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爷|江上黄奇帆:一叶奇帆,逆流而上
贾爷|江上黄奇帆:一叶奇帆,逆流而上
原创 贾也 每日观鉴 6天前
收录于话题
#人物观察
1个


锐眼观天下,毒舌鉴是非
公众号:每日观鉴(ID:meiriguanjian)
人物观察:第002期

11月12日,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在上海市举行。我想到一个人,那就是黄奇帆!
中国经济学家张五常曾评价他道:黄市长重视经济数据,记得的数字多得不容易相信,不断地把不同项目的数字的比例来衡量、思考。
他说黄奇帆有三个优点:
其一奇帆的构思比较有系统,也比较清晰。
其二是他做出来的有大气。
其三最重要:遇到难题他能想出解决的妙方。
他每到一处,必理念先行,必屡出奇招,必惊天动地,如一叶奇帆,逆流而上,刮起革新进取之风。

黄奇帆的上半场在上海。
1968年,年仅16岁的黄奇帆离开出生地诸暨。诸暨是个好地方,古代盛产美女,如今盛产高官,这是现代人差不多的共识。
他人生第一步,跨进了名人辈出的上海焦化厂,成为焦炉车间的一名普通工人。
早年寂寂,工作6年后,1974年9月考入上海机械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仪器仪表系自动化仪表专业,学习3年后,1977年回到了焦化厂。
这段求学经历是黄奇帆人生的转型点。
回到焦化厂后,学有所成的他,一步步从技术员做到了助理工程师、工程师……
那时改革成为时代最强音,1978年,著名报人马达调任上海《文汇报》担任总编辑,在他的推动下开创性地推出了“献身四化的人们”栏目。
彼时站在车间的黄奇帆,很幸运地被点中,成为该栏目被讴歌的一分子。
黄奇帆优秀本秀,确实有拿得出的“改革成果”,先后带领团队攻克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焦化管理上的“三笔糊涂账”:
原料煤炭进厂无法计量、大宗产品焦炭出一笔糊涂账、煤气产量出厂靠毛估估。
他的“改革成果”得到厂领导的重视,再加上媒体的宣传,成为“当红炸子鸡”,先后得到厂和市总工会的肯定,并连中三元,1979年、1981年、1983年连续三届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82年又获全国技术革新新能手的荣誉称号。1983年7月他升任上海焦化厂副厂长。
当时上海的媒体希望更好地包装一下“黄厂长”,想塑造成一个为了工作加班、废寝忘食的“高大全”式的新典型。
但个性鲜明的黄奇帆并没顺式接招,而是剑走偏锋。
媒体问他:“你一定经常加班加点,忘记了休息?” 阿黄答道:“不,我一般不加班加点,我对每天的工作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休息时间我要来看书!” 媒体再问:“你有没有生病不休息,把病假单塞在口袋里?” 阿黄再答:“不,现代社会要讲求效率,拼身体不是好办法!”
上海的媒体在讴歌“献身四化人”时,发现先进事迹实在太多,但分析评论文章少,希望开辟专栏为立志改革的青年人提供发表改革经济、理想、建议的场所。
黄奇帆真的是生逢其时,他脑壳子好用,有说法,更有做法,最重要的的,还能将这些转化为文字的东西,“内容为王”,一不小心就来个“万字长文”的那种,很具有“绍兴师爷”的风范。
那时的人们不像现在“刷手机”,而“刷报纸”,阿黄(黄奇帆)这人好眼熟,比较活跃——做法好,先进典型,献身四化人;说法也好,提出各种政策研究,各种意见建议……那时的“报红”相当于现在的“网红”。要知道报纸最大的受众是谁?当然党政机关了,阿黄这位年轻人很快就进入了市委领导的“法眼”。
看来,阿黄是个少有的人才啊,搞经济研究的好材料!
1983年12月,31岁的黄奇帆由实业转入政坛,成为市委整党办联络员,先报到再安排工作,从此步步高升。
短短几个月,能搞事并能搞大事的黄奇帆被安排到了更适合他的去处:上海经委综合规划室副主任。
人尽其才,黄奇帆便进入晋升的“快通道”,三年后,即1987年升任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主任,成为厅局级干部。
当时改革春风吹到了浦东,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早期统领浦东开发开放的机构是“浦东开发办公室”,于1990年5月正式挂牌,市委市政府就要点将,当然是要能干事的“强将”,点点点,就点到了普遍看好的“阿黄”。
当时主任是杨昌基,副主任是沙麟、黄奇帆、李佳能三人。这四人除黄奇帆外,都五十岁开外的人,而是黄奇帆最年轻,38岁,年富力强,意气风发,显然他被点中,就是希望来做点大事的。

阿黄也不负市委的重望!
