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匣里的耗子——故乡纪事092》

在学细胞学的时候,发现细胞有一个聪明的工作机制。

大家知道,细胞外液就像是公共空间,要有一些垃圾站;细胞内液产生的垃圾要像我们每天倾倒废弃物一样被运出去。

在家里扔垃圾的是人,在细胞里扔垃圾的是一个叫“蛋白质大分子”的家伙。

我当时就想,细胞被细胞外液包围着,就如空气包围着我们。那蛋白质大分子一旦出门扔垃圾,一定会给细胞外液钻进来的机会。

那不麻烦了,要知道,细胞外液绝不可以进入细胞内的。

它会怎么办呢?

这个聪明的细胞是这样做到的:在它的膜的某一处,会设计两道城门。蛋白质大分子拎着一袋垃圾,先是通过靠内的城门,然后关闭它,自己躲在两道城门之间。接下来开启第二道城门,蛋白质大分子出去后,关闭外城门。

回来的程序相反,这样,基本上保证了内外液体之间的阻隔。

当细胞学对细胞这一小聪明进行讲解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风匣。

风匣,大部分文字称其为“风箱”,风匣是我们那里民间的称呼。

在几十年前的农村,风匣的使用很普遍,一方面它会增加柴火的燃烧率,也解决某些天气里烟道通风不畅的问题。

那时候,长年累月、家家户户的食谱就像十五的月亮是圆的,除了大饼子还是大饼子,几乎没有奇迹可言。因为你能吃饱就已经阿弥陀佛了,哪有多少人家去弄什么花样呢?

人们见面的时候,只是问吃了吗?

除非遇到另一种情况,会问“吃了什么”。那就是不年不节的,突然看见一个人嘴唇发亮,有油脂感的时候。

而这种情况比傍晚的星星还少。

据说有个别的人为了虚荣,在家吃的是大饼子加清水炖白菜,但是碗架子里藏着一块熟的猪肉皮,每个人出门前用猪肉皮在嘴唇上蹭一下,就可以招摇过市了。

“吃了什么?”

“还不都一样?”

“别唬人了,你看你嘴上的油都没搽干净,猪肉炖粉条子吧?”问的人嘴里蓄积了口水。

“哪有粉条子,呵呵……”被问的人故弄玄虚。

“肥肉片子炖大豆腐?”问的人舌头在口水里游泳。

“大豆腐不下饭,涨肚。”被问的人一幅老师傅的表情。

“你不会是吃的肥肉片子炖酸菜吧?”话音未落,问的人喉结处上下一动,发出咕噜噜石堆塌下的滚动声。

“自己想去吧……”被问的人扬长而去,他其实是担心在被问下去就露馅了,因为他自己的口水也渐渐积满,要知道,他连用舌头去舔一下嘴唇过过瘾都不敢,那会毁了效果。

话题扯远了。

由于积年累月只是吃很少品种的食物,所以对灶火的要求也很粗犷。

那么风匣呢?就是让灶坑里的火能烧旺的供气装置。

首先有一根管子连接到灶坑的炉箅子下面,管子的另一头则从锅台左侧下方露出一小截,与风匣的供气口接在一起。

为了不跑风,在供气管细的那端外边还缠上一层布。

风匣的原理并不复杂:在往外拉把手的时候,风箱里就注满了正常气压的空气,后来知道21%是与柴火发生化学反应的氧气,才知道拉风匣时有将近百分之八十的力气做了无用功。

把风匣的拉杆往里推进的时候,里面有一个挡风板,四周有些毛茸茸的东西。它被里面刚刚增生的气压往外推,恰好堵住进风口。这样风匣里吃进去的空气,被人的手推动拉杆挤压的发胀,只好快速冲出风匣,沿着排气管涌到炉箅子下面,从炉箅子的孔洞上升,穿过火焰,进入炕洞,爬出烟囱,直上青云,这才稍稍松口气儿。

不过,在穿过火焰的时候,那21%的氧气没来得及逃生,与柴火演绎了升腾、热烈的一幕。

这就是风匣的工作。

在农村,风匣不是每时每刻都需要,比如贴大饼子,要是炕洞很顺溜,风向又合适,则不需要拉风匣,否则锅被烧得太热,大饼子贴不住,会滑溜到锅底的水里;煮高粱米饭也是,本来炕洞抽力就不错,急火攻之,则未沸先焦。

然而风是情绪不好把控的东西。

倘若风力很低或风向不对,那就得靠风匣来支助了。

一年中总有一段日子风显得很安静,甚至没有风,特别是天气热的时候,整个头顶都被罩在静止的闷热里,空气不发生横向流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风向不对,呜呜叫的风干着急、白使劲儿,它的作用是把烟囱里冒出的烟按下头去,不让它外出走。

