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联指南|第四章

撰联指南 | 第四章 

文:秦同培

前言

《撰联指南》,清末民初无锡人秦同培编著,民国十五年(1926)出版。全书共六章,其中首章为“联语声韵法”,较重视句腰与句尾:“联语只是对偶之句,其语句多者,不过如古来长短句之变相,用韵亦不必如律诗之字字有一定平仄,最粗浅者,只须留意於句腰句尾,大要句腰平者,尾多仄,句腰仄者,尾多平,其余有时可以不拘,所谓句腰,视一句之字数而定,字数单者,句腰自以中间一字为准,字数双者,句腰应在前半句之末一字。”

作者在论述了更严的“诗律”和更宽的“非常例”之后,总结出联句声律的两点规律:“第一,即联句之声韵,按诗律注重各双字,使平仄相间,是谓正式语调。第二,即联句之声韵,但注重可停顿处之各句眼字,使读去谐叶,余俱任便,是谓不正式语调。”此两点可以说是后世关于“声律节奏”与“语意节奏”关系的最早论述。

关于长联句脚的平仄,作者以平仄相间(主要是单平单仄相间,而非马蹄韵的双双相间)为正格,以“朱氏规则”为变格。第二章为“联语对偶法”,作者认为:“联语既为对偶之句,于对仗上自不可不注意,普通以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使虚实相称,即为合法,但虚字虽无甚定则,而实字之中,则有种种惯例,初学不可不知,其间尤重要者,如数字、色彩、干支、岁时、动植物、方名、器物、天象、地文等数类,沿用既惯,大觉非对不可。”然后,书中列举了各种小类工对的例证与解析,可以说是严格承袭了传统的字类虚实对偶理论。除此之外,此书还细述了联语的“用词”、“缀句”、“贴切”、“格调”等具体方法。

  哈哈儿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络PDF版《撰联指南》点校录入制作。

撰联指南目次

第一章 联语声韵法
   第一节 句之声韵   第二节 联之声韵
第二章 联语对偶法
   第一节 数字对偶   第二节 色彩对偶   第三节 干支对偶
   第四节 岁时对偶   第五节 动植物对偶   第六节 方名器物等对偶

第三章 联语用词法
   第一节 须知典实之来源   第二节 变通典实之用法
第四章 联语缀句法
   第一节 缀句之次第
   第二节 缀句之方法附炼字炼句
第五章 联语贴切法
   第一节 事实贴切
   第二节 人名贴切
   第三节 时令地点贴切
第六章 联语格调法
   第一节 诗词格调
   第二节 文章格调
   第三节 俗语格调
附模范联语

第一节 缀句之次第

  寻常作文属词,必先有上句,然后方有下句。惟作诗词联语,有时或不尽然,而联语为尤甚。何则?联语之工,固在用意隶事之巧合,尤在裁对之自然。使既有上句,而下句不称;或既有上联,而下联不工,则虽有一二佳句,亦不足贵也。然则属联之法奈何?曰:联语之用意,自当先有上联,再想下联;及既有用意之后,即当先属下联之词句,然后再属上联之词句。因联语上下相对,而吾人出笔,往往先属成者较为自然,亦较为挺拔;若既有成就之语,而依样葫芦,仿照为之,往往不免杂凑。今将出联缓作,则纵有杂凑痕,而人且称其语句之奥雅,因无出言即如此艰苦也。及读对句而劲挺自然,必且以为善于属对,不愧能手矣。若出联先属,对联后属,则人之读之者,必且以为属对不工,从而轻之。故善属词者,意则先有上联,后有下联;句语则先有下联,后有上联。倘下联既成,上联不能属对,然后再略移下联以配合之,此乃属联语之第一不二法门也。若工夫既造圆熟之后,有出句不患无佳对,然后一一顺次作之,亦自无妨,惟非老斫轮手,恐未易猝办耳。上章末幅所引之联,有“一种湖光比西子”、“千秋乐府唱南朝”之句,此联形迹显然,其下句如此切合,自然必系先作;上联只从湖光牵合西子,必系后作。其余楹联中如此类者尚多,不能悉举,今略举数联说明如下:

