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界的鲁迅,自导自演的这部战争片,含而不露的揭示人性的悲凉

一部电影,把想说的都说得淋漓致尽,《鬼子来了》还是姜文式黑色幽默,不敢杀人的村民最后被日本人杀,信守承诺的日本人最后却杀人烧粮,现实而又荒诞的视角串联起这时代悲剧,很多人都说姜文是电影界的鲁迅,我想也是,面对国民的自私、愚昧、软弱、天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巧妙将此融于荒诞可笑的表现手法中,各方势力皆不能免于嘲弄。姜文通过影片含而不露的揭示了人性的悲凉,黑白以及最后的那一抹彩色的处理都显得别有用意。同时,姜文自导自演的《鬼子来了》,参加了戛纳国际电影节,并凭借该片荣获了评审团大奖。

原创声明:本文由得心电影编辑得心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

在合适的时间,看一部合适的电影,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得心愿奉上一篇最真实精彩的影评陪你走完这一场!

只有敢于去批判和自省的人,才会有前途,很可惜,我们只有这么一个姜文。只有诞生在这个特殊年代的怪才,才能催生出如此荒谬如此冰冷热血并存牛逼闪闪的画面,姜文升华了。姜文确实是贫到不行,某些段落简直没完没了,还真有点架不住他这横竖都溢的才华,而且不光剧本好,演员一个个也都特有劲儿。结尾更是好上加好,最后吴大维的港台腔,呜里哇啦宣扬什么民主和人性,那讽刺力真是超级有力级别的。

当你以为战争是残酷的,其实人性更残酷,当你以为和平可以拯救一切,其实和平在那个境遇之下是混沌的,当你以为死亡最可怕,其实麻木才最可怕,面对死亡的时候可怕的并不是刀枪,而是你周围那些冷漠甚至是事不关己的笑声才最心寒,世人愚昧,则视死如归。整部电影都是黑白而阴暗的,只有鲜血是红色而刺眼的,就如同生活是虚幻的,而死亡才是真实的,深刻的隐喻,让人看了之后有一种久久无法抹去的无力感和压抑感。

影片也算是一段走心的自嘲!从另一个角度讲述那场我们“熟悉”的战争!勇气是直视曾经的失败,而智慧是直视失败的原因。姜文用他的勇气和智慧完成了这部影片,不光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同时也展现了国人曾经的愚昧无知、胆小懦弱,满满的讽刺,直击人性深处!我喜欢这样的姜文。喜,悲,怒,哀,但凡能讽刺的全都讽刺个遍。马大三和花屋小三郎对立又对应,吴大维演的国军的那两段讲话或许才是最高潮。所以乱世之下,只有一刀刘和四表姐夫这样的人才能活的长久。

战争中的各种兽性人性,淋漓尽致。在这样的体制下还能留下一部如此题材的杰作。更让人惋惜的是,对于日本侵略中国这个影响了近代每一个中国人的事件,竟然找不出几部能真正去进行反思的作品,就算有也难逃被禁的命运,实在是太悲哀了。实质上是导演对人性、对战争、对抗日、乃至对中日民族性的深刻见解。每个角色都深刻又不可替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鬼子来了》一贯的姜氏幽默,笑点不少。但整体看完却有种欲哭无泪的痛感。原来前面的一切铺垫都是陷阱都是假象都埋着雷,后面留着无底大陷阱等你跳进来炸得粉身碎骨呢。人怎么能傻成这样?人家说什么你都信?饿狼披着羊皮说要跟你当朋友你就笑着印上去?可是善良有错么?中国有多少普通老百姓就是这样的单纯和善良啊?难道善良活该被坑?人心怎么可以坏成这样?

前半部分的喜剧色彩让人对电影原本的预想一块块地瓦解,然后重塑。心里会不断地疑惑,这些都是战争时期的场景吗,真实吗。直到看到最后,不禁还是喟然长叹。战争,让人变得极端,尤其是小三郎,最开始还处在战争的状态中试图自杀避免耻辱,后来被抹了脖子后清醒过来变得怕死,最后在海陆军的演奏中又变得狂暴起来。

这部影片选择黑白摄影,最快速度把观众拉进了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黑色幽默背后是残酷的战争真相。淳朴善良的村民以己推人,相信人性本善,把日军也当做最普通的人,不愿伤及无辜。平民出身的日本人在村民真诚相待下,也偶尔流露短暂的善意。可是屠杀村民当晚,宴会其乐融融的错觉,给观众以慰藉,又狠狠被撕碎,揭露日军的无情和残暴。战争才是最大的原罪,战争中的人民不过是随风飘浮的芒草,不知归处。

影片结尾有N多的感慨堆积在胸口。影片单纯简单,却寓意深刻。人性与战争。农夫救了蛇,却被蛇咬致死。觉得影片中最难的是花屋,他应该是备受煎熬最多的人,最后大屠杀时日是又恢复了自己的意识,还是他本来善良的人性又被压制住了。最最讽刺的是城墙头上的军官下令斩首,后面的美国人和所有的人都是一副看笑话的,只是因为不是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