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熙亭文存之八十七篇:苏轼传之不思之乐
相关推荐
-
徐苏15 徐州百里洪,苏公欲问仙
徐苏15 徐州百里洪,苏公欲问仙 苏轼一生中有着深厚友谊的朋友中,有一位极特殊的朋友,参寥. 特殊之处在于,参寥为方外之人. 几年前在杭州时,苏轼已经结交了很多方外人士,但在熙宁年间的杭州,却没找到苏 ...
-
陈大新:欲立蜻蜓不自由
"欲立蜻蜓不自由"是宋代诗僧参寥的名句,尝于晴赏池花时记起来. 唐时多诗僧,计有功(宋)所撰<唐诗纪事>中就列出五十多位.宋代诗僧亦不少,名气大的恐怕要推参寥.近人叶德 ...
-
他是苏轼至交好友,也是著名诗僧,下笔便是千古绝句
在苏轼一生的诸多朋友中,参寥子是一个特别的人,同为诗僧,他不如佛印那样有名,作为挚友,他又不像苏轼.佛印那样有料,但人们盘点苏轼诗文,会惊讶地发现他在苏轼诗文中竟出现达100多次,如非至交,不会被苏轼 ...
-
苏轼写给参寥禅师的一首诗,用语委婉,充满禅意
诗歌中经常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同时还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等艺术手段,使得作品更有吸引力.比如王维.韦应物等诗人往往以闲适.恬静的心情,感受大自然的空旷.幽寂,以求得清心寡欲.超脱尘俗的精神愉悦 ...
-
光绪戊戌翰林潘昌熙书法“深受文人雅士喜爱”
2015年元月,朵云轩四季拍卖会上,投拍了一批"继高"上款的书画.继高不知什么来头,这批署他上款书画中颇有几件晚清光绪进士的手迹,若秦曾璐.王同愈.宋育德.潘昌熙等.不才也凑趣拍得 ...
-
徐苏31 所谓天妒英才 苏轼是这样理解的
徐苏31 所谓天妒英才 苏轼是这样理解的 与苏轼同赴湖州的两位旅伴,虽然相交尚浅,且是在苏轼盛名最旺时前来与他结交的,但在苏轼余生,却都成为死生可托的莫逆之交. 参寥和尚虽然是杭州人,但却是苏轼到了徐 ...
-
郑熙亭文存之八十一篇:苏轼传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郑熙亭文存之八十一篇: 苏轼传 第四章 诗神东游 二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杭州,历代名城.秦置钱唐县,后人筑塘防海,亦称钱塘.隋置杭州, 唐修湖凿井,五代吴越王钱 ...
-
郑熙亭文存之八十篇:苏轼传之征帆挂西风
郑熙亭文存之八十篇: 苏轼传 第四章 诗神东游 一 征帆挂西风 汴京是个大赌场,所谓"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人事纷纷,烦扰之极,在苏轼是早巴不得一走.如今真要走了,又不免 ...
-
郑熙亭文存之七十七篇:苏轼传之苏辙退出条例司
郑熙亭文存之七十七篇: 苏轼传 第三章 致君尧舜 二 苏辙退出条例司 苏轼原为京官,还朝不久,参照原职,授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苏辙原为齐州军事推官未赴.此时变法初起,神宗皇帝下求言诏,朝野议论 ...
-
郑熙亭文存之六十七篇:王安石变法是顺应了时代潮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郑熙亭文存之六十七篇: 照彻历史的明灯 --关于唯物史观的话题(二) 郑熙亭 王安石变法是顺应了时代潮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记者:郑老,历史题材这样火热,而北宋这段历史却很少有人问津,人 ...
-
郑熙亭文存之六十七篇:照彻历史的明灯 ——关于唯物史观的话题
郑熙亭文存之六十七篇: 照彻历史的明灯 --关于唯物史观的话题(一) 郑熙亭 <共产党员>编者按:最近几年,历史题材的创作炙手可热,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被重新解读.但有些不负 ...
-
郑熙亭文存之五十七篇:赵德平的四个现代戏的感想(三)
郑熙亭文存之五十七篇: 让人们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 --看了赵德平的四个现代戏的感想 郑熙亭 (三) "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 四出戏,一个风格,深入浅出, ...
-
郑熙亭文存之四十七篇:读《铁凝短篇小说》札记(三)
郑熙亭文存之四十七篇: 就事论事,以文论文 --读<铁凝短篇小说>札记(三) 郑熙亭 人间自有真情在 重读<哦,香雪>,感觉和初读时一样清新.使我想起20多年以前的 一个 ...
-
郑熙亭文存之三十七篇:“灭六国者,六国也”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郑熙亭文存之三十七篇: "灭六国者,六国也" 郑熙亭 战国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时代,历史发展的趋向是统一.人事匿 ...
-
郑熙亭文存之八十九篇:苏轼传之乌台诗案 李定发难
郑熙亭文存之八十九篇: 苏轼传 第六章 乌台诗案 二 李定发难 苏轼<湖州谢上表>呈至中书,丞相王珪看了如芒刺背.转付蔡确道: "绝妙好词,奇文共赏".蔡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