老莱彩舞,玉树风清,喜贤子高标能回日

王母宴开,瑶台春满,看文孙横海拜将军

勋望在郭汾阳、文潞国之间,列邦致问

经济迈贺偶耕、阎丹初而上,九赋用平

从西蜀万里整归装,琴无恙,鹤依然,屈指念年贤令尹

先东坡一旬作生日,左木公,右金母,齐眉八秩两神仙

适从云水窟中来,山色可人,两袖犹沾巫峡雨

更向海天深处去,邮程催我,扁舟又趁浙江潮

清慎勤万口皆碑,即今官橐萧然,犹幸西台传谏草

诗书画一朝绝笔,令我征帆到此,不堪东阁吊官梅

秋色满东南,自赤壁以来,与客泛舟无此乐

大江流日夜,问青莲而后,举杯邀月更何人

震川传筠溪翁,未必神仙能有异

蓉湖乐天随子,何因杖履去无还

夜雨怯春寒,遥怜锦瑟凄迷,母党枝摧环珮早

华年销黛影,更惨金闺稚弱,帷空啼索枣梨频

  右举各联,尚是对偶中极自然而绝少斧凿痕者,然细加体味,其中有下联而始作上联者,实居多数。

如第一联,系祝海军人员祖母之寿,故下联乃其主笔,惟此人尚有父在,而其父操行极清高,于是以之作偶;顾海军有实事操行,则托空不得已,乃以李白诗句装点之,视若铢两悉称,实不能逃作家眼光也。

第二联其人为理财家,故下联实亦主笔,然但称其理财,于祝寿无涉,故上联因其位望之崇,虚引汾阳、潞国二人以寿之。

第三联其人系十二月初九生日,且系双寿,故下联亦最重要,句语亦一气生成,望而知为先属成者;惟其人又新自四川罢官归来,上联遂由此著笔,藉此誉其清廉,句虽挺峻,较之下联为有别矣。

第四联为丹徒丁某题金山寺联,丁某适由四川学使赴浙江,泊舟山下,匆匆游览,就当时情事言,似亦以下联为主,惟出联即就原来之四川着笔,实际既分量恰合,出笔又极跳脱,遂呈五雀六燕之观,此等杰作,于联语中实不可多得。

第五联系江苏学使黄潄兰案临扬州,吊其旧友某官,其人有三绝之称。用何逊赏梅旧事,寓伤悼意,故下联亦最合拍;而其人清廉,曾任御史,上联遂因以作偶,然用逆笔凑合,形迹自不可掩,顾其属对之工,已一时无两,传诵到今。

第六联系李某题安庆大观亭联,亭为李太白所曾游,作者隐隐借以自负,惟时当秋日,又来自鄂省,上联遂虚虚引起。

第七联系某挽无锡陆某,借用陆鲁望隐居高风以按合之;惟陆某年寿已高,上联遂用归熙甫《筠溪翁传》称其得享大年,实际似无不称,句语亦洒脱自然,顾主位自在下联也。

第八联系吊青年妇以产育逝,遗有三五子女,吊之者与有姨表关系,而又作客他乡,上联遂由时令引起之,是联分量之配合,几与第四联同,句语对偶亦工合自然,乍观之,且似先得上联者,实则所以堪吊之主意,悉在下联,上联所云,究非重要也。如此类者,普通楹联中,所在而有;其下联逊于上联者,则非善属联人之所为,自尤不足奇矣。

第二节 缀句之方法

1

  初学作联语,以四字句每联两句之八字联为最稳妥,因此种联语,取材不必过多,却极堂皇,又平仄声调中,只须留意句腰、句尾二者,其余皆可不问,而对偶亦较为容易。用意不宜过于密切,宜为极通套者。常人之意,以不能密切为劣,实际则通套语不易有弊病,密切语反不易妥帖。初学能切合固佳,不能切合,无宁宽泛为愈。例如:

得古人风,有为有守   

惟仁者寿,大德大年   

福禄欢喜,长生无极   

仁爱笃厚,积善有征   

甲子重新,如山如阜

春秋不老,大德大年

  上三联中,除末联祝六十寿外,余皆可通用。此种不著边际之语,亦一无弊病,学者能参用典实固佳,不能参用典实,即寻常极浅近语亦可。

  四字句之声调典实等,既渐次熟习后,乃稍进而为五字句。五字句只须照四字句多加一字,上四字之平仄,一如四字句例,末一字则出联必仄,对联必平。初时宜由四字句扩充之,后乃径作五字句。例如:

