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游记】时间之眼

(0)

相关推荐

  • 还记得九龙岗吗

    还记得九龙岗吗 崔小红 迄今为止,本文是作者用时最长,跨地域最大,查阅资料最厚,耗费精力与费用最高,帮助我的人数最多的一篇地域散文. --前言 为什么说用时最长?因为经历了初次.二次.三次采风,加上查 ...

  • 六座碉堡

    神州大地,民安物阜,盛世太平.我有点不忍心在东风入律的祥和氛围里写下<六座碉堡>这个沉甸甸的篇题.不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民族,都是敢于直面惨痛历史的民族,都能够做到痛定思痛,知耻而后勇!因此 ...

  • 砖瓦与陶片

    推介淮南与淮河文明的公众号 砖瓦与陶片 崔小红 行走户外,砖瓦与陶片是我阅读的内容之一.它们身上散发着极简气质,有光阴的味道,有人情的冷硬,还有劳动者的匠心.劳动者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口授手传,创 ...

  • 淮河心语丨淮南铁路的修建与运营

    1933年,淮南煤矿局和华商大通公司的煤炭生产逐步攀升,年产量达到了37万多吨,而对外运输能力却远远落后于煤炭产能的增长.为了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开辟新的大运力运输通道,两 ...

  • 西溪湿地与民国小镇九龙岗

    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市区的西部,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面积约是西湖的两倍. 民国小镇九龙岗位于淮南市的东部,是淮南的城市源头之一,有许多罕见的民国建筑群遗址. 这两个地方神奇的同时出现在我的文章中,这 ...

  • 淮南的早晨

    淮南的早晨,这个题目闪现在我脑海中的时候,我正坐在122路公交车上.当时车行驶在洞山东路与田大路的交叉口,也就是绿茵里小区的那个十字路口.恰逢红灯亮起,我的公交安然停下,我坐在那里目视窗外,看到一幅幅 ...

  • 淮南:这栋楼在你的记忆河畔

    淮南是一座因煤而兴起的新型城市.迄今为止,建市历史已有68年.68年的时间,有足够的机会拓展一条记忆之河.今天,我要写的这栋楼,就在淮南,就在你的记忆河畔. 三月的淮南,麦浪翻滚,青青的颜色苍翠了路人 ...

  • 九龙岗:三个邮局沉醉了时光

    民国小镇九龙岗,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个地方.对淮南城市起源略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源头有三个--九龙岗.田家庵.大通.可以毫不谦虚地说,九龙岗是源头的源头. 九龙岗现在隶属于淮南市大通区 ...

  • 淮南这座城

    淮南这座城,装满了大事小情,还有带着温度的淮南人.在淮南这座城里,你可以随处采风,采到青山流翠处,采到暮霭荡漾时. 周末了,我在淮南城里采风.我的足迹深浅在九龙岗的巷陌里,我的眼神含情了我看到的每一个 ...

  • 再写老千

    再写老千 崔小红 老千,又名千纸鹤.再写老千带有风险. 我说老千,我想再写写你.老千说不照,如果再写我的话,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咦--这人!我写你不好吗?写你,人家都知道你从事考据,会喜欢上淮南.老千 ...

  • 淮南:路名背后的故事

    美丽的淮南,一座因煤而兴的现代城市.这里山脉绵延,逶迤着秀丽的淮水.一条条道路贯穿城乡,把路名背后的一个个故事传扬. 如果你是淮南人,应当知道连接东.西部地区的春申湖,也就是过去人们口语中常说的老鳖塘 ...

  • 九龙岗与《千字文》

    九龙岗与<千字文> 崔小红 民国小镇九龙岗,这是一处耐人寻味的地方.每次涉足这里,我都能嗅到一种时间酝酿出来的花香.都能从汉瓦的青苔上听到清露落下时的脆响.都会情不自禁地在心中翻阅< ...

  • 孔店乡:旧事绿了空空的房腔

    本文言及的孔店乡,隶属于淮南市大通区.在文章开篇之时,我就想大言不惭地表达自己的浅陋观点--在1992年撤区并乡的时候,孔店乡就应当取名"马厂乡".何出此言?仅仅是因为现在的孔店乡 ...

  • 闲谈大通的村名

    崔小红老师的第二本地域散文和情致诗的合集<听古城>,在淮南书城一楼的"淮南作家",二楼的"读书会"均有展示,可以免费阅读.同时展示的还有<诗意 ...

  • 九龙岗:歌声寂寥的报社巷

    九龙岗:歌声寂寥的报社巷 崔小红 阳春三月,杏花开了.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我乘坐122路公交车前往民国小镇九龙岗,去看看那条神往已久的报社巷. 报社巷,并不是一条规整的"一"字形 ...

  • 九龙岗的民国人物

    旨在推广淮南地域文化和淮河文明的公众号 九龙岗的民国人物 崔小红 淮南市档案局馆藏着一些民国时期的资料,这些资料被我的水墨晕开之后,就绘成了一幅长轴画卷.慢慢展开这幅画卷,里面的民国人物栩栩如生.他们 ...

  • 张大辫子

    张大辫子,是我采风民国小镇九龙岗,慢走侵华日军南宿舍碉堡的时候偶然结识的一位老大姐.她就住在南宿舍碉堡的东面,两者之间隔了一条窄窄的乡间土路.偶尔驶过的三轮车会扬起黄尘,罩住她紧邻土路的小屋.称她为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