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拾炮【征文】

拾   炮

李保印||河南

小时候过年,最大乐趣就是拾炮、放炮、玩炮。正所谓:新年到,新年到,闺女要花儿,儿要炮,老头子要个新毡帽,老婆婆要个绑腿吊(带子)……

父亲为我做一只小灯笼,即四根铁丝吊住小木板,木板上固定一小墨水瓶的煤油灯,外面罩着白纸筒。

五更时分,正酣睡的我,被父亲推叫醒,我一激灵坐起,双眼迷蒙,耳边响起阵阵鞭炮声,于是就哭,哭父亲叫我迟了,说炮都快放完了……

我的哭声吵醒母亲。母亲像压抑着气恼,低沉着声音:“你不想起来,就睡吧!你个败兴鸟儿,大年五更给我哭……”

我再不敢吭声,乖乖让父亲帮着穿衣下地。

不知是天冷,还是心潮涌动,我浑身冷颤,上下牙齿直打架,父亲见状,劝我喝碗热汤再去拾炮。

我一听,又想发火,又想哭。父亲神秘比划着,指了指里屋躺着的母亲。

我提着小灯笼,跑到街上,寻着炮声奔过去。

这家主人双手吃力撑起一根长长的木棍,鞭炮缠绕棍上。院里的大小灯笼、炸炮发出的光,让人看清弥散的烟雾和孩子们拾炮的各种举动……又一群男孩子跑来,争抢向前挤,他们有的拿手电筒,有的提马灯。他们大多是盯着鞭炮上的大雷炮。

由于大雷炮的捻长,跌落地上,灭火或待爆。他们便快速伸脚将燃捻踩灭,或抓起来将燃捻拔掉。这很危险,常炸伤手指、眼睛,炸破棉鞋、棉裤腿……这时,放炮的主,会有意将鞭炮来回移动或对着人群,迫使后退。若躲闪不及,会出现炸伤事故,或鞋、帽、衣、裤被炸出洞洞,露着雪白棉花或土灰色棉絮,有时也有烧着的棉衣和棉絮,直冒烟,气味刺鼻的情景。然而,拾炮的孩子,毫不畏惧,习以为常,依然冲锋在前……

有时,一段鞭炮齐生生从长鞭炮上脱落下来。孩子们发疯似的冲上去,踩的踩,抓的抓,抢着往兜里装。有的炮在兜里炸响。又难免出现伤害和衣裤损坏。然而,孩子们很期盼这种事情的发生;但是,主家会一脸扫兴,认为不吉利。

那时的鞭炮,人常唤之“火鞭”,大都手工造,即用黄糙纸搓筒,内装黑粉火药。在编织鞭炮中,隔间距要续上几个大炮。一个大炮顶十个小炮,这样响起来显得振奋,有冲击力和爆发力。这种鞭炮易受潮,且编织中难免松紧不一,拖拽失度。故落捻哑炮,燃捻缓慢,整段脱落,在所难免。

我的手曾被炸伤,心有余悸,拾炮不敢冒险,或待人多散去,方认真寻觅,踩上硬硬的,也装入兜里。

又跑到一家,见只有两个人,欣喜又紧张,生怕再跑来一群人。也盼着能有一段鞭炮,齐生生脱落下来。若真如愿,我会毫不迟疑地冲上去乱踩。

又到一家,看到了上学的同桌伙伴,他站在一旁,看着爸爸放炮。放炮结束,我走到他跟前,亲切叫了声他的名字。他笑着从兜里抓出一大把“零炮”塞给我。我高兴极了,真想进屋跟人家父母磕头。这“零炮”不是同桌拾的,他很少拾炮,他家有钱。

我们路过一个有钱人家,看院里树上吊着很长很长的鞭炮,便进院等着。听说这家主人,为防止鞭炮脱落,用一根长长的细麻绳,系在鞭炮中。这时,跑进几个男孩,挤到我们前面。片刻,一个叫臭蛋的上前,从鞭炮上拽下几个大炮就跑,我们惊诧地喊出声。男主人从屋里出来了,老奶奶出来了,看他们的样子,是强压怒火,走出街门,又在院里转几圈……

老奶奶看我们几个,站着守规矩,从屋里端出一大盘花生,每人一把。

又跑进一家门,不料被“绊财棍”绊倒(户户都要在门口地上横放一根木棍,称“绊财棍”,有叫“绊年棍”),纸灯笼摔出老远。

提着灯笼摸黑回家。路上,我多想有个手电筒,或提着生产队里的马灯呀。

在漆黑的大街上,听着炮声和一群群孩子的喊叫声、跑步声。看着街上时隐时现的灯光、亮点。一些门口挂着的各种样式的花红纸灯笼,灯笼里的油灯、蜡烛,在微风中,亮光摇闪。地上、墙上和幽深处,呈现变幻莫测、摇摇摆摆、诡异怪哉的黑影子,让人激动、好奇,感觉朦胧而神秘。平时听大人讲的鬼故事,从心底打捞出来。

到了家,母亲和家里人都起来了,我忙问放炮了没有。父亲说,你再不来,就要放了。我跑出屋,要插街门,被父亲拽回。父亲说:“大年五更不能关门,来咱家的人越多越好……”

