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回归心流时间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268天的第268篇原创文章
最早,《断舍离》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创作的家庭生活类著作,首次出版于2009年。
围绕如何整理房间,整理自己和物品的关系,如何清空环境,清空杂念,山下英子把在瑜伽道场上的学习“断舍离”迁移了过来,直击人心。
慢慢地,除了生活上的断舍离,人们好像也逐渐意识到,心绪上的断舍离,甚至是商业上的断舍离,都是何等重要。
最近在工作中总有一些杂念滋生,挂在嘴上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事情太多了”,说的多了,就会不断给自己负面的心理暗示,总能不自觉地感受到那股排山倒海的压力扑面而来。
情绪难免受到影响,更会牵扯效率。
越是这个时候,就越需要收紧思绪,让自己停下、放下、断舍离。
断:断绝无意义的烦恼,
舍:舍弃多余的东西,
离:离开对欲望的执念。
回归更多的心流时间。
因为“事情太多”的心理暗示,总会本能排斥去对所有的事情进行整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断舍离”其实也是一种心理提示。
提示自己,flow,flow。舍弃掉杂念,做正确的事。
如果电子化办公的方式不够沉浸,那就不妨拿出本子,哪怕拿一张纸,把要做的事情归类、排序,模块化地出现在to do list里面。
断绝无意义的烦恼,“事情太多”何尝不是自我施压抑或自我暗示的无意义的烦恼。
人们的心绪总不会是平静如水的,生活也好,工作也好,难免有波澜。
没人喜欢动荡,动荡必然引发变术,改变本身,就充满着不确定性。
不要轻易去打开那个盒子,一个东西不去管它,它就在那里。要是想去研究它,那么研究结果就会受到自身的影响。
有如“薛定谔的猫”。
断舍离,就是让自己舍弃多余的东西,如果你不知道你关注的事情是否是多余的,那也没关系,你只需要回到最重要的那件事情上。
如果彼时彼刻,你很清晰地知道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那多么美好,把这件事情里面的N个事情去拆解,整理,归类,排序,没错,回到心流时间一。
但如果你不知道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有一件事情是百试不爽的。
就是去做让自己变强大的事。
我初中毕业之后的一天,闺蜜被暗恋的男生拒绝了,我和闺蜜走在马路上,闺蜜几乎是一边哭着一边说了一句直到现在都让我念念不忘的话:
只要我厉害了,全世界都是我的。
现在想想,十三岁的小姑娘,说出了至理名言,真是厉害了。
最后,有一个打开的思路也想一并记录,任何事情,都绝对不是只有对错两面,中间一定还有一个中间地带要考量。
断舍离,也同样如此,如果放到商业中,一味坚持断舍离,恐怕也会误入崎岖。
断舍离,并不是要永远舍弃、断绝、离开,而是应该从更大的视角去看待何时该断舍离、做减法、保持专注,何时该变复杂、做加法、多元化。
严文跃拿公司打的一个比方,说的特别好。
拿企业来说,可以从时间维度去思考。
当新的机会出现,或者公司/产品处于初创期、成长期,应该保持专注、做减法,强调爆品战略。比如早年的小米强调专注、极致、口碑、快,诺基亚用10个亿的研发费用造出100款手机,小米用一个亿的研发费用只造一款手机。
但当行业或公司进入成熟稳定阶段,则应该开始做加法,开始追求多元化。比如鼎盛时期的宝洁、现在的苹果以及现在的小米,还有现在的恒大,甚至包括当年强调专注的万科。
发展第二曲线、第三曲线,是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理性选择。
当行业或公司进入衰退阶段,则应该断舍离,重新开始做减法。就像当年乔布斯回归苹果时,只做一个桌子能容得下的产品。那可不是他不想多做几个产品,而是当时的苹果濒临破产,只能集中精力做好一个产品。
所以,在有限的资源面前,少,精,就是边界,放弃那些不需要的,把资源压倒性的投入在整理过的“少”上,就一定能取得最好的结果。
而当结构性窗口出现的时候,能输出稳定的时候,则可以考虑多元化发展。
都是动态的过程。
但几乎不变的是,断绝无意义的烦恼,舍弃多余的东西,离开对欲望的执念。
放下,才会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