这时候,从灶坑门和炕洞的缝隙里,炊烟化整为零,倒戗而出。

风匣上阵,能与风的莽撞抵抗一阵子。

相反的情况也有,就是大风像拔萝卜一样,急不可耐地把烟囱烟囱里抽出、撕碎,化为乌有。这样的结果是,火苗在刚刚诞生的时候就走上邪路,不再炙烤锅底,而是随波逐流,像做某种集体体操一样,把头歪向炕洞。

热量就贡献给了辽迥的天空。

这时候,是靠室内墙上烟囱出口位置的一块插板调节,把插板按进去,给烟留下很小的外逃通道,就能让火苗头朝上了。

小时候,形容谁谁谁两头找气受,就说“耗子钻进了风匣里”。

农村多是土屋,利于打洞,所以老鼠很多。一旦有一些智商低下的老鼠把风匣当成了新世界,从通风孔钻进去,那他就惨了。

当它看见进风孔张开时,它想钻出去,它面临的是“八级风吹树枝断”以上的迎风,这还是小孩子拉风匣。要是赶上一个暴脾气拉风匣,那可能是“十级拔树又倒屋”的台风级。

这时候它发现风匣有短暂的静默,接着风向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它似乎看到了希望:排风口在向它开放。

然而那是陷阱,如果它一直下去,它会距离火焰越来越近。

好在它的体感很敏锐,在收到热浪信息之前转身,迎风向回跑。

于是,一只老鼠在风匣里,就随着每半分钟的一次抽拉,在风箱里跑一个来回,像西西福斯那样,无始无终,两头找气受,因为它始终得逆行。

拉风匣这个活一般都是家里的七八岁小孩子来做,管理机制也有所不同。

有的人家看到哪个孩子适龄,又老实,拉的技术又好,就固定岗位。这样的待遇一般都给懂事儿的女孩子,放学回来,书包一放,小辫子一甩,就坐在风匣后边的小板凳上。这时候,她的妈妈已经挽起袖子,往一个陶盆中发好的玉米面里掺一点碱面,准备大显身手了。

也有设立激励机制的。

特别是做焖高粱米饭的时候,除了米饭,还会诞生体量不凡的锅巴。会烧的人,能够把饭掏出来之后,剩下一个比大锅小不了多少、有小花伞那么大的一个锅巴。特别是那些有经验的人,掏出米饭后,用一种叫“囊包”的热量不高的柴火再燎一次锅底,等铁锅凉下来,用铲子沿着锅巴的上边缘旋一圈,打开连接线,然后边铲边旋,一个锅底形的锅巴就能完整地被拖出来。

这个奖励品会使得孩子们争前恐后去抢着拉风匣。

比如前面那个女生,放学后会前脚叠后脚往回跑,书包也不放下,辫子也先不甩,直接坐在板凳上,左手抓住风匣的把手,令前后脚进屋的弟弟眼见着失去了机会。

慢慢地,手摇风轮开始取代风匣。

手摇风轮相当于给手摇电扇的外面罩上一层铸铁的壳子,壳子分成两部分,对扣在一起后用螺丝钉固定。他的工作原理是把手摇风扇生产的风从底下一个排风孔挤压出去,后来的过程与风匣一样。

手摇风轮的长相很搞笑,像一只嗡嗡叫的蜗牛。

手摇风轮也就一个电风扇大小,因为占地小,省力气,很快取代了风匣。那些木头做成的,有点像某种乐器气质的风匣退出了灶台边的历史舞台。

会过日子的或者有些恋旧的家里,会把它放进仓房,上边压着粮食袋子。心急的人随手就把风匣拆了,让它与它每天煽动的火苗一起变成了短暂的热量。

登上舞台的手摇风轮自己也没有想到,都没用得了十几年时间,电热产品和家庭人口的急剧变少,让它也离开了灶台。

有的去了旧货市场,最终进了熔炉,换成螺纹钢或者盘圆的形象,住进了大楼的墙体里。

(20201025,呼和浩特)

(摄影:翟瑛珺

(0)

相关推荐

  • 故乡的火炕

    2016年的冬天一直特别和暖,相对往年的三九天气实在有些反常,踞伏江南的瑞昌,更是山青水秀,草木葱茏,尤其是青鲜油绿的菜园,就实在无法不令初来乍到的北方人为季候的懈怠感到惊喜,春节尚未过完,竹林畔一垄 ...

  • 油烟机也转但是不吸风怎么回事

    以前人们煮饭的时候都是狼烟大冒,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所以现在大家的厨房中一定都少不了油烟机,在操作过程中,如果不太清楚方法,那么就可能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最常见 ...

  • 我与土坯房的情缘

    〓第 1552 期 〓 作者|王万荣  编辑|王成海 我一生中参与盖土坯房子好多次,至今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第一次盖土坯房子,是翻修我家的老房子.当年翻修老房子时,我还是个少年儿童,只能搬运土坯,干 ...

