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
相关推荐
-
为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现代文学作品
本文删节版发表于<中国青年报>2016年12月12日第10版,题目为<为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 拙作<"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 ...
-
国际儿童图书日,来读读儿童文学作品,做更懂孩子的父母 | 果妈随笔
今天是2021年4月2日,国际儿童图书日,你知道这个日子的来历吗? 1967年4月2日,国际儿童读物联盟把安徒生诞生的日子确定为"国际儿童图书日",以唤起人们对于读书的热爱和对儿童 ...
-
语文 | 四大名著的语文考点,不爱阅读没关系,你可以这样复习……
常有家长抱怨,老师让三年级的学生阅读<四大名著>,孩子看不懂,家长也辅导不了,就质疑老师,凭什么让小学生看<四大名著>,这一类的经典文学作品,孩子不能产生共情,根本看不懂,可能 ...
-
书是好书,孩子却读不进去,到底是谁的问题?
上周小五妈开团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经典版本"四大名著"有声版(点击这里查看详情),现在很多朋友已经收到书了吧.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好好把书用起来了. 平心而论,这样大部头的书,让孩子 ...
-
中小学生阅读诀窍:对语文学习帮助最大的,到底都有哪类书呢……
世界读书日,我们来聊聊阅读.小岛老师分享过阅读的方法.阅读的指导.阅读的技巧,甚至家长要如何打造阅读的环境,所有内容都指向一个学习目标:考试,语文学习是综合素养的学习,考试不是唯一的目的,学习语文是为 ...
-
语文老师分享:阅读经典文学名著的原则,需避开删减版本的四大名著……
语文学习要求阅读经典文学名著,三年级以上开始要接触<四大名著>了,五年级下学期有专门的单元学习<四大名著>,所以阅读经典一直是和语文阅读紧密相连.但学习的现实问题,低年级段的学 ...
-
暑假 | 突破3个阅读难点,帮助小学生掌握阅读规律,为开学做好准备……
在小学阶段,大量的阅读积累是可以为我们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但是阅读什么.积累什么.到底提高了多少素养,这是在具体的阅读行为中,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每个孩子对阅读的理解又不一样,家庭能创造的阅读环境也不一 ...
-
腹有诗书气自华,如何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 支招
民小编说 多读书不仅可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生智慧也会让孩子受益匪浅.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家长的作用不可忽视.今天的文章给出了三个建议,帮助家长一步步提升孩子的文学 ...
-
教育的本质: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和健全人格,才是真正赢在起跑线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句流传多年的口号式教育理念,正因有了这句话,无数家长内心焦虑的小火苗被点燃,于是,不加选择地报各种课外培训班.死盯分数和名次.一窝蜂抢占名校学区房等 ...
-
【幼儿园家长】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
三宽家长学校 张旭玲老师 幼儿阶段是为发展核心素养打基础的时期,需要从身体健康.自我管理.学习能力.文化基础.劳动意识.人际交往6个方面加以培养. 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包含三方面内容:自主发展,文化 ...
-
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安可在英国上的一堂艺术课
这是公众号发布的第40篇14600英语核心词汇学习材料 [郑尉14600-20171030 安可在英国上的一堂艺术课] 安可特别喜欢画画和做手工.从2岁半开始,我就带着她每周上一次艺术课,希望她能接触 ...
-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为重要目标的,普遍的老师认为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只是科学老师的事情.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不是某科老师的任务,孩子科学素养的养成不是一个 ...
-
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先让孩子“问”起来
导读 家庭生活中,在引导孩子进行科学探索时,并不一定要灌输给孩子多少现成的科学知识,重要的是让孩子觉得科学很有趣,美好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科学,促进孩子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积极的关注,在此基础上给予孩子 ...
-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现在家长们已经越来越多地重视孩子科学方面的教育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而不是像前些年一样只单纯地希望孩子会背诗.会算数.会弹琴.会跳舞.我们欣喜这样的转变.然而,观念是转变了,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方法呢? 在 ...
-
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一直以来,我们都骄傲于自己是中国人,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华文明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中华民族的历史经典,犹如深埋在地下的宝藏,悄无声息等待挖掘.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 ...
-
500个成语接龙,孩子早接触,文学素养高人一筹!
再一个就是,成语也是语文学习需要掌握好的一个知识点,往往会是一个考点,而语文作文中也会常常用到.所以,老师也常常教导学生要多去积累成语. 但单纯地去记忆成语,会让大部分同学感到枯燥,所以我们不妨三五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