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系列:喝茶这点事儿

01 广州餐桌上的茶水

广州人喜欢喝早茶,这个习惯是早有耳闻的。

然而,我以为的喝早茶,就是吃完早饭之后,找个地方喝喝茶聊聊天,类似于我们单独找一个茶室喝茶聊天。

殊不知,广州人喜欢喝茶的习惯,简直贯穿到了一日三餐。

每次去饭店,刚坐下,就有人过来问我喝什么茶,我说要白开水,服务员说,不喝茶也是要收茶位费的,我顿时愣住了。

后来发现,在这边吃饭,除了一些快餐店没有这样的规矩之外,但凡可以称得上酒店的地方,吃饭都有茶位费,像我这种1大拖2小的顾客,居然每家收费也不一样,有的直接不解释,按照3位收,有的直接收1位,有的收2位,大概茶位费每位5-10块不等。

这样的茶位费,相比于茶楼一壶茶动辄好几百的收费,好像是很低的。

然而,真的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广州人的茶,因为替代了餐桌上白开水和果汁的作用,变得很鸡肋,而且就我并不挑剔的口感而言,茶叶也相当劣质,口感非常一般,有时候喝着特别像茶渣泡出来的,自然,也不存在专业的泡茶手法了。不过是在餐桌旁边多防止一个架子,摆放一套泡茶的工具,服务好的还会每桌准备一个酒精炉,保证每桌可以随时加热水,可以喝到热茶。

我曾经想问那些饭店人员,既然收茶位费,是不是可以不吃饭光喝茶,后来一想,我这样的问题也是很傻冒的,大概没有人来饭店只为了喝几口劣质茶。

后来我曾经有一度将茶位费理解为延时服务费,一般的人,倘若因为有茶喝,大概吃饭的时间都会比单纯吃饭时间要长,因为感觉茶水具备瓜子一样的效应,总让人有一种忍不住想要多坐一会,多聊聊天的兴致产生。

然而,后来有几次,因为在酒店内部配置的饭店吃饭,发现除了茶位费,还会有10%的服务费,最贵的一次居然收了15%的服务费,而这些都是没有提前说明的,菜单里也没有标注,但是在结账的单子里就会有。

对此我也只能是本着吃一暂长一智的态度,以后还是别偷懒,多走几步好了。

大概,广州人喝早茶,说的其实是跟早茶匹配的早点,至于茶本身,的确是让人有些失望的。


02 唐宋时代的喝茶方法

虽然在广州没有喝到什么正经的好茶,然而关于茶文化,却在南越王博物馆的吉州窑展览中,被狠狠地普及了一下。

中国的茶文化兴于唐而盛于宋朝。

唐朝人喝茶的方式还比较简单,主要是把茶直接放在釜中煎煮,茶煮好了就可以直接喝,不需要很多工序,也不需要很多人分工合作。

而到了宋朝,文人雅士居多,喝茶变成了一种文化,于是出现了点茶和斗茶。

点茶是一种泡茶的方式,以前的茶都是饼状,宋人已经学会了泡茶之前先把水烧开,然后将茶饼碾碎成茶末,然后分次分量加水并搅拌茶末,使盏面泛起汤花,以茶面颜色鲜白均匀,盏边没有水痕为准。

听起来感觉有点像泡奶茶的意思,然而,这里面又玩出了另外一种花样,光是拼茶色,好像有些单调,于是有一种叫漏影春法。

人们将剪纸贴在茶盏上,然后撒上茶末,拿掉剪纸,然后用茶末做花瓣,再用瓜果做花蕊,让客人在喝茶之前,先欣赏一番杯中景色。

当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真的好好地神往了一下漏影春法这种茶艺,并为宋朝人的这种生活情趣所深深折服。

