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高论引争议:竹林七贤之名,取自释迦牟尼说法的竹林精舍?

我们知道,“竹林七贤”,是我国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也是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们是: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竹林七贤

关于“竹林七贤”这个名号,按照东晋孙盛《魏氏春秋》及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等的说法,是因为七人“游于竹林”、“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所以世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

此说延续至今,一千多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异议,已然成为人们对“竹林七贤”名号来历的主流看法。

不过,到了近现代,国学大师、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却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在陈先生看来,“竹林七贤”的命名,与七人竹林集会无关;所谓竹林之游,“都是东晋好事者捏造出来的”。

嵇康

其中,“七贤”是附会《论语》“作者七人”之事数而来

(《论语·宪问》云:“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这实际上与东汉末年,太学生把敢于同宦官作斗争的清流人物,冠以“三君”、“八厨”、“八及”等称号类似。

“竹林”,“则为假托佛教名词,即'Velu’或'Veluvana’之译语,乃释迦牟尼说法处,历代所译经典皆有记载,而法显、玄奘所亲历之地。”

“迨西晋之末僧徒比附内典外书之'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

也就是说,“竹林七贤”系东晋士人受佛教“格义”学风影响,取当年释迦牟尼说法的“竹林精舍”之名,附会《论语》“作者七人”之事数而成,并非历史实录

阮籍

陈先生此论可谓石破天惊,影响巨大。直到今天,围绕着这个问题,学术界仍争论不休。

一些学者支持陈先生的观点,并沿着这条思路继续深挖,对“竹林七贤”说进一步“证伪”。

例如,通过比较竹林七贤之间的年龄差异和居地距离,他们认为七人不可能同时聚会于山阳——

正始九年,山涛43岁,阮籍38岁,嵇康25岁,而王戎仅14岁,年龄太小,似乎不太可能参加名士的清谈集会。

此外,魏晋之际的文献中,也不见有“竹林七贤”之称。

还有的学者甚至考证出,造假者可能是东晋名士、著名政治家谢安(即淝水之战中东晋一方的总指挥)。

王舍城“竹林精舍”

另一些学者则对陈先生的观点持反对意见。

他们统计了东汉三国西晋时期的佛教译经中,对释迦牟尼的说法处,大多数都译为“竹园”,而不是“竹林”

直到东晋“竹林七贤”说流行以后,佛经翻译中“竹林”的译名才逐渐上升,“竹园”译名则逐渐下降。

因此,很可能是“竹林七贤”之说影响了佛经翻译,而不是相反。

另外,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竹林七贤”更偏向于道家——

如果说“竹林”取自佛家,“七贤”源于儒家,二者合起来却安在了道家人物的头上,似乎有些拧巴。

陈寅恪先生

对于支持陈先生的学者们后来提出的很多观点,他们也不赞同。

比如,关于竹林七贤之间年龄差异较大的问题,他们认为,王戎是当时著名的神童,6岁即名扬天下,14岁参加竹林之游完全有可能;

而且,没有年龄与资格限制的学术平等,恰恰是正始清谈的特点。

对上述两方观点,你支持哪一方?欢迎留言发表高见!

    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