开发首先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也就是启动资金的头等大事。
这个活儿,没人敢接的。
黄奇帆向朱镕基主动请缨,形成了一个“三管齐下”的找资本金方案:
一、按照浦东新区允许搞土地批租的政策,在土地使用权转让中找钱; 二、陆家嘴、金桥、外高桥三大开发区公司通过招商引资成立股份制开发公司找钱; 三、利用浦东新区开办证券交易所的政策,近水楼台先得月,让三个企业上市融资。
正是在黄奇帆操刀下,三个开发公司有了一笔“土地空转”启动资金。“土地滚动开发”当时堪称创新之举。
阿黄这个,好就好在“遇到难题他能想出解决的妙方”,这自然成为黄奇帆的“成名之作”,让一些领导刮目相看,普遍认为这个人能办事,能办大事,是“能吏干将”。
浦东新区是新事物,属于开创性的事业,那么如何使自己“新”起来,也成为一个破解的难题。1992年5月4日,《解放日报》头版报道黄奇帆关于如何充分运用浦东新区优惠政策的文章。
千万别小看这篇文章的价值,可谓“价值连城”,“理论指导实践”,这相当于具体操作办法,甚至可以是建设浦东新区的“说明书”。
黄奇帆在浦东,一干就干了四年,表现相当突然,成为他前期最亮眼的政绩。
领导当然喜欢这种敢闯敢拼的人,关键还能“闯出一片天”的人,毕竟需要有人办事,于是,上海市委就将年轻人为的黄奇帆调任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兼市委研究室主任。
这四年的经历让黄奇帆对于金融领域的理论更为深入,特别对“土地运营”和“金融运作”有了“实操”经验,并让他受用无穷。
也正因如此,黄奇帆后来也时常说:
“这辈子在浦东工作过,就没有遗憾了!”
黄奇帆虽然调回上海市委了,但并没直接去市委工作,而是去了中央办公厅,担任曾在上海工作过的中央领导的秘书。
这是一种意味深长的锻炼,言下之意,此人能堪大任,是重点培养对象。
半年多后,黄奇帆就回到上海市委工作,成为上海市委副秘书。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黄奇帆开始各种“兼”,兼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体改委副主任、市经委主任……让他成为兼职最多的上海市委秘书长。
回到了上海市委,也就是从1994年到2001年间,最引人注意的是对国企重组和工业投融资体制建立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并于1997年在全市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特别是1997 年到 2001 年,上海有80余家上市公司进行了重组、获得 200 亿元优质资产注入、累积募集资金 1000 亿元。
黄奇帆也因此获得了“净壳上市操盘手”之誉。
33年峥嵘岁月稠,作为改革的优等生,需要有更为广阔的舞台让他发挥。

黄奇帆的下半场在重庆。
2001年的重庆,成为直辖市不久,百业待兴。
碰到的最迫切、最棘手的问题,就是金融机构严重不足,不良率几乎都在50%以上,全市工商企业总体资产负债高达80%以上,不良债务高企,大量企业濒临破产边缘,10家上市公司也面临着退市风险,企业在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渠道上均遭遇险阻。
说来说去,一个烂摊子,没钱办事了。
而设置重庆直辖市的意义又是非同小可,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国难思良将”,需要一个会搞经济的“能吏干将”去救场,这时就点到了黄奇帆!
