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牛犇了!那些让我肃然起敬的学生

一、

8月15日和16日是周末,我也没闲着,受尚龙之邀,飞身至上海书展做站台演讲嘉宾。

主办方很靠谱,出发前,告知我们说要做一小时的演讲加签售,两个人每人10分钟左右的演讲。

于是,我熬夜写了演讲稿,准备了5000字的内容,还兴致勃勃地对着镜子进行了演练。

结果呢?在去现场的车里被告知计划有变,两个人加起来演讲时间改为5分钟,因为还要有互动、签售、合影、采访等环节。

我一听,小心脏哇凉哇凉滴,但依然鼓励自己,要振作,要笑脸相迎。

而且,因为疫情的威胁尚未完全解除,上海书展对进场人数进行了限流,我们这样的小作者、滞销书作家能搞到的场子空间也不大,现场只能摆了几十把椅子。

出发时,我问尚龙:“咱们的场子今天会不会冷?”

尚龙看了看我,说:“我已经做好了今天来不了几个人的心理准备。”

我说:“如果真就来了七八个人,咱们就一人送他们一本,这叫患难见真情。”

尚龙说:“哥,这就坐实了我们滞销书作家的威名。”

上海老城区狭窄的柏油马路上,所有的车走的都很慢,我们两个一边在说笑中讨论着“万一冷场”的应对策略,一边欣赏着车窗外还残留着一点点民国风情的老城区街景。

靠近展览中心时,汽车已经不是慢行,而是一点点往前挪动。这时,主办方发来现场的照片,我们的心情一下子轻松了许多,因为有百十号人来了,已经把那个狭小的厅挤满了。

看着如蜗牛般前行的汽车,又看了看预定的时间马上就到,我们一行人决定下车,跑步前进奔向等待我们的人群。

虽然已是接近傍晚时分,但天依然很热,我们背着书包,跑了十几分钟,绕了十八个弯之后,终于在一个角落里找到演讲分享的“大厅”。

二、

按照路上商定的策略,我和尚龙两个人分别讲了几分钟后,迅速进入互动问答环节。

没想到的是,这次互动问答,炸出很多彩蛋。

一开始,大家都不太好意思提问或互动,为了破冰,我看到一位来到现场的妈妈带着自己的儿子坐在前排,于是,我主动走到小男孩旁边,然后蹲下问他:“小弟弟,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你有问题要问吗?”

小男孩一脸震惊和疑惑地看着眼前突然出现的一张老脸,猛然扭过头去看他的妈妈。

我一看小男孩不搭理我,心想:“可不能把小孩吓坏了。”于是,赶紧回到座位上,继续鼓励大家提问。

第一位提问的读者朋友说自己刚读完小说,问的是小说创作的细节问题,因为是第一个提问,所以被赠送了一本书,以示滞销书作家的诚意。

第二位互动的读者来自西安,她是个姑娘,做了一晚上的火车来上海见我们(确切说是龙哥)。小丫头很激动,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诉说着自己这几年的成长、学习和收获,还说妈妈不让她来,但她就是想来,于是就有了这次的见面。

第三位互动的朋友是个男生,他说自己没啥要问的,今天来主要是表白和感谢的,因为他说自己当初四级只是低分飘过,六级没过的情况下,在某纯洁彦祖和其他老师的一路陪伴和鼓励下,在17年以考研英语80分的成绩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今天毕业后,去了上海某重点高中当了一名化学老师。

听着他声情并茂,满怀情感的讲述结束后,我问:“你不会是主办方安排来捧场的托儿?”

他一本正经地大喊:“老师,我不是托儿,我是真心实意的。”

看着他认真解释生怕被误解的可爱模样,我想笑也不敢笑出声来,但心里猛地一震,当年我影响过的人,已经开始影响下一代年轻人了。虽然我并不知道他是否会在今后的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成长时提及石雷鹏这个名字,但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教书育人的伟大。

但脑子还算清醒的我,拿起话筒,在他人生的高光时刻提醒他:“你已经很牛犇了,但要继续加油,因为想要搞定那些青春期的小高中生,让他们信你、服你,并不是轻松。”

很快,互动和问答环节结束了,进入到了作者签售环节。尚龙负责签售,我呢?负责与来到现场的“网友”合影、嘟嘴和卖萌。

虽然是初次见面,但很多人实际上都已经很熟识了,大家也都知道我的不良习惯——只用美颜相机合影,还要侧脸,斜上方45度。

合影中间,也夹杂了简单的闲聊,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小姐姐,她是我们最早的一批学生,她欣喜地告诉我说,自己今年博士毕业了,刚刚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上海交通大学当老师。

还有那个小男孩的妈妈,她这些年也在听着几位老师的课,还在准备考研,我告诉她说:“去年,就有一个妈妈,在毕业十年后,工作日白天上班,晚上和周末听课学习,最终也考上了中山大学心理学的研究生,而且英语还考了87分。所以,不要因为年龄大或有了孩子,就认为自己的人生失去了其他可能。”

还有好多个有缘人分享说自己毕业后找到了不错的工作,还有几个人说自己进入了知名大企业,还说都是老师的功劳,因为老师教的好。

我一听这样的“恭维”,就立即恬不知耻地说:“你说的太对了,你是个有良心的人,但其实,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努力。”

当然,除了这些熟识已久但未曾谋面的人们之外,还有更多新面孔,他们在青春的路上持续努力,在迷茫中一步步坚持,在挑战中迎接新的成长。

三、

写到这里,我倍感压力巨大,因为一方面我惊喜于自己教书的成就还算有所成,另一方面也看到他们一个个如此优秀,而我如果偷懒或停滞不前,将来的结果只有一个:被时代抛弃。

想到这,觉得真可怕,所以不得不努力,得对得起这么多优秀的同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