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温病经文解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0)

相关推荐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三四)

    伤寒论第30条辨原文:"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 ...

  • 辨证与论治  辨证篇  问诊  壮热

    壮   热 发热较甚,扪之烙手,或出现恶热,烦渴症状,体温多在39℃以上者,谓之壮热,又称高热.壮热是病邪由表人里,邪正交争,热邪亢盛的标志,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阶段. 在多种外感病的病程中,病邪人 ...

  • 《内经》经文读法《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内经>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自王叔和编次仲景<伤寒论>原文,自己加上伤寒序例日,中而即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 ...

  • 温病误用石膏必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石膏,阳明燥金之润燥开结之药.极寒相火,极败中气.故<伤寒论>白虎汤用石膏,必日外无大热.石膏本以清热,既无大热,何必用之.不知石膏清热,乃清内热.内果热矣,外即无大热.因人身火气内藏,病 ...

  • 温病汗下之过《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温病全由疏泄偏胜,阴液耗伤,相火外泄,阳根微少,中气薄弱之故.如再用燥烈开泄之药发汗而助疏泄,相火益泄,阴液益耗,阳根益微,中气益虚,是以登时病重,或至于死.此汗之过也.寒下之药,性往下行,亦能减少疏 ...

  • 温病出疹之关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温病得汗而愈,便不出疹.不得汗,则木火内郁而出疹.出疹有吉有凶.由于阴液续生而血热外达,所出之疹与出汗同,吉疹也,疹出则病愈.由于阴液内竭,热灼血干,所出之疹凶疹也,疹出则病加.吉疹色红而正,凶疹色赤 ...

  • 温病忌发汗何以温病非得汗不解《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发汗二字,误却医家不少.须知仲景<伤寒论>之麻黄.桂枝汤,皆发汗之方,其中自有得汗之理,并非麻黄汤.桂枝汤将人身的汗提而出之也.缘人身阴阳之气,和合则治,分离则病.既分离又复和合,则汗出也 ...

  • 温病系阴虚亦系阳虚《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人身收敛之气能生津液,阴气也.疏泄之气最动相火,阳气也.温病之理,疏泄太过收敛不足,本是阴虚.但阳气疏泄于外,化作邪热,里阳愈少,故系阴虚亦系阳虚.仲景于温病戒汗下者,因温病是虚证,当保养阴液,尤当保 ...

  • 温病坏病《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脉虚坏病,无论舌上有无黄苔,先以乌梅汤酸甘相得,徐徐饮之,自能热退身凉微汗而解.凡用乌梅汤,如脉有热,兑入清茶半杯.热退之后,舌上黄苔者,再以大黄末一二分,作三次开水吞下,以清胃滞,自然苔退思食,调养 ...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温病

    温病导言: 自来治温病,以新感与伏邪为两大原则.吴鞠通<温病条辨>,谓风寒伤人由皮毛而入,温病由口鼻而入.初入上焦,再由上焦入中焦,再由中焦而入下焦,直行中道云云.人身由上部至下部是整个的 ...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两感温病

    两感者,本身木气疏泄偏胜,伤及肾家藏气,肾阳外泄,肾气空虚,又感时令疏泄之气之病也.此病极危险,一为肾气丸证,一为大青龙汤加附子证. 肾气丸证,其症微恶寒微发热,全身倦怠,两足困乏,神志昏迷,脉象微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