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斯特兰德《舞蹈》:从三个角度,来描写像舞蹈一样的死亡

古往今来,中外学者都对生与死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无论从哲学研究上,还是艺术创作中,都一直没有离开过对这个永恒的话题。中国在春秋时代,就对生与死的问题有了很成熟的态度。而在西方文化中,生与死也是重要的研讨方向。

诗人们更是通过自己的个人经验,将对生与死的问题进行的思索写进了诗歌作品中。有人在诗歌中单个书写生或者死,也有人将两者放在一起书写。这里所谈到的诗歌《舞蹈》,则是单独对死亡的书写。它是美国诗人马克·斯特兰德较为出名的作品,诗人从死亡的来临、死亡的不可控制性和灵魂的飞升三个角度,对死亡进行了描写,他认为死亡就是“舞蹈”。

另一个人的鬼魂来访,我们

交谈,光闪闪亮着。

当光闪闪亮着时,我们能干什么别的?

而谁不是已把一只脚踏进坟墓?

第一节诗以“另一个人的鬼魂来访”引出死亡的来临,他此时就像一位习以为常的接待者一样,平静地面对将要发生的事情。他们“交谈”,意味着他即将迎来死亡。“闪闪亮着”的光,就像是为死亡营造出的环境氛围。他们所能干的事情,就是在“光闪闪亮着时”,开始死亡的“舞蹈”。

最后一行诗,“而谁不是已把一只脚踏进坟墓?”正说明了他已然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程,即将迎接死亡的来临,其淡然、平静的心态在这句反问中显露无遗。从而可以看出,在诗人的内心,对于死亡已然有了透彻的认识,因此当死亡来临之时,并不恐惧。

我注意到树木由于枝叶蓬乱是如何显得粗糙,

昆虫的溪流如何吞噬着它们。

光跌落犹如一只猫穿过树枝。

而我们中的哪个人不是被不停地推倒?

在第二节诗中,诗人由自然界中具体的例子写到本身的现实境况,将抽象的死亡变得可感可知,进而说明所有生命和个体都是被动地承受着死亡的出现,暗示了死亡的不可控制性。

树木因枝叶蓬乱而显得粗糙,因昆虫的吞噬而走向死亡。这并不是树木本身的意愿,它无法掌控自己的死亡,只能被动承受。而“光”的跌落,代表了时光的消失,也即生命的逝去和死亡的来临,这样的事情普通地就像“一只猫穿过树枝”。可见在对自然界的生命而言,它们无法掌控自己死亡到来的具体时辰。同样,对于人类而言,几十年光阴也会很快地逝去,不停地有人死亡,就像“被不停地推倒”,这都无法由自己掌控。

在这个地球上,无论是自然生命,还是人类生命,每天都在以庞大的基数死亡,成百上千年来更是无法计数。死亡是神秘的,正是因为它的不可控制性。

我的心灵在我头脑的紫空气中飘荡。

我看见我自己在舞蹈。我朝着每个人微笑。

缓缓地我舞出我头颅燃烧着的房子。

而谁不是一次又一次地被推挤着进入天堂?

第三节诗中,诗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写着死亡之后灵魂的飞升,将死亡的舞蹈彻底展现。“我的心灵在我头脑的紫空气中飘荡”就指的是死亡之后,灵魂在头脑中凝聚。“我看见自己在舞蹈。我朝着每个人微笑。”这里的“舞蹈”和“微笑”象征着死亡的超脱,自己能够看见这样的状态则证明死亡之后心灵的升华。

在“缓缓地舞出我头颅燃烧着的房子”中,“燃烧着的房子”预示着原有生命的逝去。诗人在这里描写的是死亡之后灵魂凝聚成型,而产生的灵魂出窍现象。“而谁又不是一次又一次地被推挤着进入天堂?”这里以反问来突出“我”对灵魂飞升这件事情的平静心态,很多人都是保持灵魂的姿态“被推挤着进入天堂”。

从最后一节诗中,可以看出像舞蹈一样的死亡,是一种常态。其实,在现实世界中,它本身就是一种常态。这首诗是诗人站在自己对死亡的理解角度进行的想象,表现了他面对死亡的沉着、冷静和淡然。也可以将其看出,这首诗是诗人升华的精神世界的一次投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