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第五部之中途岛海战(九十)

3.5.11 致命追杀

从东京的军令部到山本的联合舰队,日本海军一众大腕儿均高估了中途岛的防御力量。虽然仅仅遭遇了一轮空袭,但在6月4日下午,映入美国人眼帘的却是一派伤破的凄凉景象。修葺进行得异常迟缓,燃烧的油库仍然在浓烟滚滚,岛上剩余的B-17只能依靠手工完成加油。官兵士气普遍低落,在战斗中死里逃生的飞行员们一再渲染日本舰队的浩大声势,“至少有63艘军舰,我们全完了!”亨德森中队的一名机枪手不停地絮叨着,也不知道他怎么数出来那么多军舰的。另一个人马上随声附和,“整个日本海军都倾巢出动来打我们了!”能够幸运返航的飞机大多残缺不全,维修起来要什么缺什么。除了侦察机中队的卡塔琳娜几乎完好无损之外,其余各型飞机损失殆尽,只剩下两架战斗机和14架轰炸机。按照尼米兹关于保全重型战机的命令,拉姆齐拟将大部分巡逻机和B-17撤回珍珠港。受眼前破败惨象和飞行员讲述可怕情景的影响,岛上的许多陆战队员人心惶惶,仿佛岛屿陷落已经近在眼前。

赛马德、香农和拉姆齐同样惴惴不安,他们对海上的战斗不甚了解——弗莱彻和斯普鲁恩斯连尼米兹上将都来不及汇报,自然不会把最新消息及时通报给这几位校级军官了。三人一致认定,日本人很快会卷土重来。悲观的拉姆齐只知道“约克城”号遭到了日军袭击,但对日军航母的受创情况所知甚少。既然海上特混舰队无法阻止日军的快速逼近,中途岛很快将面临敌人强大水面舰艇的毁灭性炮击,形势似乎是绝望的。这些中途岛的保卫者显然还不知道,就在他们忧心忡忡的当天夜间,山本大将已经下达了总退却令。除栗田中将的第七巡洋舰战队之外,所有日军舰队均已调头返航。如临大敌的中途岛最终是有惊无险。

但仍由一艘日军舰艇已经来到了中途岛附近海域。4日晚上大约9时,“伊-168”号潜艇接到了司令部发来的“炮击中途岛机场”的作战命令。艇长田边弥八海军少佐起初还以为电文有误,因为让孤零零一艘潜艇去炮击敌军陆上目标的举措相当诡异,就像拿步枪去射击坦克一样,除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并遭致反击之外起不到多大战术作用。但在认真核对密码之后,田边确认这正是发给自己的电文,于是决定不折不扣地立即执行。

随后因为形势所迫,联合舰队被迫取消了攻占中途岛的命令,但没有人想到将这一信息及时通知给“伊-168”号——干出力活的时候想着它,该回家吃饭时却把人家忘得一干二净。5日凌晨1时20分,尽职尽责的“伊-168”号在距沙岛3800米处浮出了水面。田边计划用潜艇仅有的那门100毫米炮发炮15发,预留一定的炮弹以备不测。

日本人的炮弹刚刚打出去8发,岛上美军的探照灯就照了过来,很快连照明弹也升上了天空。当辨认出来袭者竟然是一艘潜艇之后,可把岛上的陆战队员们给气坏了,连一艘小小的潜艇都敢来欺负咱呀!岸防炮很快进行了反击,并且打得越来越准,在潜艇附近的海面溅起了不小的浪花。田边认为,继续炮击下去势必威胁到潜艇的安全,于是紧急下潜向外海躲避。不仅岸防炮台发现了日军潜艇的行踪,得到消息的几艘美军巡逻艇也迅速赶过来助阵。所幸当它们赶到时“伊-168”号已经下潜,巡逻艇在附近水域投下了几颗深水炸弹。田边轻松躲过攻击开始了长时间的潜航,在行驶了相当长一段距离后才开始浮出水面。虽然攻击毫无效果,但过不了多久,这艘孤军奋战的潜艇就将取得比中途岛战役日军其它所有部队合计还要大得多的出色战绩。

田边打出的8发炮弹全部落在了环礁湖里,并未给美国人造成任何伤害。但突如其来的炮击却把赛马德和拉姆齐吓得不轻,这可能预示着日本人并未放弃对中途岛的进攻。这艘潜艇很可能只是先头部队,也许到天亮时,海面上就会出现黑压压的日军舰船,就像当初威克岛守军遇到的那样。

当夜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司令部里几乎无人睡眠。大家相信,以果断和足智多谋著称的山本一定会竭尽全力挽回败局。清晨1时30分,中途岛传来了遭遇炮击的消息。尼米兹据此判断日本人仍然试图登陆。他转身问情报参谋莱顿中校,“你认为是这样吗?”

“是的,我认为是这样的。”莱顿回答。

“不管会有多大损失?”司令官追问。

“对。这是一支相当顽强的军队。一旦计划下达,他们总会尽全力付诸实施,不达目的决不收兵。”莱顿的回答相当肯定。几分钟后就有新消息传来,炮击中途岛的仅仅是日军的一艘潜艇,很快就被岛上的海岸炮赶跑了。

但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重大危险正在向中途岛悄然袭来。栗田第八巡洋舰战队的“熊野”、“铃谷”、“三隈”和“最上”号4艘重巡洋舰正在向该岛快速逼近。这些舰上配有40门203毫米大炮。由于东岛和沙岛实在太小,缺乏纵深,一旦日舰抵近射击,岛上的防御工事和各项设施将遭到毁灭性破坏。

