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篇一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起382条迄391条)

382.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胡希恕注:此设问答以说明霍乱为病,大意是说:呕吐、下利同时发作的病,即名之为霍乱。霍乱为一种烈性传染病,上吐下泻为其主要症状,故首先提出,以示其为病特征。

冯世纶解读:古人把凡见又吐又泻者,称之霍乱,当然亦包括了现今传染性霍乱,但亦有不是传染性霍乱者。

383.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胡希恕注: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虽形似太阳伤寒,但同时吐下者,乃是霍乱。霍乱则自吐下,又吐利止,复更发热者,则里和表未和,言外即可作伤寒处理也。

胡希恕按:由本条看,则霍乱的发作,当不外表里合病之属,以里多现太阴病的重证,故此病亦多先宜救里。霍乱重证,则发热而吐利,轻证则吐利而不发热,若但不利而吐者,则尤轻也。

384.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胡希恕注:霍乱吐利剧甚,伤人最烈,今伤寒,而见微涩之脉,即由于前之吐利而致气血、津液虚衰的结果。这是吐利已止,而表邪未解的阶段,故谓本是霍乱,今是伤寒。

却于四五日时,又复转入太阴而下利,本由于霍乱吐下利,精气已虚衰,胃气还未恢复,再转入太阴而下利,便不可救治了。

假如四五日时,其人似欲大便,而反失气,仍不下利者,此已转属阳明,大便必硬,十三日当愈,所以然者,以经尽故也。

胡希恕按:霍乱吐利止,可有二因:一者体液虚竭,无可吐利而止,若脉微涩而复下利,为虚脱死证。二者胃气渐复,病去而止,此常发为一时的津虚燥结证,但终归由于胃气复兴,津液渐复而愈。四五日为此病的生死关头,十三日为病愈恢复期。

冯世纶解读:关于经尽、十三日愈,是约略之词,不是经脉相传的概念。章太炎先生认为:《伤寒论》六经不同于《内经》之十二经脉之含义。并认为柯氏《伤寒论翼》谓“经为径界”,然仲景本未直接用经字,太阳等六篇,并不加经字。六经传变是《伤寒论》中病证传变的一种形式……王叔和强引《内经》一日传一经之说,谬误也,因仲景并无是言,且以阳明病篇有云:“阳明居中,土也,无所复传。”可见阳明无再传三阴之理。更观太阳病篇中,有云二三日,有云八九日者,甚至有云过经十余日不解者,何尝日传一经耶?并赞柯氏“曾谓仲景六经各有提纲,非定以次相传”,其语甚确。至于病情传变之期限,章太炎先生则认为:“欲作再经者,此以六七日为一经,犹女子月事以一月为经,乃自其期候言,非自其形质言矣。”

384(续).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胡希恕注:霍乱吐利止,由于津液大量亡失,大便当硬,大便硬若能食,则胃气已复,津液还,大便自调,而外邪亦当自已,故病当愈。

若大便硬,而反不能食,则胃气还未复,过六七日其人颇能食,似胃为已复之象,但由于前之不能食,而忽然颇能食,深恐除中之变,尚难确断为欲愈。若至十二日其人仍能食,是真胃气复,故肯定当于十三日愈。

若大便硬,又能食,至十三日还不愈者,此已无关乎胃气,为不属于阳明,当于别经求治为是。

胡希恕按:此承上条,更就属阳明的欲愈证,必须能食者,方属顺候。但便硬之初不能食,到后经颇能食,延至复过一经仍能食,亦为顺候,均当于十三日愈。若当愈而不愈,能食利止,则里已和,当随证于他经求治,而不属于阳明病了。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胡希恕注:恶寒脉微而复利者,谓霍乱吐利止后,则恶寒脉微,不久而又复下利也。利止,即指先病霍乱的吐利止。亡血,谓霍乱吐利期中,体液耗泻过甚,吐利虽止,胃气未复,津血大虚也。以是则恶寒脉微,今又复利,宜以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胡希恕按:本条是述霍乱吐利之后,而恶寒脉微不去,复又下利,即前所谓本是霍乱,今是伤寒者是也。不过前云本呕吐、下利者,不可治也,而此又谓四逆加人参汤主之,前后颇似矛盾。盖前云为脉微涩,而此只脉微而不涩,虽云亡血,但手足不厥,亦不下利清谷,当未至虚竭死候。此正补充前文,霍乱吐利后,复转太阴下利者,虽多不可治,但亦有四逆加人参汤证,不可不知。