父亲也用一根长长木棍挑着火鞭,我也站一旁看着,看着父亲的姿态,看着我家鞭炮炸响的效果,看着来我家拾炮的有多少人……

天大亮,用母亲常挑逗我的话叫:“年过完了”。因我太盼过年了,从“腊八”就天天数着。

我尽情玩放拾来的炮。将炮筒里的黑火药倒在纸上,用火柴或香火头点燃。将黄粉的“炸药炮”,中间折断,穿在“火柱”尖头,猛扎地面,一个炮筒可炸响两次……

如果有人兜里装着几个大雷炮,后面会跟着一群孩子看热闹,看他将大炮埋进土里,放在雪堆内,插入土墙洞缝,压在砖瓦石块下……一声炸响,我们“哇!”的一声跑过去……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0)

相关推荐

  • 志愿军紧急关头动用一种特殊武器,敌人身上无伤,却七窍流血而亡

    "先王之道,以和为贵.贵和重,人不尚战也--语曰:先王耀德不观兵,兵戢而时动,动则威--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太白阴经> 打仗是要死人的,没人想打仗.可 ...

  • 熬 年/张志军

     熬 年 作者:张志军 张志军,男,河北尚义人,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鸳鸯河畔>签约作者.业余时间以诗怡情,以文会友,有诗文见于各级报刊及部分网络平台.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大年,那挂炮仗/赵韶伟

    童年时,春节这天,当是最开心幸福的.能吃上三百六十五天里最极品的美味,穿上崭刮溜新的花棉袄,再燃放一挂大红鞭炮,打着剪步满村里蹿来跳去.过大年的感觉,让我们这些不谙世音的孩子兴奋异常. 平日里娃们的玩 ...

  • 【旧日时光】1983年的红灯笼

    1983年的红灯笼 文/冰莲花 西风飒飒,雪花儿地飘飘洒洒,让冷得缩手缩脚的冬天,多少显得灵动些.距离年还有几天,但街边的店铺里边已经洋溢着年的氛围了,红红的灯笼格外的耀眼. 大红灯笼高高挂,欢欢喜喜 ...

  • 打着灯笼放鞭炮

     打着灯笼放鞭炮 小的时候,由于家里比较穷,平时也吃不上什么油水,穿新衣.放鞭炮那都是新年来了才能实现的事,为此小孩子们都盼望早点过年,掰着手指头查啊查.算啊算,咋还不到过年呢? 过年,不管你的家再怎 ...

  • 谢新生:小时候鞭炮的味道

    男孩子,小时候盼过年,不单是能吃白馍夹肉片子,有新衣服穿,拜年长辈给压岁钱,最大的快乐就是放鞭炮.临近过年,买鞭炮便成了头等大事.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父母一年到头,没黑没明地在生产队劳动,整天为吃食奔 ...

  • 散文||晒太阳【征文】

    晒太阳 晒太阳是我午饭后的规定动作.一来是有"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的说法.的确,开步之后,脾胃启动能加快食物消化,倍觉舒坦.二则是饭后可以借机溜出去抽一支香烟,消烦提神. 来到 ...

  • 散文||家谱【征文】

    家   谱 程桂芳||陕西 家谱,也称族谱.宗谱等.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对于我们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来说,见过的应该不多.只是从长辈们口中隐约知道,它主要记载一个家族的起源,男丁的辈分及主要人物的主要 ...

  • 散文||归【征文】

    归 春节前收拾屋子时,袋子里的一张老式火车票,让我一怔.87年那件春运往事再次浮现. 军校大一寒假,入伍两年多未曾回家的我归心似箭.此时的山城,已经开始预热春节热闹景象,大街小巷的腊肉腊肠,透着浓浓的 ...

  • 散文||鞭炮【征文】

    鞭   炮 陈劲松||四川 窗外不时传来鞭炮的脆响.我隔窗望去,看见礼花在茫茫的夜空中绽放了,五彩缤纷的流光从深青色的夜空纷纷降下,哦,过年了. 但我心里没有降下流光溢彩的礼花,唯有往事像秋叶一样缓缓 ...

  • 散文||拾 春

    拾   春 覃金诚||福建 昨日几多今日亲,物华春里每回新:生涯但见花相似,仍拾初心认老身. --诗为序 冬月里一波寒潮之后,虽然春天未到,却也感觉到一种春天的氛围.朋友圈一时晒出很多雪景图,图片里, ...

  • 散文||归队【征文】

    归   队 修焕龙||山东 "妈,我们2月3日毕业离校,国际庄疫情还没解除,机场车站暂时封闭,单位领导让我离校先回津在家待命,有希望在家过春节了." "老公,多备点年货, ...

  • 散文||过年【征文】

    过  年 杨腾超||云南 进入腊月,似乎就嗅到了过年的浓浓气息,走到街上,到处是年货,特别是那红红的对联.灯笼.门神.炮竹烟花等,尤其吸引人,成为一道红色风景线. "女子爱花,小子爱炮&qu ...

  • 散文||云片糕【征文】

    云片糕 "把这几袋云片糕也给瑶瑶寄过去吧!"妻子一边絮叨,一边麻利地收拾着快递给女儿的年货,豆沙包子.肉圆子.藕夹.卤鸡蛋.卤鸡胗.卤鸡中翅.小米锅巴.油炸果子.切好的香肠--泡沫 ...

  • 散文||年前【征文】

     年   前 池丽洪||福建 腊月初八,喝了腊八粥,很快就到了年前廿十三.廿十三糖瓜粘,送了灶王爷上天后,<年>这场大戏算是正式拉开了幕布.年前离家的游子们纷纷从五湖四海归自各家各户,玉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