云寺应该在附近。狮子抱球山在县城北八十里,云台山之右,联云山之左。有巨石如球,山形蜿蜒曲抱,状如伏狮,因而得名“狮子抱球山”。
作者近照及简介:

王小荣,四川宜宾南溪区人,198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物理系,中学高级教师。爱好读书、游山玩水、集邮,收集地名邮戳、各类文史材料

(0)

相关推荐

  • 西津渡(云台阁)

    p1 p2 p3 p4 p5 p6   云台阁的建成为镇江增添了一处新的地标性建筑,登顶云台阁,眺望四方抒不尽的赞叹,看不完的镇江美景尽收眼底. p7 p8 p9    云台阁为仿古建筑风格楼阁,建筑 ...

  • 资深茶友告白:爱上云台山的十大理由

    世间的云台山有好几座, 而因茶闻名的却只有湖南这座, 因为茶而爱上的云台山也只有安化这座, 和她的结缘不长, 但爱的却足够深沉, 曾经的她一片荒凉. 如今却因为一群人焕发青春, 她像一个百变的少女, ...

  • 杨振明 || 香客云集嶕峣山(外三首)

    香客云集嶕峣山(外三首) 曌旭 庚子冬月初一天 香客云集嶕峣山 风和日丽艳阳照 王母娘娘开光典 躬身叩拜三鞠躬 香烟袅袅飘云天 灵光普照万民安 快骑如飞回家园 黑云翻滚未遮山 黑云翻滚未遮山 三个杀手 ...

  • 张新中‖三官古洞浩神仙

    神秘的砚池河,听到地名就感到是个墨香四溢的地方,我向往已久.6月26日,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我们一行十五位文化学者来这里调研,走进砚池河,犹如入画,走近一壁,数行墨迹实在显眼: 三官古洞浩神仙, 古洞 ...

  • 屹立500年不倒的三面悬崖危房

    世界上最危险的房子:三面都是悬崖,却屹立500年不倒,就在中国. 这座房子名为"金顶观音殿",它位于陕西省塔云山的山尖之上,用"金顶刺青天"这句诗来形容它再合适 ...

  • 描写云的诗词选

    描写云的诗词选

  • 图游徽州55:歙县向坑

    只知道汪立武同学是绵溪的,听说我在做图游徽州专题,他就极力推荐我去他老家向坑看看,说随时准备带路. 向坑又叫向丰,可能是缘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高级社时社员对于向往吧. 我走了这么多村,向坑的传说故事是最全 ...

  • 云台山赋

    屈金星   河南驻马店西平人.中国矿业大学毕业,研究生就读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云台山赋 太行西挽昆仑,东望沧海,自北京长城之麓雄峙焦作黄河之滨,八百里铁壁铜墙,巍巍峨峨而脊天下.其南端有山,冠 ...

  • 云台山游记1.何处望云台

                                                      pingpu

  • 王小荣:地名背后的文化历史遗迹(一)

    地名背后的文化历史遗迹 文/王小荣 在南溪农村乡下,现在还有许多诸如"张家坡"."刘家坡"."李家田"."苏家坳".&q ...

  • 王小荣:地名背后的文化历史遗迹(五)

    地名背后的文化历史遗迹(5) 图文/王小荣 旧时,由于科学文化的落后,民间宗教信仰十分盛行.这是一种流行几千年的信仰,正由于这个原因,除了有如大观的云台山.仙临的红岩山这些的佛.道名胜外,各地都建有大 ...

  • 王小荣:地名背后的文化历史遗迹(八)

    石龙山与镇南塔 文图/王小荣 位于现南溪区裴石镇的鸡叫山,旧志书上称石龙山.嘉庆十八年的<南溪县志>上说,石龙山,在县东十五里,顶有石峰,高五丈许,傍有巨石如盘龙状,俗名鸡罩山.后来,因& ...

  • 王小荣:地名背后的文化历史遗迹(12)

    地名背后的       文化历史遗迹(12) 图文/王小荣 1927年暑期,由胡明鑫.廖时勉.吴澹斋等在南溪县立中学成立了一个宣传进步思想的"学术研究会",研究会会员都是初中班和师 ...

  • 王小荣:地名背后的文化历史遗迹(13)

    地名背后的文化历史遗迹(13) 图文/王小荣 民国30年10月,南溪县人陈建之与陈树三因陈树三出售牛滚凼的田产买卖发生争执.经南溪县司法处一审判决后,陈建之就以陈树三"仿造文书"( ...

  • 王小荣:地名背后的文化历史遗迹(14)

    地名背后的文化历史遗迹(14)                  文/王小荣   南溪红岩景区位于仙临场镇之东.富顺县毛桥场之南的原石公乡(现属于仙临镇),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丹霞地貌,状似莲花,四周山岩 ...

  • 王小荣:我与校长协会有个约会

    我与校长协会有个约会 文/王小荣       学校是搞教育的地方,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也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因此,学校除了做好教育工作外,还是要参加社会的各类活动.就我知道的并参加过活动的,就有宜宾市 ...

  • 王小荣:票证年代的记忆

             票证年代的记忆                      文/王小荣 计划经济时代,各类生活物资都是凭票购买.买粮有粮票.面粉票.水面票.买肉有肉票.买布买衣服凭布票,买食盐有盐票, ...

  • 王小荣:上山下乡运动中的学校工作

      上山下乡中的学校工作                      文/ 王小荣   "下乡上山,参加农业生产,是知识青年革命化的重要道路",这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最为广泛而且深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