愿献南山寿

先开北海樽

北海开樽满

南山献寿多

春光长不老

寿宇喜宏开

  上三联苟去角出之字,即皆为四字句。又如:

蓬壶春不老

萱室日原长

鹤筹添屈指

兕酒介齐眉

松龄长岁月

鹤语寄春秋

  上三联乃非由四字句扩充,而径作者。此类句语熟缀以后,乃更展长二字而为七字句。凡七字句之平仄,即照五字句之平仄,更转一韵。如原来偶词平者,更展一仄;原来偶词仄者,更展一平。兹就上联展之如下:

春风愿献南山寿

  ○ ●

 令旦先开北海尊

  ● ○

南山献寿多嘉什

● ○

北海开尊满好春

            ○ ●

三祝春光长不老

     ● ○

  九如寿宇喜宏开

○ ●

  及七字句熟习之后,乃于其上加一四字句或五字句,即为长联。又久之而益能变化,便无施不可矣。其例如:

南极星辉,海屋添筹无量寿

 北海莱颂,华堂举兕有余欢

宝婺一星明,堂北萱荣重设帨

长春百年寿,池西桃熟佐称觞

  联语长短,原无一定,惟普通用于哀挽及名胜处者多长,用于客堂、书斋及庆贺者多短,而喜庆、哀挽等作,凡情谊亲厚者词多长,较疏而客气者词多短。盖联语一本于情,只须称情而出,情已而词即止,不必定以长联为贵也。属联之先后,及学步之由短渐长,既如上述。但俗更进而求其美善,则犹有不可不知者二事,一曰炼字,二曰炼句。

2

  何谓炼字?即一句之中,因一字一词之运用生新,或特别宣传奥义,从而使其语大增色彩,或有异常之神致者。盖句为各字之积,昌黎所谓“文从字顺各得职”,未有字不得其职而句能佳者,亦未字各得其职而句不佳者。刘勰所谓“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菁英,字不妄也”,然则各字之于全句,正犹各句之于全文,凡有分子,无一不良,斯全体无不良者。此属联之法,所由以炼句为最要;而炼句之法,又当以炼字为最要也。

  昔欧阳修永叔作《醉翁亭记》,中有“泉清酒香”之语,旋为苏子瞻所见,讽诵玩味之余,请易为“泉香而酒冽”,文果跌宕尽神,因从之。以理言,自然因泉清而酒始益香;然以事势及文调言,不妨谓泉香而酒始冽也。何则?泉水在山,未必不因野芳之熏染而有微香,使酿酒之泉水不香,则酒虽有香,亦必甚微;惟因泉水有香,故酿成以后,所发之芳香乃益清冽。而在文调上,与上文“溪深而鱼肥”句,适成一扬一抑。此在文字有如此,在诗词联语则更甚。诗词本系叶调谐韵之文,联语又自诗词变更而成,则其韵调自更有不可失者。是故属联之法,要在锤意以合调,抒词而无懦。意必托之于词,而藻耀始呈;词必发之于声,而神情始足。文之神理气味,一人有一人之面目,一人有一人之腔态,学之者宜从声调证入诗词联语,更专依声调以显神情,虽声调有定程,而意气激昂者入之,弥见其激昂;声情凄楚者入之,弥见其凄楚;神志矫强者入之,弥见其矫强,丝豪不可掩也。而其最要关键,则在于用词与炼字。用词如前所述,炼字则尤有关于尽神尽意之大端,为学者所尤不容易忽。今证明其一二如下:

