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 | 孙曼:一线串珠的构思
孙曼简介

孙曼,武汉市楚才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感动汉阳优秀教师、汉阳区优秀备课组长、汉阳区“十二五”教育科研工作业绩突出个人。曾获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一等奖、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二等奖、武汉市中小学翻转课堂实验评比一等奖等,并多次主讲全国及省市级公开课,多次参与教参教辅等书籍的编写工作。
一线串珠的构思
——作文《记忆深处的_____》升格指导
(武汉市楚才中学 孙曼)
在记忆深处,一定会有一些人、一些事牵动着你的心。他们或许曾让你欢喜,让你悲伤,让你感动,让你惆怅,让你心生某种情愫,让你产生某些思考。我们如何才能把这些散乱的事、分散的人串联起来,从而更好地抒发自己珍贵的情感或表达独立的思考呢?不妨试试“一线串珠”的构思方法。
所谓“一线串珠”,是指写作者在处理安排材料时,先选取一个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事物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然后用它将一组精选的材料连缀成篇的一种构思方法。作为“串珠”的线,可以是物,可以是事,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时间、空间或一种思想感情,只要能够体现题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的主题思想即可。这条线,会让我们的文章思路更加清晰,主旨更为突出。
想要“一线串珠”,选取线索是关键。
我们可以“以物为线”,也就是将一个具体的物,作为线索贯串全篇。例如《羚羊木雕》一文,就是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了一个少年将“羚羊木雕”送给友人后又被迫要回的故事。作者紧紧围绕“羚羊木雕”的去留展开情节,贯串了少年与好友和少年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几件事,突出赞美了少年心中纯洁真诚的友谊,同时也含蓄地批评了父母(成年人)重财轻义的行为。“以物为线”适用于记叙与某一物体相关的一系列事情,通过这个物,串联起每一件事,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我们可以“以事为线”,也就是将一个中心事件作为行文线索,串起与之相关的其他事件,从而更好地表达主题。例如鲁迅先生的《社戏》,就是以“看社戏”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写了看戏前的各种波折,看戏时的无聊失望以及看戏后的趣味横生,为我们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景、乡下玩伴的活泼可爱还有偏僻乡下的淳朴民风,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美好往事的回忆与留恋。“以事为线”适用于有一个主体事件,然后由这一件事又衍生出许多小事情的一类文章。以这件主体事件为中心,串联起其他小事件,能让文章完整有序,结构清晰明了。
我们可以“以人为线”,也就是以一个具体人物,或人物的某一个部位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凸显中心。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是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详写了父亲艰难越过站台给儿子买橘子的背影、以及父子离别时的背影。这两处背影让儿子读懂了父爱,也让深沉的父爱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以人为线”适用于通过写与某一人或某一类人相关的诸多事件来凸显人物精神,表达对人物的情感的文章。
我们也可以“以时间为线”或“以空间为线”。比如《老山界》就是以时间为线索:“下午才动身”“天黑了才到山脚”“半夜”“黎明的时候”“下午两点多钟”…… 作者把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比较明显的时间写出来,并叙述了在这个时间内发生的内容。时间线索适用于记叙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而以“空间”为线索,则更适用于记叙在不同空间发生的事。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运用了“空间线索”。作者先回忆在百草园的趣味生活,然后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空间的转换带来了心态的变化,更利于主旨的表达。
我们还可以以某种思想感情作为线索。比如杨朔的《荔枝蜜》,是以作者对蜜蜂的好奇新鲜—厌恶恐惧—钦佩喜爱为感情变化的线索;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则是以作者在自家小院里的烦闷—出门小路上的轻松—沉醉于河塘月色的淡淡喜悦—归家路上的寂寞失落—回到家重新进入现实的烦恼为线索。情感线索更适用于有感情变化的文章,通过情感的变化更加清晰地突出文章主旨。
在以上列举的这些示例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优秀的文章都运用了“一线串珠”的构思方法,以一条线索贯穿行文始终,这条线索会在文中反复出现,并且多数文章也会以这一线索作为文章标题加以凸显。下面我们就通过对一篇例文的升格,进一步学习这一构思方法在日常作文中的运用。