命令来得快撤得更快。在宇垣的建议下,山本在5日0时20分撤销了中途岛作战计划,并电令栗田舰队迅速调头返航与主力部队汇合。中途岛之战日本人的霉运简直无处不在,本来发给第七战队栗田的命令,却鬼使神差地发给了第八战队“利根”号上的阿部少将。等发现错误再次发报时,已经是凌晨2时30分了,比山本要求发出命令的时间晚了2小时10分钟。按照栗田舰队35节的航速,这样一进一出差别就是280公里。事实上如果栗田能够及时收到电报调头撤退,他也不会倒霉地遇到“坦博尔”号,也就不存在更加倒霉的撞击事故。美军情报传递、做出决策肯定会花费一定时间,栗田有可能做到全身而退,至少不会像后来被打得那么惨。

栗田接到撤退电报时,他的舰队距中途岛已只有160公里了。对此栗田是又气又恼!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现在要全身而退谈何容易。他真后悔之前执行命令怎么那么坚决,如果适当放慢东进速度,目前也不会面临如此绝境。但现在显然不是生闷气的时候,栗田迅疾下令舰队调头转向西北,以最快速度向主力舰队靠拢。

早在清晨2时15分,栗田舰队已经被在附近水域活动的美军潜艇“坦博尔”号发现。这里距中途岛如此之近,艇长约翰·墨菲少校无法判明这些模糊的黑影是敌舰还是友军,只好继续保持监视。不久,墨菲在黑暗中失去了目标。到2时38分,他突然发现那几艘军舰再次出现,并且正向北朝他直驶过来。

2时30分转向的栗田舰队正好对准了潜伏着的“坦博尔”号。因为没有雷达,日军观察哨练就了一双敏锐无比的眼睛。“熊野”号的这名哨兵及时发现了黑暗中位于舰队前方左舷处的敌军潜艇。旗舰立即发出信号:“红色警报!红色警报!”栗田急忙下令向左急转45度以规避潜艇,高速行驶的舰队因此出现了混乱。“熊野”号迅速向左转向,身后的“铃谷”号仅仅转向45度就发现自己正高速冲向旗舰,于是立即向右急转切开旗舰的尾流,几乎擦着“熊野”号的舰尾驶过,好险呀!

(日第八战队司令官栗田健男海军中将)

(“三隈”号和“最上”号撞击示意图)

(0)

相关推荐

  • 秘密航行1万多公里:偷袭珍珠港的日军,是如何躲过美军侦查的?

    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可是,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参加袭击的日军舰队,在海上航行了大约10天,航程一万多公里,才进入舰载机的作战半径之内,这么长的时间,日军舰队是如何躲过美军侦查的呢? ...

  • 太平洋海战之7.4:廉颇老矣

    美国S级潜艇1918年末开建,属于比较初级的潜艇.边造边改所以排水量前后有所不同,水面排水量从850吨至900吨不等,总共造了51艘.这船比较老,甚至在二战前就拆了6艘,但也有不少用到了二战. S-3 ...

  • 太平洋战争第五部之中途岛海战(九十五)

    傍晚时分,胜见基发现海面上已空空荡荡.平静如初了."谷风"号愉快地离开了这片海域,迅速向西航行重返南云舰队.他们先后遭受了四支机队的轮番攻击,竟然能全身而退,顺带还击落了两架敌机, ...

  • 太平洋战争第五部之中途岛海战(九十二)

    在接连经受了三轮空中打击之后,日军两艘重巡洋舰继续蹒跚向西航行.崎山同时致电山本.近藤和栗田:"尽管8时34分遭敌空中堡垒攻击,但我们成功将之逼退,未受损伤."在如此近的距离上,前 ...

  • 太平洋战争第五部之中途岛海战(九十一)

    后边两艘舰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铃谷"号身后的"三隈"号同样尽快左转以避免与旗舰相撞,这样它就直接处于舰队最尾的"最上"号的航道上.&qu ...

  • 太平洋战争第五部之中途岛海战(八十八)

    相对而言,日军千方百计欲保全的莫过于"赤城"号了,这艘第一航空舰队的旗舰可以说是日本海军航空兵的象征.虽然仅仅中了一颗炸弹,但随后产生的一系列诱爆彻底毁掉了这艘航母.南云和草鹿离开 ...

  • 太平洋战争第五部之中途岛海战(八十七)

    在中弹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飞龙"号显然还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晚21时,"卷云"号舰长藤田勇中佐向南云报告说:"'飞龙'号航速仍达28节." ...

  • 太平洋战争第五部之中途岛海战(八十六)

    与结局悲惨的"苍龙"号相比,被命中四弹的"加贺"号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刚开始速度还有可怜的2到3节,但12时50分到13时之间,这艘已完全失去动力的航母就停 ...

  • 太平洋战争第五部之中途岛海战(八十五)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金尾突然发现有人出现在舰桥上,通过窗户朝外张望.他认出那是舰长柳本大佐.在他下一刻再向上望时,那张通红的脸已经不见了.很多幸存者都曾看到,瘦小的舰长站在舰桥的右舷边上向海里的人们大 ...

  • 太平洋战争第五部之中途岛海战(八十四)

    从登上"长良"号那一刻起,鱼雷战专家南云就一直积极做着进行水面对决的各种努力.即使亲眼目睹了自己最后一艘航母的最终覆灭,南云打夜战的期望依然丝毫未减,他甚至准备抽调救助受伤航母的驱 ...

  • 太平洋战争第五部之中途岛海战(八十三)

    "大和"号的作战室里群情激愤,只有宇垣尚保持着足够的冷静.他对这项希望渺茫且充满危机的冒险行动忧心忡忡.但既然山本司令官的命令已经下达,宇垣作为参谋长也不好再说什么.最后这项行动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