  昔人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髭”,是故诗可吟而不可作,而联语亦大类此。昌黎尝谓“七字常语一字难”,每有极佳之六字,欲凑合一字使成七言,吟咏久之而竟不可得;亦有既得一句,欲改易其中一字,使与原意更为符合,而久之亦竟无由。此非深得其中甘苦,不能知也。唐时张迥《寄远》诗有云:“蝉鬓凋将尽,虬髯白也无”,齐己改为“虬髭黑在无”,此与原语同一意义,而情致则远胜多矣。盖忧其将白,而尚望其黑,与径问其白者,一则婉转含情,一则直率无味也。又宋王平甫有题《甘露寺》诗云:“平地风烟飞白鸟,半空云木卷苍藤。”词意在写登高时俯临仰视之景,乍见之,已无弗惊其刻划之工,气概之阔大。然苏子瞻沈吟片晌,乃改“飞”字为“横”字,遂觉神情俱得,面目顿殊。如此类者,诗中时或有之,联语中尤不一而足。尝见有贺纳妾联曰:“续内史风流,欢爱高歌桃叶渡;得长公逸趣,殷勤劝学朝云书。”此联末句,意在劝朝云习字,而词句表面一似劝人学朝云书者,此字词锻炼之不合宜也。有人易之曰:“续内史风流,桃叶渡头自具楫;效长公逸趣,朝云窗下已簪花。”易“得”字为“效”字,大有双关之妙。因其人纳妾固效子瞻所为,而其妾之能作字,能效法其字,亦并浑涵其中。末用“簪花”二字,既誉其善作字,亦贺其盛饰新妆之意,是所谓深人无浅语也。

  又某尝为人题墓联曰:“岩扉松径留余慕;春露秋霜寄永思。”沈吟久之,觉上句语气太弱,思有以易之。忽猛然触得一机,遂改“留”字为“栖”字,不独语调大振,并其意致亦深入显出。盖墓也者,原系人子慕恋其亲之地,然未必能常驻,特偶来而有余慕云耳。若用留字,则似常在者;惟用栖字,则若鸟之偶栖然,自有暂时之意。而栖字如此用法,使余慕之虚意变为实物,亦觉异常动目,是所谓炼字生新法也。

  录数联有炼字甚佳可供玩味者如下:

名士头衔花第一

美人眉样月初三 

老人星象辉南极

贤子旌旗镇上游

寿母千龄宜颂鲁

佳儿百战佐平淮

秉节仰专阃,裘带雍容,风度不殊羊叔子

  悬弧纪令旦,旌旗飞舞,威名早迈马文渊

 湘灵瑟,吕仙杯,坐揽云涛人宛在

 子美诗,希文笔,笑题雪壁我重来

汉节耀西遐,频年梦索风邱,斗志久推班定远

周诗哀小雅,异日策寻表饵,奇才弥忆贾长沙

 武昌居天下上游,看郎君整顿乾坤,纵横扫荡三千里 

 陶母是女中人杰,痛仙驭永辞江汉,感激悲歌百万家

地仍虎踞龙蟠,洗涤江山,重开宾馆

人是澧兰沅芷,招邀贤俊,同话乡关

  炼字之法,有工于对仗者,如头衔、雪壁是也;有寓一种用意者,如辉以言光荣、镇以言威重是也;有以用典浑涵见长者,如颂鲁、平淮、西遐、小雅等是也;有以奥雅见长者,如风邱为依风首邱,表饵为三表五饵是也;有以阔大沈雄见长者,如武昌一联是也;有于沈雄中见潇洒者,如洗涤、招邀诸类是也。

  又对联中连著重叠字,欲其取偶工稳,极为不易,然名家亦有以此制胜者。如:

相国垂声千载,配相国因之千载,真千载难逢,神其奚憾

夫人来归卅年,封夫人亦及卅年,极卅年荣遇,公可无伤

  右为吴挚甫挽李文忠夫人联语,其间相国、夫人字各重二次,千载、卅年字各重四次,而词气一笔生成,用意更极凝重,在联语中实不多见。盖此种炼字,最易入于纤巧而欠大方,惟昔纪晓岚有寿清高宗二联,堂皇典丽,所重字亦更多,余则不甚多见,盖此乃关于天才,非可强几也。

3

  次言炼句。何谓炼句?因对联为两边相偶之语,语虽彼此比照,而用意遣词,则尤宜各自独立,绝不容有一毫牵率之痕迹。只此一事,已属甚难,加以联语必运词用典,分量色彩又须彼此相称,于是其间剪裁属对之各事,颇费斟酌矣。

