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实用的夏季六大养生法则!护阳养心、健运脾胃、减苦增辛、多吃谷物蔬果...

告别了春季,迎来了夏季的6个节气,夏季养生有许多讲究,蔬美美为大家梳理了【夏季养生秘笈】,助你完美度过美好的夏天!

夏季气候炎热,在五行中属火,与人体五脏中的“心”对应,也就是说夏季心阳最盛,有利于人体心脏的生理活动。

但立夏时节正处于春夏交替时期,此时心阳始旺而未盛,若起居饮食稍有不慎则易受寒而伤阳,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活动,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因此,护阳养心是立夏时期养生调理的重点。

夏季是脾胃较为脆弱的时候,也是最应该调理脾胃的时候。脾胃是人体生产气血的重要脏器,吃进去的东西就是原料,还得要有好的机器才能造出我们需要的能量——气血。

《黄帝内经》中有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不运化,水湿不流。因此,若在高温炎热的夏季,我们在生活中不注意饮食,就会造成湿困体内,形成“湿上加湿”的情况,比如好吃厚甘、吃辣喝冷等等。调理好“后天之源”的脾胃,自然可以防止很多疾病的发生。

夏属火,其气热,通于心,味属苦,在夏季的饮食原则宜减苦而增辛,意即勿过食苦味清火食物,适当进食辛味食物。这是由于立夏后人体内阳气渐趋于外,此时可适当进食姜葱等辛温之物有助于人体阳气升发,也可增强肺气的抗御能力。

而随着夏天阳气的升发,自然之气逐渐外浮,人体气血也明显向外,常觉烦热喜冷,但此时在内之肠胃气血相对不足,故不应进食生冷之品,也不宜过食油腻难消化之物;可多吃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以及粗粮等。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也就是说人的精神活动由心来主管。立夏时节,气温升高,心火渐旺,暑热天气容易使人心浮气躁,易发脾气。有些人平时温文尔雅,不急不怒,可到了夏天,却变得心烦易怒,焦躁不安,这是因为气温升高加剧了人们的焦躁情绪,而心情烦躁更让人心神不宁,加重烦热躁急症状。古代医家主张:“善养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胸怀宽阔,使心神得养。”

此时在精神调养方面应多做些安神静心的事情,如绘画、书法、听音乐、下棋、种花、瑜伽等活动,这些活动都可以调节情绪,宁神制怒,让心绪平静,心情平复。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情绪与躯体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情绪的波动起伏,不但影响内分泌功能,还会引起免疫系统紊乱,引发各种疾病。

特别是立夏时节的情绪波动更易诱发心血管疾患,如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所以,在立夏之初就要做好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维护心脏正常生理功能,以利平安度夏。

入夏后南方地区气温升高,暑热渐盛,汗出较多,身体脱水,人们常感疲劳、口渴。纳凉避热、经常喝水是这一时期的通常做法。但喝水过多冲淡了胃酸,影响了脾胃的消化功能,又易出现食欲下降。特别是运动出汗后身热难耐,人们常常喜欢吃冰淇淋喝冰水,会进一步损伤脾阳,引发腹痛腹泻等胃肠道不适。

由于立夏之后喝水较多,人们的消化功能有所下降,因此饮食调理宜清淡、易消化,忌肥腻、冰冷、辛辣、饱食。即使汗多口渴,也宜少饮多次,避免一次大量饮水加重胃部负担。

如果出现食少便溏,舌苔黄腻、口干口苦等湿热症状时,可适当多吃一些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仁、冬瓜、丝瓜、黄瓜等,既能清热而不伤阳,利湿又不伤正。另外,入夏之后食欲欠佳,还可经常喝点健脾利湿粥,如淮山芡实粥、薏仁小米粥、扁豆茯苓粥等,既可健脾养胃,又能利湿化浊,可谓一举两得。

《黄帝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立夏之后,昼长夜短,天亮得早而黑得晚。在自然界阳盛阴虚的气候变化下,人们可较春天稍晚点睡觉,早上应早点起床,以适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晚睡是相对于秋冬季而言,任何时候都不应该熬夜,晚睡勿过子时,即11点前应入睡。

而晚睡早起,容易造成睡眠不足,影响白天精神与劳作,故立夏之后养成午休的习惯,可让大脑和各脏腑得到充分的休息。

午休对养心尤为重要,因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的规律,午时是心经经气当旺之时,因此,中午11点至1点的休养生息有助于培育心气。不过,午觉时间不宜过长,以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为宜,打个盹也会有帮助;如条件不允许者最好以听柔和音乐或闭目养神的方式代替午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