然而,这样的玩法有一个弊端,就是一旦开始点茶,之前多好的景致也都化为汤花,于是人们就在盏上下功夫,于是那些茶具里就出现了运用剪纸技术烧制的花卉瓜果蔬菜图案。

茶艺的发展,大大地促进和改变对茶具的烧制方法和审美,正如那些美食家们,不但讲究食物的色香味,同时最终还会衍生出与食物相匹配的餐具、餐桌配饰这样的整体美学观念。

宋朝人在点茶的基础上,还发明了斗茶。

而所谓的斗茶,说白了就是一种喝茶游戏,斗茶先斗色,茶色贵白,色月白,品质越高。

斗茶就是一场喝茶盛会,那些宋朝的文人雅士们,喝茶的时候除了吟诗作赋,还得在茶艺上下一番功夫。

因为斗茶里讲究茶色以白为贵,因此,作为承载着茶水的茶盏,则出现了以黑色为主的风尚。

这次观看的吉州窑,就以黑釉色居多,之前在《日日是好日》这本书里,作者描述了多次关于黑色茶器的形状和色泽,而真正在博物馆里看见黑色的茶盏,也更加形象地明白了黑色器具所具有的那种古朴和幽深,与青色和白色有明显不同的气质。

黑色突然变成了我眼中最有气质的颜色,它并不喧宾夺主,特别地具有包容性,沉稳,厚重,能够衬托出一切。


03 茶文化的传承

我们现如今的喝茶方法,应该是延续了宋朝人喝茶的理念,烧水与泡茶分步骤进行,然而,其中的诸多细节,反而是丢失了许多,也变得简陋了很多。

反而是现在人人觉得技艺高深的日本茶道,延续了很多宋朝人的茶艺文化,像点茶和斗茶,在日本茶道里均有保留。

此外,像茶具的选择,茶道里的关于字画、配饰、以及文化因素,日本茶道也延续了中国古人的很多审美理念在里面,在保留的基础上加以精细化,于是才有了今日世界所熟知的日本茶道。

文中的黑釉瓷,又被称为天目瓷,天目山位于浙江省内,民间传说著有《茶经》的陆羽曾降生于天目山,以茶经在茶文化历史上的地位,也因着这份传说,天目瓷被日本人视为重器,倍加珍视。

有一瞬间,我很大民族主义地想:所谓的茶道,也不过就是我们的老祖宗多少年前玩剩下的,然而,更多的时候,我其实有一些带着某种烦恼的情绪:为什么我们曾经的那些极致的文明,却好多都伴随朝代的更迭,止步于各种文字上的记载,于现实的操作中灰飞烟灭?

最近对大宋朝无限神往,那真的是文人辈出的朝代,虽然之前因为看射雕英雄传,被郭靖关于大宋朝廷的软弱所感染,总觉得那是一个很懦弱无用的朝廷,然而如今站在文化的角度,发现那个朝代真是文人的黄金时期,因为宋朝的皇帝本身也是偏具文人气质,因此才会在民间有那么繁荣灿烂的文化,有那么多的大家出现。

或许,我们现在缺乏的,就是曾经孕育了那些伟大文化的土壤。人们的价值取向变了,人生追求变了,生活方式也就变了,即便我们能阅读以前的典籍,也不再能摆出从前的阵势。

或许,带孩子逛博物馆,真的是一个不错的了解民族文化的路径,至少,有那么一个时期,对遥远的时代做一下崇拜和神往,也是不错的体验。

(0)

相关推荐

  • 饮茶的讲究,还是古人最懂

    我国饮茶历史悠久,传说炎帝神农氏时已有茶. 唐寅 事茗图卷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茶的记载逐渐增多,但饮茶的范围不广,尚未普及. 到了唐代中期,受禅宗饮茶风尚的影响,饮茶范围逐步扩大.尤经陆羽详细考证茶 ...

  •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从唐诗中追寻唐代茶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最早种植茶的国家,<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早在神农氏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茶的药用功效,并开始利用茶了.茶因其性 ...