  大率联语属句之要,初时草创,恒浅近平庸;经数次推敲之后,渐臻稳妥;如能多作数联,则愈后作者,词致必愈超脱,对仗亦必愈工致。以数次作之,取材既多,左宜右有,既不患裁对之窘,亦自见机括益熟。语云熟能生巧,然则巧由熟生,联语决非信手可成,其难在于属对运意之凑合自然,而其见巧亦即在是。初学不知此理,往往欲涉笔即成,于是出联勉强自然,对联乃非其所偶,或出对两联俱致牵强,或先属对联而工,出联又非其匹,种种弊病,均由不知炼句之法为之。

  然则炼句当有如何之准的乎?句有挺峻与软弱之分,有自然与凑合之别;有句面不符乎实意,有用意不合乎取材。必欲典实适应乎用意,实意能显于句面,有句皆自然劲挺,无意不表露显明。去其芜词,无一字不当其责职;扬其藻彩,无一词不妙其功能。夫然后脉络贯输,神情充沛,而光辉发越也。语不举其弊,不知其劣;词不诠其职,不知其失。兹引次之各联,并略示应行矫正之点,以备初学炼句时隅反之用。

得双美璧成佳偶

第一仙人许状头

名流喜得名门婿

才女欣逢才子家

快婿喜乘龙,好合百年嘉偶配

昌期谐卜凤,祥开五世正卿占

性嗜多藏书,嚼其精华,自得寿考

年方服官政,假以岁月,当至公卿

花甲初周,夫婿齐眉鸠杖健

芳辰一醉,儿孙绕膝兕觥称

是血是诗,呕盈锦绣囊中,李长吉生不快乐

非仙非佛,占得芙蓉城主,石曼卿死亦风流

先生不虚生矣,广厦宏开,桃李东南成荫

后死将无死所,漏舟难保,鼓鼙西北惊心

百岁能预期,廿载后如今日健

群芳齐上寿,十年前已古来稀

  以上数联,宽泛言之,固已皆可应用。当此旧文学颓靡之时,得此固已至为不易。惟若以词家严格之眼光观之,各联似犹未能完全无疵。今为便利指导学者计,不得不过事吹毛,初非故好论人之短也。学者观其症结,更当恕其狂悖,即原著作人见之,亦请勿因绳尺太严,而聊以作他山这助,则幸甚矣。

第一联病在出联,盖作者先有下联,后有上联,因“第一仙人”之数词,联想及“双璧”二字可以成对,遂凑合成句,然所云得双美璧者,究系何人所得?双璧既系借喻词,则得之云者,必系其翁姑父母而后可,旁人似不宜著此口气;抑于语调上亦略嫌生硬而欠自然,何如直捷稍近俗套言之曰“成双美璧真佳偶”之为愈乎?

第二联病在对联。此联苟粗视之,似亦未可言病。然细味之,所谓“欣逢”云者,亦只欣然逢到而已,非彻底于归之也,意似不甚透澈。且以欣字用于嫁时女子,亦不甚宜,今请易之曰“才女荣归才子家”,读者诸君试以较原句,觉其何如?

第三联病在出联之下句。句首既云“好合”矣,句末又云“配”,似太嫌复沓。且下联末一“占”字作名词用,此“配”字 似犹带动词面目,铢两未能悉称也。今请以“偶配”二字乙转之,或易以“健”字,而将下联“占”字易以“荣”字,读者诸君以为何如?试为之略一推敲,或更有较优胜之字发见,未可知也。或更谓原句实有所本,《左传》曰:“嘉偶曰配,怨偶曰仇。”配以对仇字,本作实字讲,今何故言其不妥?答之曰:上文如不用“好合”二字,此“嘉偶配”三字尚无大病;今既用“好合”二字矣,又于“嘉偶”下用一“配”字,一似以嘉偶相配者,其病在貌似复沓,非果实际复沓也。今易之为“嘉配偶”,则此病可免,且语句较为顺流。因“配”字既可作实字,用“偶”字自更可作实字用。前文所谓锤意以合词,抒词而无懦,正指此等言也。若如原句用典未免过拘,因用典之牵率,而语句未免失之过弱,且形式上有复沓之嫌,何如稍与变通之为愈乎。