【四逆加人参汤方】

甘草(炙)二两,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胡希恕方解:此于四逆汤中加补中益气的人参,故治四逆汤证且心下痞硬而津血虚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

炙甘草6克,炮附子15~30克,干姜6克,人参10克。

上四味,以凉水5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取100毫升温服。续水再煎一次温服。

冯世纶解读:四逆加人参汤方证,当属太阴病证。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胡希恕注:呕吐、下利的霍乱病,亦形似伤寒而有头痛、发热、身疼痛等表证,若热多而渴欲饮水者,乃外邪里水为患,宜五苓散两解其表里;若寒多而不渴者,此为脏寒,虽有表证,亦急当救里,宜以理中丸主之。

胡希恕按:吐利而渴者,只是水气在里为患,故以五苓散两解表里;吐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虚寒,当先救里,故以理中丸温中以补虚,此霍乱的正证正治,但用丸不如用汤有捷效。

【理中丸方】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胡希恕方解:甘草、干姜温中缓急以止呕,人参、白术健胃利水而治利,故此治胃虚寒有饮、心下痞硬、呕吐下利而急迫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

人参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白术10克。

上四味,以凉水6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取100毫升温服。续水再煎一次温服。

冯世纶解读:理中丸方证属太阴病证。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胡希恕注:吐利止,谓服理中丸后,霍乱吐利即止,使里已和。而身疼不休者,为外未解也。故当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言外不可大量用,而使汗出多也。

胡希恕按:吐利后津液大伤,虽身疼痛宜桂枝汤以解外,但亦不可使大汗出,故嘱宜桂枝汤小和之,言外宜小量服也。

388.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胡希恕注:既吐且利,而又汗出,津液亡失至速,以致组织枯燥,四肢拘急,血脉不充,手足厥冷,虽发热恶寒,亦宜舍表而救里,四逆汤主之。

胡希恕按:里虚寒、吐利汗出、津液欲竭者,必需四逆辈振兴胃气,则吐利止而汗出收,谷气充则津液亦当自复也。

389.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胡希恕注: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则津液亡失于上下、内外。胃虚多寒,故下利清谷;津耗血少,故脉微欲绝。内寒外热者,亦同上条有发热恶寒的表证在也。脉微欲绝,虚脱已甚,虽有外邪,法当救里,四逆汤主之。

胡希恕按:此条和上条均论霍乱吐利、津液虚脱的阴寒重证,乘其生机未至断灭,急以四逆汤温中逐寒,胃气一振则吐利止,谷气布,津血生矣。不过本条脉证,属虚脱重证,可见于西医所谓脱水的险恶证候,本条脉微欲绝虚脱更甚,用通脉四逆汤较四逆汤当更合宜,读者试探讨之。

390.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胡希恕注:此承前之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而言,意思是说:服四逆汤后,虽吐利均止,但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而脉反有微细欲绝之势,因以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胡希恕按:古文词句简练,论中凡谓不解,大多暗示依法服药后还不解的意思。本条即是说,服四逆汤后,虽吐利治,但仍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由于更见脉微欲绝,续在虚衰、恶化甚明,故易以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治之。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生,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猪胆汁半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胡希恕方解:猪胆汁为一有力的苦味亢奋药,苦入心,当更有作用于心衰。加于通脉四逆汤,故治通脉四逆汤证且沉衰更甚,而脉微欲绝或脉不出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

炙甘草6克,干姜10克,炮附子30~90克,猪胆汁10毫升。

上四味,以凉水500毫升浸泡前三味1小时,煎取100毫升,加入猪胆汁温服。

冯世纶解读:猪胆汁苦寒,主治在阳明,故本方证属太阴阳明合病证。

391.吐利发汗(热),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胡希恕注:发汗当是发热,否则便不可理解了。霍乱新愈,以不慎饮食,又复吐利发热,但脉平而不微厥,知非转入太阴,只小有烦,则胃不和耳。其为新虚,不胜谷气,乱用饮食所致甚明,减食即愈,故不出方。