  • 一次史上最成功的抄袭

    说起茶道,大家好像第一反应是日本茶道.日本人做事认真,一条道走到黑,任何东西在日本都能发展出"道"来.小到一碗拉面,几个饭团,大到能鼓动民众接受战争的武士道. 日本茶道 其实日本茶 ...

  • 茶器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吗?

    在知乎上有这个一个提问:日本战国时代,松永久秀为了茶器平蜘蛛居然举兵对抗织田信长,最终落得个城破族亡的下场. 最高赞的回答是这样的:信长先和商人结合带动茶道的流行,并将「举行茶会」的权力作为一种身份地 ...

  • 从“胡辣汤”到水泡茶:还原古人喝茶的仪式感

    本 文 约 3610 字 阅 读 需 要 10 min 现在的人喝茶,只需要放一个茶包,开水一冲就好了,简单迅速.讲究一些的,就备一套茶具,过几道水,引得围观的人拍掌叫好. 但是,和古人喝茶相比,我们 ...

  • 世人皆晓茶圣陆羽出自唐代,但你可知宋代才是中华茶文化的巅峰?

    自中唐时期茶圣陆羽的<茶经>问世以来,饮茶之风便风靡于神州大地,堪称"比屋之饮",即家家户户都饮茶之意.但是中国茶文化的极盛时期却是在其后的宋代,点茶之法,斗茶之风均兴 ...

  • 广州系列:陈家祠

    这座祠堂作为景点,其实不算大,但是作为祠堂,算是很绝妙的. 交通便利,地铁有专门的站点叫陈家祠站,出来就是一个大广场,上书"古祠留芳": 祠堂特别的宽,很难一张照片呈现出全景. 在 ...

  • 广州系列:有趣的南越王墓博物馆

    广州系列:有趣的南越王墓博物馆

  • 杨绛 | 喝茶这件事儿。

    曾听人讲洋话,说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 新近看到一本美国人做的茶考,原来这是事实. 茶叶初到英国,英国人不知怎么吃法,的 ...

  • 卡地亚新出的婚嫁系列,有点糊弄事儿啊喂!

    说到婚嫁珠宝,我相信不说100%的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钻石类珠宝,也会无限趋近于这个比例. 诚然,目前国内外主流的婚嫁珠宝系列仍然以用钻石作为主石的珠宝为主,但以众国际一线大牌为急先锋的全球珠宝商,都 ...

  • 《离婚七年》系列(15):往别人伤口上补刀这种事儿,您干得爽吗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此系列为半自传体小说 故事半真半假 真真假假 由读者自行判断 作者不给答案 阅读全文约需10分钟 <离婚七年>系列「15」: 往别人伤口上补刀这种事儿, ...

  • 普洱茶新手入坑指南2:买茶喝茶那些事儿

    接着上期<普洱茶新手入坑指南1:刚接触普洱茶,该怎么开始才靠谱?>文章,我们今天说一下:如何买到靠谱的普洱茶?以及有什么可以免费喝茶的方法?如何少交学费? 今天所说的方法,仅供普洱茶新入坑 ...

  • 【广西群读片系列】 肺血管炎那些事儿

    血管炎 病 例 资 料 微信群讨论 go and see: 老年女性,亚急性起病,胸痛13天,发热3天,炎症指标及CRP明显升高,PCT轻度升高,胸部ct可见右肺中叶及左肺尖后段及舌段沿着支气管分布的 ...

  • 建纬原创 | 广州旧村改造引入合作企业操作实务系列——番禺区

    引 言 2018年1月4日,广州市城市更新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旧村合作改造类项目选择合作企业有关事项的意见>(穗更新规字[2018]1号,以下简称"2018年1号文" ...

  • 【启贤研途】谈谈科研那些事儿——校友访谈系列之王勇

    人物简介 王勇,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副教授.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医药分会理事.eCAM.chin J Integr Med.<中医杂志>等杂志审稿人.主要从事中医西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