第四联病在首语及末二语。首语所以有病者,以与下联首句相形而见。下联首句云“年方服官政”,是“官政”二字成一独立名词,然上联之“藏书”,非独立名词也。“藏”字乃由“多”字一贯而下,且语调太硬,不如去一“多”字,下联“方”字改“当”字,去一“官”字,似较为简净。又末二语“假以岁月,当至公卿”,一似其人已逝世,从而惜之者,是贺之而反以吊之也。宜易为“久多学养,兼裕民生”,意若谓不独自寿,兼可寿国寿民,似较原语为胜多矣。

第五联病在“兕觥称”三字,亦用典太拘之故。《豳风》云“称彼兕觥”,称,举也,犹言举大杯也。顺言之则可,今倒言之,似乎不甚自然。虽诗家以叶韵关系时有此一例,然联语则大可不必,宜易为“多”字,与上“绕膝”二字呼应,又与出联“健”字同为形容词,分量似更觉合宜,未识读者以为何如?

第六联病在“囊中”与“城主”分量不甚相称,又“不快活”三字太生硬,且非事实。长吉自喜作诗,使不快活,则亦不作诗矣。今拟改“囊中”为“奚囊”,所谓“从小奚奴,背古锦囊也”。改“不快活”为“原沦谪”,借用李谪仙事。长吉本有玉楼赴召之异,谓其生为谪仙有何不可?惟如此一改,则上文“呕盈”二字,读去似不甚爽口,作联作诗文,有一字变而全句须更者,如此类乃其好例也。今更宜改“呕盈”二字为“贮将”二字,兹重列如下:

是血是诗,贮将锦绣奚囊,李长吉生原沦谪

非仙非佛,占得芙蓉城主,石曼卿死亦风流

第七联病皆在末句,实无甚大病,不过读去语气似太短促,不能圆转舒畅,宜易末句为七字,重列如下:

先生不虚生矣,广厦宏开,桃李东南悉成荫

后死将无死所,漏舟难保,鼓鼙西北又惊心

  如此则不独宛转而词畅,且哀情亦复表现甚透,不如原句之生截硬断,太无余味也。读者试以相较,当自知之。

第八联病在出联首句,非意义之不显,乃落调之不与下联相称。下联首句腰间“齐”字平声,下二字皆仄。今上联首句腰间之“能”字亦平声,下二字则一仄一平,自词家严格论之,必谓为不和协。今只将“能预”二字乙转,易为“百岁预能期”,意义一毫未变,而词调则谐洽多矣。试重列之:

百岁预能期,廿载后如今日健

群芳齐上寿,十年前已古来稀

  凡此皆炼句之大要,非细心体味,不能知其症结所在;非随口吟咏,不能觉其音调之讹。学者于始属草时,宜不顾一切,放胆写出,放胆则气盛而词畅。及既写出以后,虽极得意之作,亦不可遽以为无病,必徐加体味、玩诵,一再而三,当有语疵发见,于是一次两次修改之。且在当时当时,未必能发见,必隔一日或二日再加以覆勘,然后恍然觉其大病,斯时即修改之亦较易。甚有隔至二日、三日或半月、数年以后,然后见其大病者。前人于诗文词,所以不轻易付印,即以此也。每有一人之集,前刻与后刻互歧者。苏东坡曾有诗云:“桑畴雨过罗纨腻,麦陇风来饼饵香。”后来又有一刻,乃作“春畴雨过罗纨腻,夏陇风来饼饵香”,意盖欲暗藏“桑”、“麦”二字,此殆据其晚年修改之本而刻之。名家文集,往往有此类者,亦可见炼句炼字之不易矣。

  缀句之法,有宜简而或详,详则反为不美,如上第四联是也;有宜详而或简,简则反觉乏味,如上第七联是也;有似美而实病,如第二联之为嫁女言“欣”;有用典而实非,如三、五联之用《豳风》、《左传》。勉强之迹宜除,则第六联其一例;过于生硬之调非是,则第七联其一斑。谐洽只在乙转之间,而或未能觉察;循俗反成出辞之健,而或未能因沿。是类尚多,不能枚举。特聊明其一二,示学者语病之有由,为略陈夫楷模,导青年笔削之所自,敢辞僭慢之咎,藉表切磋之意云尔。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版本:终校版  转贴请注明