  • 风车一转,好运不断

    大风车吱呀吱悠悠的转,这里的风景啊真好看~ 说起大风车,无论是几零后,是不是都会想起那首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大风车节目里的那首儿歌?似乎给予了少年儿童们一个欢乐的童年,也给了陪伴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家长们 ...

  • 任军平 | 家乡的热炕

    家乡的热炕 文/任军平 我们陈炉人对热炕有深深的眷恋,以前医疗水平普遍低,新生儿大部分都是接生婆在炕上接生出来,因此坐月子那时就说到炕上了. 从才出生就与热炕结了缘,此后生活就与炕息息相关. 在我小时 ...

  • 淘烟囱

    "谁家的烟囱不冒烟".小时候,那一缕炊烟就是发"烽火台"的号令.小伙伴们在村口玩的正开心,不知道发现了谁家的烟囱冒烟了.就知道到"饭时"了, ...

  • 厨房油烟机反味怎么回事

    厨房油烟机反味的原因有几种:1.排风管被堵塞,油烟出不去导致反味.2.滤网被油污堵塞,油烟吸不上去导致反味.3.止回阀安装方向出错,外面的空气进来油烟出不去导致反味.4.风轮装反,油烟吸不上去导致油烟 ...

  • 《陕西靖边男子活埋79岁母亲 判故意杀人罪 获刑12年,母亲已去逝》

    <靖边男子活埋母亲,令人发指不如畜生!> 2020.5.7 陕西马某靖边人, 家有瘫痪老母亲,  老人七十九高龄, 五二晚上夜未深,  推车送到万亩林, 埋在废弃墓穴坑,  马某回家已凌晨 ...

  • 男子活埋79岁母亲,事件背后远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丨丢失的母爱

    58岁儿子活埋79岁瘫痪老母亲.今年五月发生在陕西靖边的这一案件,一经披露就惊爆网络.据警方透露,儿子嫌弃瘫痪老母亲经常大小便失禁,把家里弄的臭熏熏的.情绪失常并极为不耐烦的儿子就用手推车把母亲推到一 ...

  • 久病床前无孝子?男子活埋79岁母亲动机曝光,所有父母都该警醒了!

    近日,陕西靖边县一58岁男子将79岁的瘫痪母亲活埋在废弃墓坑里的消息在网上引发强烈讨论.令人唏嘘的<楢山节考>故事竟然有了现实版,中国<二十四孝>也流传过<郭巨埋儿> ...

  • 活埋79岁母亲的男子面对问题时的选择逻辑是什么

    [陕西检察]:陕西靖边检察机关依法决定对马某某故意杀人案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 2020年5月8日,靖边县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依法对马某某以涉嫌故意杀人罪批准逮捕,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2020年5月2 ...

  • 5月7日,银川这座城:活埋79岁瘫痪母亲的靖边男

    图片据相关新闻报道 早上起来打开手机,就是一条让人气愤的新闻:5月6日,榆林靖边县"男子将79岁老母亲活埋废弃墓坑"! 说的是5月2日20时许,榆林靖边县男子马某宽将母亲王某芳用人 ...

  • 58岁儿子活埋79岁瘫痪母亲,养儿防老,养儿怕你活到老?

    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 「木子默」 愿有一人,念你冷暖,懂你悲欢 01 5月2日,陕西靖边一男子马某将79岁瘫痪母亲用手推车拉走,到一墓坑活埋. 5日,民警将老人救出. 靖边公安通报中披露细节:儿媳 ...

  • 逆子活埋79岁亲妈被“原谅”:与其歌颂“圣母”,不如教其自救

    昨天看到一个新闻:57岁的马某因为"懒得照顾",用手推车拉着瘫痪的79岁母亲王某,塞进一处废弃墓坑里,填上土,哄骗完家人后,失联逃跑了. 5月5日,警察找到马某,逼他说出实情,这才 ...

  • 活埋79岁老母获刑12年:对不孝之子当严惩不贷

    文丨崔桂忠 案发6个月后,11月2日上午,陕西榆林靖边"埋母案"一审宣判,被告人马某宽犯故意杀人罪,获刑十二年.被告人马某宽当庭未表示是否提出上诉. 陕西榆林男子马某宽活埋79岁母 ...

  • 陕西一男子将自己 79 岁瘫痪母亲扔进废弃墓坑活埋获刑十二年

    榆林检察微信公号消息,2020年11月2日上午,靖边县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被告人马某宽涉嫌故意杀人罪一案.靖边县人民检察院指派检察员杨柳出庭支持公诉,并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被告人马某宽悔罪表现良好. ...

  • 情商欠费的战神李靖,能活到79岁善终简直就是个奇迹

    说到李靖,我们可能会想到两个人物形象.主要的区别嘛,就是其中的一个托塔,另一个不托.当然托塔的那个活在神话故事里,不托的则是在历史中真实存在过. 当然有人可能会反对,认为二者最大的区别不在于托不托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