【原文呈现】
记忆深处的外公外婆
我的外公和外婆的感情非常深厚,我一直在记忆深处深深地怀念他们,也深深地怀念他俩那份美好的情感。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外婆家的窗台。窗台不大,却摆满了各种不同种类的植物。因为我的外婆名叫玉兰,而她最喜欢的花也是玉兰花,所以外婆家的窗台上总少不了玉兰。而我最喜欢其中一盆纯白的玉兰,因为它总是开得格外耀眼。它开花的时候很香,我总想把它摘下来,贪婪地独占它的香味。一次正要下手,被眼尖的外婆发现,她急忙挺身制止,刮着我的鼻子说:“小淘气,不准动!这花是你外公送给我的宝贝,除非是它自己凋谢,否则,谁都不准破坏它!”我撇撇嘴,只得作罢。
几年过去了,外婆的身体大不如前,也许是疾病的影响,眼睛几乎看不见了。有一次,我到外婆家的时候正逢外公陪外婆从医院诊疗回来。外公见我来了,冲我笑笑,就只顾扶着外婆进屋,外婆的脸上虽显疲惫却也温暖安详。外公替外婆整理好靠椅上的坐垫,才轻轻扶着外婆的肩膀,让她坐下,待外婆坐稳后,外公又帮她理理压在身下的衣服,解开外套上方的纽扣……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平静。外公看到我呆呆地看着他们,也只是笑笑:“外婆身体不好,你有空多回来陪陪你外婆!”我忙“嗯嗯”的点头答应。外公轻声地对外婆说:“你和孙女说说话,我下楼去看看就回。”我好奇地溜到窗口偷看外公的行踪,原来他去给楼下的玉兰花浇水去了,就是他曾送给外婆的那盆玉兰,后来被他们移栽到了楼下的小花圃里。这是外婆最爱的花啊,所以外公也爱;外婆没法再照顾它了,所以外公去照顾。看到这里,我的眼眶红了。
不久,外婆去世了,她走得突然,还没来得及给我们交代些什么就匆匆离开了,外公常常一个人望着窗台发呆。窗台上又多了一盆玉兰花,是妈妈买回来的。每当我看到外公盯着玉兰出神的时候,我知道,外公一定又在想念外婆了。
我想,这就叫美好,这就叫幸福了吧。生活了一辈子的俩人,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充满了默契与温情,在一个人去世后,人世间还有另一个人深深地记挂着她……外公外婆只是一对普通的老人,在我的记忆里,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小说中的那样轰轰烈烈,也没有言情剧中爱得那样死去活来,但就是这份平平淡淡的相濡以沫,在我的记忆深处诠释了什么叫平静的美好,什么叫平凡的幸福。

【修改意见】
这篇文章通过记叙几件小事,展现了外公和外婆之间深厚的感情,而小作者则从这份感情中,体会到了什么叫平静的美好和平凡的幸福。全文中心主旨明确,几件小事也是紧紧围绕中心进行叙述,这一点是非常好的。但由于本文中有一个特殊的物——玉兰花,它既是外婆的名字,也是外婆喜欢的花。三件事也都与玉兰花有关。小作者想要运用“一线串珠”的构思方法,将“玉兰花”作为本文线索,贯串始终,但是,这个物只是在三件事中都有,却并未使其成为一条线,真正贯穿始终,为主旨服务。建议做以下修改,让“玉兰花”真正成为文章线索,从而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中心主旨更加突出。
首先,建议文章题目就以线索命名,改为“记忆深处的白玉兰”,因为原题“记忆深处的外公外婆”过于直白、呆板。
其次,建议开头开门见山,直接指出玉兰的象征,即外婆外公平凡的爱情。
再次,建议在每件事中增加对玉兰花的描写,进而增加玉兰花与外公外婆感情的联系。比如第一件事,可增加外婆照顾玉兰花的细节描写,以突出外婆对玉兰花的怜爱,即突出外婆对外公所赠礼物的珍视,进一步体现外婆与外公的情感深厚。第二件事,建议交代一下玉兰的移栽,否则有些突兀。同时,建议具体描绘“我”偷看到的外公去楼下给玉兰花浇水的情景,通过对外公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突出外公对外婆深深的爱。第三件事,同样增加外公与妈妈买回的玉兰花之间的互动,增加动作、神态等描写,以体现在外婆去世后,外公通过玉兰花来寄托对外婆的思念。
最后,建议结尾照应开头,再次将玉兰花与外公外婆的情感进行勾连,深化主题。