◆无锡小娄巷

小娄巷秦氏为宋代著名婉约派词人秦观后裔,明末清初以来,秦氏族人“一门三探花”,渐成江南一大望族。近代如从福寿堂元勋、广收秦氏家族文化的秦焕算起,第二代有法律名家秦堃培、经史名家秦复培、主持地方公益的秦谦培、商务中华世界书局编辑秦同培、现代照相制版人秦履培;第三代有不畏权势的国学大师秦毓钧、光复无锡的民主革命家秦毓鎏;第四代有《申报》译政和世界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辑秦燮源、爱国才女秦森源、民间文史学者秦寅源、建筑学家秦麟源等等……

相关链接:

无锡吴文化:悠悠无锡小娄巷

秦同培,清末江苏无锡人。早年做过国文教师,后在世界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做编辑。一生编辑了大量语文教科书和语文读本、教案。

(0)

相关推荐

  • 范洪璋:品鉴诗词 锤炼字句

    [总第072601期] 品鉴诗词  锤炼字句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 作者:范洪璋 我是<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心观众.己亥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让我再次 ...

  • 绮阁诗话之二

    点小蓝字加关注! 对偶.对仗与对联 像比喻.反复.排比.借代.设问.比拟.夸张等一样,对偶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它的主要特色是词性相称(相同或相当),字数相同.上下句之间可以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同一 ...

  • 撰联指南(四)

    第四章 联语缀句法 第一节 缀句之次第 寻常作文属词,必先有上句,然后方有下句.惟作诗词联语,有时或不尽然,而联语为尤甚.何则?联语之工,固在用意隶事之巧合,尤在裁对之自然.使既有上句,而下句不称:或 ...

  • 撰联指南(第二章)

    文:秦同培 前言 <撰联指南>,清末民初无锡人秦同培编著,民国十五年(1926)出版.全书共六章,其中首章为"联语声韵法",较重视句腰与句尾:"联语只是对偶之 ...

  • 【索微探赜】秦同培| 撰联指南(第二章)

    索微探赜 第三十五期 责任编辑/杨茂东 潘洪斌 图文制作/林看云 撰联指南 | 第二章  文:秦同培 前言 <撰联指南>,清末民初无锡人秦同培编著,民国十五年(1926)出版.全书共六章, ...

  • 【索微探赜】秦同培丨撰联指南(第一章)

    索微探赜 第三十四期 责任编辑/杨茂东 潘洪斌 图文制作/林看云 撰联指南 | 第一章  文:秦同培 前言 <撰联指南>,清末民初无锡人秦同培编著,民国十五年(1926)出版.全书共六章, ...

  • 【自考】数据结构第四章判定树和哈夫曼树,期末不挂科指南,第8篇

    判定树和哈夫曼树 分类与判定树 这个小节有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就是用于描述分类过程的二叉树称为判定树 记住即可 哈夫曼树与哈夫曼算法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哈夫曼树 给定一组值p1,...pk,如何构造一棵 ...

  • 撰联指南(第三章)

    撰联指南 | 第三章  文:秦同培 前言 <撰联指南>,清末民初无锡人秦同培编著,民国十五年(1926)出版.全书共六章,其中首章为"联语声韵法",较重视句腰与句尾:& ...

  • 撰联指南|第二章 联语对偶法(下)

    文:秦同培 前言 <撰联指南>,清末民初无锡人秦同培编著,民国十五年(1926)出版.全书共六章,其中首章为"联语声韵法",较重视句腰与句尾:"联语只是对偶之 ...

  • 《莲花争霸》同名小说第一百O四章 洞庭之会(上)

    对于南宫剑的事情,沈冲确实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他想到了另外一件事,说道:"小蝶,这次我和叶群在回来的途中遇到了一个人."小蝶饶有兴趣地问道:"你们遇到谁啊?" ...

  • (长篇报告文学连载)我们走在大路上(第四章2) ||张学武(河北)

    第四章 ( 2 ) 三道川大队的村西头有一个马架窝棚,里边住着一个光棍汉,五十多岁了,人家称他瞎老五,因为一只眼失明,另一只眼也看不清楚,在生产队是个五保户,秋天给他分一些粮食,一些蔬菜,冬天给他弄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