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悟读述杂【74】

01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邪恶之人),吾得执(抓起来)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掌管万物生死之神灵)杀。夫代(代替)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高明的木匠)斫(砍伐)。夫大匠斫者,希(少)有不伤其手矣。

02

诗解

治国亦如治小家,
终须道德来感化;
父慈子孝千古道,
国宁家和乾坤大。

03

悟读

春风吹万家,
秋雨润千山。

本章老子明确反对统治者以严刑峻法来治理百姓。老子以木匠砍木伤己为喻,认为冥冥之中有掌管生死之神灵,统治者滥用酷刑,是一种越俎代庖之行为。

对于本章的认识有三。其一、如果民众死都不怕,死刑是无用的。其二、如果民众安居乐业,自然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畏惧死亡。其三、应设专管刑法之机构,其他机构和人不能替代。否则,即为越俎代庖。

历史上称为“仁宗”的有六位,最名符其实的是北宋仁宗。他的统治,被誉为“仁宗盛世”。在他的治内,涌现出大量文化名人,唐宋八大家有其六;出现了千古名臣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还有名将狄青和包青天包拯。据史载他驾崩之时,“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

本章之现实意义在于,一个单位之于员工,一个学校之于学生,一个家庭之于孩子,一味的威严与惩罚,往往产生抵触情绪,适得其反。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春风习习,给人们带来的是盎然的春意,温暖的生活。自古以来,诗人们对春风情有独钟,以其生花妙笔不断吟咏。

人在春风,心开盛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