于是,49岁的黄奇帆逆江而上,远赴2000余公里外的长江上游最重要的城市——重庆。
遇到难题,需要有人想出解决的妙方。临危受命的黄奇帆,立即行动起来,围绕着经济展开各种“救局”,打法延续“上海经验”的打法,通过成立渝富集团(全称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开展一系列资产、债务重组,化解了近300亿的银行坏账,盘活当地国有集团。
拯救金融机构所运用的重组方案是:资产重组、债务剥离、引进战略投资、注入流动性、推动整体上市、战略投资者退出。
这套方案与几年后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中拯救大型金融机构的做法不谋而合。
当然,黄奇帆的重庆的最引人注目,还是他的“土地管理”模式的创新。
2008年12月4日,重庆推出了全国首创的“地票交易制度”。
简言之,农民自愿将闲置宅基地等复垦,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指标,再以票据的形式通过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拍卖。
“农民在外务工十年,已经不回老家,老家的房子即使卖掉,也只能卖两三万,但是把房子拆了,复垦为耕地,地票倒能卖十几二十万。”黄奇帆认为:“这个过程就是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的过程,有助于农民致富的过程。”
这种思路简单地说:
你可以新增一亩建设用地,但同时你需要复垦一亩农业用地,这样的国家的18亿亩农耕地的红线就不变。
思路决定出路。从此,重庆的房地产开发商就不用抬高地价去竞拍土地了,房价自然高不起来,毕竟供给是充足的,而土地转让金一部分给到了农业集体,农民也有钱了,同时也盘活了经济。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得不说黄奇帆做事往往能做“通盘考虑”的,很有经济手腕,能掌控全局。
因此,重庆市从土地的供给侧结构性制度安排解决了土地的问题。
直到目前重庆的土地供给一直处于高位,更难能可贵的,到2020年,重庆在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拓展的同时,3400万亩耕地都不减少,还能增加100多万亩耕地。
虽然他离任后,重庆的房价有所提高,但房价依然在万元左右,作为一个直辖市竟然还处于中国房价的平均水平。这不得不说,黄奇帆的确实很有一套。
按理说重庆作为山城,人地矛盾比较严重的,但正是黄奇帆采取了政府控制地价的同时,保证土地供给,缓和了人地矛盾。
难能可贵的是,黄奇帆通过政策引导把土地的出让金投入到了实体经济上,进行了一系产业布局,规划两江新区、开发江北嘴,以及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布局,并为重庆建了全套的信息产业基础。

正因为如此,重庆在黄奇帆的时候,虽然不依赖房地产,但GDP还一直处于领跑地位。
更难能为贵的是,他确实具有前瞻性,在互联网金融大热时期,黄奇帆早在2013年就明令禁止在重庆地面上注册P2P公司,也不允许外地批准的P2P跑到重庆开公司,到几年后,危机总爆发,全国上万家p2p公司遭到清算,重庆毫发无损。
因此,黄奇帆也被公认为是“全国最懂经济的市长”,是自带光环的改革能手,更是让过去15年的重庆始终保持两位数的GDP增速的最大功臣之一。
这也难怪他搭班的薄姓书记会在会见外国领导人时,会说黄奇帆有“治国之才”。这话可不是乱说的,显然有些僭越了。最终这位搭档也因一起惊天大案,被当作一项“负资产”来处理,弃之如草芥,薄姓搭档也只能徒自喟叹:“百感交集,只剩余生”。
黄奇帆2001年来到山城重庆,2009年担任重庆市长,与市委书记搭班,实际的“二把手”,而此后的重庆进入“大风大浪”的时期。
众所周知,重庆是个非常魔幻的城市,最魔幻还是重官场,简直云遮雾绕让旁人看要“如堕雾中”。从2001年黄奇帆调任重庆,历经15载,先后服务过六任市委书记,特别是担任市长的后7年,竟然三任(其中一任只不过是短暂过渡)中有两任书记都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而他却能独善其身,号称重庆政坛的“不倒翁”,被视为“当代冯道”。
人们不会忘记,黄奇帆曾形容与薄姓搭档的关系如同“鱼水之情”,这是一个比较尴尬的修辞,当然还有一些略显谄媚的照片,总被人们到处传播,用来表现他“用力过猛”的表演。大家正隐忧之时,2013年4月,尚在清理薄姓搭档余毒之际,黄奇帆成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第七部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起草工作的参与者。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黄奇帆又担任全会宣讲团成员。
而此时的中央宣讲团,共有28名成员,地方上只有两位:一位是湖北省李姓封疆大吏,另一位就是重庆市长黄奇帆。
当时,坊间很多人认为他的“经世之才”得到了中央高层的认可。于是,有消息称黄奇帆将担任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主任,甚至有更高的职位安排。
但最终一切只不过是传闻罢了。
直到2016年12月底,黄奇帆终于离开重庆,他含着泪说道:
“我在重庆15年,是呕心沥血、全身心工作的15年。”
他确实问心无愧,而重庆坊间对他也高度认可的。
而其后三个月,他的去向未明,很多人还是抱有一丝希望:认为他能再升一级的,到更大的舞台发挥更大的作用。
事实上,中国官场中人并非以能力论英雄的,有一个隐形的魔咒“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不可回避的。
尽管无论是高层还是民间希望他能有更大的作为,但他最终还止步于重庆市长的位置,出任全国人大财经副主任委员。
大家明白这是要等“到站下车”的意思。
而他身后的重庆,去人大工作后,又出事了,又是晴天霹雳。
因此,可想而知黄奇帆在重庆15年,有很多外人不容易理解的压力——紧张、担忧、憋屈,甚至冤屈,个中滋味,无法外人道也。
这或许就是离开重庆时,哽咽落泪的原因——那是冗长且无厘头的剧目完结了,终于可以远离是非之地了,终于可以全身而退了。
或许他真的有几分倦怠了:
“百感交集,换种活法!”
