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罕篇第九》主要讲什么(1/2)



【原文朗读】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撰的,记载了孔子一生主要的言语和事迹。编者将《论语》分为20篇,共492章,大约两万五千字左右。每一篇有一个篇名,这一篇的各章都是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展开的。所以我们要深刻理解论语中的话语和蕴含的哲理,首先就得要弄清楚每一篇的脉络和主题思想。
孔子一生很少谈论或在乎自己的名利,而是把个人名利与天命和使命联系起来,要让天下之人都有仁爱之心。即使命运坎坷多舛,也决不放弃自己肩负的天命使命。论语编撰者把“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作为《子罕篇第九》的第一章,所以整篇主要谈论命运天命和使命。本篇共有31章,下面我们依次梳理一下各章的衔接关系和哲理。
孔子罕言利,并非否定利,对于人们正当的利益追求,还是肯定甚至是支持的。孔子反对和抨击的,是那些被功利蒙蔽了双眼、将道义抛诸脑后、甚至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小人。也就是说,孔子并不反对求利,只是反对见利忘义。
谁不愿意出名啊,尤其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并且也很在乎别人的评价。而年轻时的孔子对名声却看得很淡,对别人的讽刺挖苦也一笑了之。
作为一个名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引人注目,稍有不慎就会引来非议。作为一个权威,你能不能接受新鲜事物。为了维护自己的好名声,你会不会随波逐流?论语的编撰者选取了孔子的一段话,告诉我们,孔子既没有以权威自居不接受新鲜事物,也没有为了和群僚搞好关系而随波逐流。
在上一章中,用孔子对待礼仪变革的看法做比喻,展现了孔子从众和逆众的两种情形。到了本章,全面展现了孔子的与众不同。
孔子很少顾及个人的名利,而是把自己的命运与使命天命连在一起,孔子觉得自己担负着传承人类文化的重任,这是天命所赐,仁者无敌,当然就信心大增无所畏惧了。
本篇的第一章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第2章记载了达巷党人对年轻孔子的评价,本章又记载了太宰对晚年孔子的评价。孔子对太宰的评价没有太在意,也谦称自己够不上圣人,只是个君子而已。
这段话承接上一章,这是孔子自嘲,正因为我年轻时没有得到国家的重用,所以我才学了这么多小技艺啊。
本章既承接上一章,又紧扣本篇的主题。大家都认为孔子是一个圣人,又多才多艺,好像没有他不懂的东西。上一章孔子说,一个人多学一些技艺当然好了,但更重要的是要抓住事物的根本,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要放下架子,敢于承认自己有许多不懂的东西。
本篇的第一章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一辈子不计较自己的名利,一直都在为民众和国家的命运而奔波。但直到晚年,自己的理想抱负也没有实现。孔子感慨道:“凤凰不再飞来,河中不再出图,大概我也完了吧!”孔子的牢骚和普通人的牢骚不一样,普通人有可能真的从此一蹶不振。而孔子牢骚归牢骚,发完牢骚后,又埋头于自己的事业。
孔子感叹人生短暂,要珍惜生命,所以孔子平日对服丧者和残疾者都深表同情。孔子的仁爱之心是发自内心的,也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正因为孔子把自己的命运与民众和天下的命运系在一起,所以在外人看来,他的为人和为学既有平易近人的一面,又有高深不可及的一面,连孔门的最高弟子颜渊有时候都不知所措。
孔子不看重自己的名利,不惦念曾经的大夫官位,却很看重师生情分,很在乎自己培养了多少学生。
孔子也有渴望出名和被人赏识的时候。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非常渴望能有君王重用他,但一直得不到机会。
孔子在中原大地处处碰壁,便想着向东去九夷之地去居住,逃离这伤心之地。人生即使遭受种种挫折,也不要灰心丧气,而要保持乐观主义态度,或者试着换一个环境,换一种心情,就又能轻装前进了。
孔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免不了要发一发牢骚,但发完牢骚后,又马不停蹄投身到文化经典的整理工作中。

关注公众号“把经典还给老百姓”,跟着张武忠老师学习《论语》、《道德经》、《周易》等国学经典。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