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荐书丨周必大集校证
新书主推
周必大集校证

有宋一代,为中国文化之鼎盛之时,集部昌盛。宋代集部的整理向为古籍整理的重要领域。如《苏舜钦集》、《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张先集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苏洵《嘉祐集笺注》、苏辙《栾城集》、秦观《淮海集笺注》等,数十年来,宋代重要文人的别集陆续皆得以整理出版。
《周必大集》的整理是水到渠成之事。宋人别集、诗文集之整理,首先受到重视的是苏轼、欧阳修、苏辙、王安石等人,其次是朱熹、李觏、柳开、周敦颐等人,最后才是李纲、周必大等人。近年来,随着宋代文学、史学、理学研究的深入,宋代文学家、哲学家乃至政治家的集子普遍得到重视。尤其是宋史研究,沿着对“祖宗家法”、心学理学、变法党争等路径逐渐走向深入,对史料的深入开掘也势在必行。总而言之,宋代集部的整理大概是先北宋而后南宋,先词章而后政治。
南宋开禧二年(1206),周必大去世近两年之后,生前所作诗文由其子周纶结集初刊,体例一依周必大主持校勘之欧阳修文集。不过,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言,“其间有《奉诏录》、《亲征录》、《龙飞录》、《思陵录》,凡十一卷,以其多及时事,托言未刊”。知吉州郑寅于嘉定十年(1217)补刊,从而形成《周益公集》二百卷、年谱一卷、附录一卷的基本形态。由于卷帙过多,刊印数量不多,并且据陈振孙在福建抄录时“全书然犹漫其数十处”来看,刊刻质量未必很好。周必大集在元明之世未曾刊行,多以传抄方式流传。明抄本现存数种,其中以国图所藏澹生堂抄本最为闻名。迄至清世,方有欧阳棨感恩周必大刊刻其祖先欧阳修文集,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和咸丰元年(1851)分两次完成了《周益国文忠公集》的刊刻。除了宋刊残本之外,欧阳棨刊本为唯一的较为完整的周必大集刊本。
周必大著作等身,文集、著作存世者达二百卷之巨,堪称宋人全集之最,比李纲《梁溪集》一百八十卷还要多。卷帙浩繁则刊刻不易,周必大集之初刊由其子主持,其后数百年未有刊刻,到清代才重行付梓。刊刻不易则流传不广,宋刻本今之存世唯残存三分之一。如此则初刊之宋刻本残缺,元明二代数百年未有刻本,清代才有刻二百卷全集本及四库全书抄本流传,周必大全集欲求一善本作底本而不可得。因故,周必大集之整理首先要克服浩繁之篇幅,其次要面对善本之阙失。这就是周必大集久久未能整理的原因。
因为以上原因而《周必大集》久未得到整理面世,是宋代文史研究的损失。王瑞来先生对周必大全集二百卷作校证,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对宋代文史学界来说是好消息。周必大为“四朝宗臣”(赵括语),“谋大事,决大议,非凝定有立者不能也”。他以文章起家,登进士科,历宦地方,入为起居郎,做到宰相,其诗文为南宋文坛盟主,其奏议关乎朝廷大事、大议,在在皆文学、历史学研究之需。经过统一规范的整理后,周必大全集中,早入学者之眼的《省斋文稿》、《平园续稿》、《二老堂诗话》将得到更深入的研究,较少为人采撷的“历官表奏”、“政府应制稿”、“奏议”、“书稿”等则将为南宋政治史、制度史研究提供良便使用的第一手史料。
古籍新书报
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简称“古工委”)于2008年9月22日由民政部正式批准成立,为中国出版协会下属的二级组织。现有理事单位40家。
“古籍新书报”是目前国内唯一集中反映古籍整理与研究成果和古籍出版信息的公众号,已成为业内众多专家学者的必读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