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以看出,在白瓷出现之前,华北地区的陶瓷生产主要有两个趋势,一个是铅釉陶的革新,另一个是青瓷的发展。这两个趋势固有先后,然而也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有一部分共时发展的进程。青瓷在六世纪的华北地区经历了一个从高到底再高的波动,其中的原因,本研究认为主要在于青瓷技术的北传。(可参阅The Introduction of Celadon Production in North China: Tech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versity of the Earliest Ware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20(114))。基于北魏纪年墓中出土青瓷的事实,一种观点是青瓷自5世纪起就在北方实现了生产。实际上自青铜时代以来,青瓷一直在北方颇有发现,而其中未必体现的是技术的传播,而更有可能是物品的交流。对于青瓷技术如何介入北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第三部分,研究方法及成果。本研究对山东淄博寨里窑、河北邢台邢窑、河北临漳曹村窑、河南安阳相州窑、河南汉魏洛阳故城等5处遗址出土的137件铅釉陶瓷、青瓷和白瓷样品进行了材料学分析,通过光学显微镜、配备能谱仪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热膨胀仪等设备分析了北方6世纪陶瓷的显微结构、胎釉成分,并对配釉方法、烧成温度和呈色机制进行了讨论。青瓷生产技术从长江中下游传入华北平原的过程中,因为地理与自然环境的差异,胎体材料从主要含石英和绢云母的变质岩改换为含高岭较多的二次沉积粘土,在化学构成上这种改变体现为铝硅比的升高。随着胎体铝硅比的升高,南方青瓷所采用的二元配釉方式,即草木灰混合胎土不再适用。为了在可能达到的烧制温度范围内成功制作出草木灰釉,北方青瓷的釉大部分都添加了第三种高硅成分,这种成分可能是富含石英的黄土或者河沙,具体使用情况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邢窑的青瓷是个例外,它没有添加富硅成分,而是添加了一定含量的钠。由于华北内陆草木灰通常不会含有大量的钠,这有可能是学者们建议过的矿物来源诸如钠长石,也有可能是盐。在这样的努力下,北方青瓷在1100到1200摄氏度的范围内可以实现成功烧制。北方青瓷所采用的草木灰,据分析应该同属一类植物,其典型特点是含钙量高,而与南方所用的草木灰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锰的含量极低,所有的样品中都低于检测标准。此外,北方早期青瓷的胎釉中着色成分氧化铁和氧化钛都主要来自于原材料本身,没有太多人为添加着色的证据。与北方晚期的青瓷诸如钧、汝、耀州等窑系的产品相比,其胎釉中的着色成分显著偏低,这也解释了为何青瓷创烧于北方之后,白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诞生了,因为北方早期青瓷的制作技术与白瓷之间没有显著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