【升格作文】
记忆深处的玉兰
我已故的外婆名叫玉兰,她最喜欢的花,也是玉兰花。尤其是那白玉兰,白得纯洁、白得质朴,在我的记忆深处,那洁白的玉兰一如外婆与外公那相濡以沫的平凡的爱情。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外婆家的窗台。窗台不大,却摆满了各种不同种类的植物。最最耀眼的就是一盆纯白的玉兰。它开花的时候很香,我总想把它摘下来,贪婪地独占它的香味。一次正要下手,被眼尖的外婆发现,她急忙挺身制止,刮着我的鼻子说:“小淘气,不准动!这花是你外公送给我的宝贝,除非是它自己凋谢,否则,谁都不准破坏它!”我撇撇嘴,只得作罢。外婆微笑着侧身欣赏她的玉兰,不时还用手帕去擦拭那些并没有灰尘的绿叶,我分明看到了眼神里的宠爱,一如外婆看我。我不再敢去妄想独占玉兰的美,因为这是外公送给外婆的,因为外婆爱它。
几年过去了,外婆的身体大不如前,也许是疾病的影响,眼睛几乎看不见了。可是,那盆玉兰依然长得很是繁茂,窗台已然供不下它。它被外公按照外婆的吩咐,移栽到了楼下的小花圃。外婆依然喜爱那盆玉兰,可我一直都不知道疾病缠身的外婆是如何继续照料它的,直到有一天……
又是玉兰开花的日子,我到外婆家的时候正逢外公陪外婆从医院诊疗回来。外公见我来了,冲我笑笑,就只顾扶着外婆进屋,外婆的脸上虽显疲惫却也温暖安详。外公替外婆整理好靠椅上的坐垫,才轻轻扶着外婆的肩膀,让她坐下,待外婆坐稳后,外公又帮她理理压在身下的衣服,解开外套上方的纽扣……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平静。外公看到我呆呆地看着他们,也只是笑笑:“外婆身体不好,你有空多回来陪陪你外婆!”我忙“嗯嗯”的点头答应。外公轻声地对外婆说:“你和孙女说说话,我下去看看就回。”说罢,在门口提了个浇水壶下了楼。哈哈,外公一定是给玉兰浇水去了。我一边应答着外婆的问话,一边溜到窗口偷看外公的行踪。外公站在玉兰前,也没有急着浇水,摸摸叶子、摸摸花瓣,那细致的模样一如当年的外婆。我正笑着外公的细腻柔情,便发现外公捧着玉兰站着不动了。我不知道外公怎么了,他看着玉兰,我看着他,过了好久……直到外公浇了水上楼来,我看到了他红着的眼眶。
不久,外婆去世了,她走得突然,还没来得及给我们交代些什么就匆匆离开了。楼下的玉兰已渐渐长成,不再需要人的特殊呵护,外公便常常一个人望着窗台发呆。妈妈也许是看出了外公的心事,便在外婆的窗台上又养了一盆小小的玉兰,尽管只有几个小小的白色花苞,却也让外公有了些盼头。他每天都去看那盆玉兰,有时也会去细心地擦掉那并不太脏的绿叶上的灰尘,有时也会直直的盯着玉兰出神。每当这时候,我知道,外公一定又在想念外婆了。
那纯白的玉兰依然芳香,依然繁茂,依然一尘不染……它似乎已不只是那一盆花、那一棵树,它见证了外公和外婆相濡以沫的爱情。外公和外婆只是一对普通的老人,在我的记忆里,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小说中的那样轰轰烈烈,也没有言情剧中爱得那样死去活来,但就是这份平平淡淡的相濡以沫,在我的记忆深处诠释了什么叫平静的美好,什么叫平凡的幸福。

【点评】
升格后的文章更为精妙地运用了“一线串珠”的构思方法,将“玉兰花”这一行文线索巧妙而精致地贯穿到了三个事件中,并且通过增加外公、外婆照料玉兰花的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现了两位老人之间平淡却美好的情感,突出了文章主旨。
点击下方蓝字链接了解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