冯世纶解读:本篇集中论述霍乱证治,从全篇看霍乱以太阴里证和阳明里证多见,亦有兼见表证者,临床以六经辨证和辨方证治疗,多能得心应手。1926年上海霍乱大流行,章太炎用经方治疗取得全胜。

(0)

相关推荐

  • 协热利,虚寒利,霍乱,腹泻——桂枝人参汤

    6协热利--刑锡波医案 霍某,女,63岁,家庭妇女.病史:素有脾胃衰弱之证.因感寒而身发冷热,头痛无汗,心下痞满,医者用辛温解表之剂,而佐以苦寒消痞之法.服药后,汗未出,表不解,而溏泻数次,痞满加剧, ...

  • 经方:四逆汤(回阳救逆)

    四逆汤 [原文]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又名]回阳汤[作者]张仲景[出自]<伤寒论 ...

  • 四逆加人参汤经典医案、方论

    [方剂组成] 甘草炙,二两(6克),干姜一两半(4.5克),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5克),人参一两(3克)[服用方法]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泽,分温再服. [治则方解] 病机:吐 ...

  • 胡希恕讲伤寒(69):茯苓四逆汤方证 – 经方派

    第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这个发汗, ...

  • 【伤寒论】390条,【医案】发热形寒,桂麻各半汤,【汤头歌诀】加减葳蕤汤,【中药】黄柏

    . 不读伤寒不知辩证:不读金匮不知病源. 凡有医术者皆吾师:积沙成堆汇水成海. 沦陷 王靖雯不胖 [声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导读]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 ...

  • 《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问曰:病有霍乱①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注释] ①霍乱:病名,形容病势急而变化快,挥霍之间便致撩乱,因而名为霍乱. [译文] 问:什么叫霍乱?答:呕吐与腹泻并作,病势急骤,倾刻间 ...

  • 『伤寒论』《伤寒论》全文翻译13. 伤寒论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原文] 问曰:病有霍乱①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注释] ①霍乱:病名,形容病势急而变化快,挥霍之间便致撩乱,因而名为霍乱. [译文] 问:什么叫霍乱?答:呕吐与 ...

  • 【《伤寒论》原文+翻译+译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7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原文] 问曰:病有霍乱①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注释] ①霍乱:病名,形容病势急而变化快,挥霍之间便致撩乱,因而名为霍乱. [译文] 问:什么叫霍乱?答:呕吐与腹泻并作 ...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各论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各论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概说] 霍乱是伤寒的一个类证,在<黄帝内经>里就已经有所记载.不过,中西医学所说的霍乱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中医学所说的霍乱包括的证候内容多一些,现代医学所说的霍 ...

  • 『医宗金鉴』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 霍乱者,因风寒暑热,饮食生冷之邪,杂揉交病于中,正不能堪,一任邪之挥霍撩乱,故令三焦混淆,清浊相干,乱于肠胃也.表甚,则有头痛身痛,发热恶寒之证:里甚,则有呕吐泻利,腹中大痛之证: ...

  • 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13)

    [原文] 问曰:病有霍乱①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注释] ①霍乱:病名,形容病势急而变化快,挥霍之间便致撩乱,因而名为霍乱. [译文] 问:什么叫霍乱?答:呕吐与腹泻并作,病势急骤,倾刻间 ...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提纲条文是太阳篇的代表条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六气之一,三阳之一,巨阳也.寒水,五行之一,至阴至柔.寒为水之地象,太阳之化,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太阳者,或经或腑,或为诸阳主 ...

  •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翻译赏析

    厥阴之为病,消渴①,气上撞心②,心中疼热③,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④.下之利不止. [注释] ①消渴:饮水多而渴仍不解. ②气上撞心:此处之心,泛指心胸部位.病人自觉有气向心胸部冲逆. ③心中疼热:胃脘 ...

  •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文,翻译赏析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①,但欲寐②也. [注释] ①脉微细:微是脉的搏动轻微无力,属于阳气衰弱:细是脉的形态细小,属于营血不足. ②但欲寐: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状态. [译文] 少阴病的症候特征,为脉象微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