黄奇帆的余场在演讲台。
黄奇帆在人大财经委待了不足一年,到2018年3月,终于宣告退休。
退休后的他,现在的身份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2018年9月后,他又受聘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加盟复旦经济学院。
人生的余场,还在发挥余热。
最近黄奇帆的一段演讲视频又广为流传,那是2019年10日上午主题为“金融开放与金融科技”的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演讲,他曝出蚂蚁内幕:花呗、借呗30多亿资本金搞到3000多亿,放大百倍。
而这段视频广为流传的背景,正是蚂蚁金服上市的当口,一时间大家都认为黄奇帆将蚂蚁金服的裤底都扒了下来,讲得最为精辟,直击要害。最终蚂蚁金服也被监管重点侍侯,推迟上市。
事实上,自从退休后,黄奇帆一直都没“消停”过。
今年8月他出版了《机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详细谈到了如何加强金融企业和金融活动全生命周期的风险防范。其中,黄奇帆以“蚂蚁小贷”为例,回顾他任职重庆市长期间,蚂蚁花呗、借呗在重庆注册的背景与基于政策和规则而提出了四条注册条件,事实上是对网络小贷公司杠杆率等风险防范和约束。
回到如今的社交媒体上,在财经领域,广为流传的就是黄奇帆演讲的“干货”了。
原来他退出官场,恢复自由之身后,似乎重新“活”了过来了,频频出现在各种聚光灯下,成为非常活跃的“网红”人物。
可以这么说,他从重庆市长的位子退了下来后,声望没降反增,这在像他这样的干部群体中,绝无仅有现象。
对于一个退休官员来说,权力失去后就失去政治生命,严重贬值,甚至一文不值,变成多余人,只能种种花养养鱼什么,大概就是只剩余生的落寞。
但黄奇帆却关注度一直不减,且仍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这点实属“官场异类”。
黄奇帆真的是独此一份!
我听了不少黄奇帆的演讲,发现他神奇之处在于:虽然在体制内浸染四十余年,但没使用体制内言语系统,不是面目可憎的“老干体”,而是使用自然的、民间的语言,很接地气。
他的演讲讲话速度很快,有点像“脱口秀”,除了一两句套话,其余全是大白话,真的用“人话”来讲的,特别是讲“经济热点”,脉络清晰、有理有据、眼光超前、直击要害、深入浅出……数十个经济数据往往能信手拈来,关键还句句是有料的“干货”。
比如他说金融的本质,就掷地有声的三句话:
第一,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 第二,金融实际上就三个词——信用、杠杆、风险; 第三,金融不是单纯的卡拉OK、自拉自唱的行业,它是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如果不为实体经济服务,就没有灵魂,就是毫无意义的泡沫。
大道至简,言切要领!
一个一直体制内的退休干部,能如此余热,实在太不容易了。说来确实非常不合常理的,他到底是怎么炼成的?显然他不是大专院校里炼出来的,也不是官场中炼出来的,这大概归功于他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的能力,知行合一,并且不断地补给知识的养分。
时间不妨退回到2013年,当年两会期间,黄奇帆就对媒体表示:
“市长只是职务,经济学者是终身的,你们也不愿意把我当市长。我作为市长,要是跟你们打官腔,也不会跟你们这么聊天!”
回到当下的现实,那些真正“献身四化的人”越来越少了,那些真正“将理想照进现实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更别提那些“遇到难题能想出解决的妙方”的人了。
可能这就是一个时代已经过去,毕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结束语
曾经的时代是“大江大河”,曾经的人们在“大开大合”,如今独此一份的黄奇帆,是那个时代的见证,也是那些人们的余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