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罕篇第九》主要讲什么(1/2)

经史合参读经典
日积月累学圣贤

【原文朗读】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撰的,记载了孔子一生主要的言语和事迹。编者将《论语》分为20篇,共492章,大约两万五千字左右。每一篇有一个篇名,这一篇的各章都是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展开的。所以我们要深刻理解论语中的话语和蕴含的哲理,首先就得要弄清楚每一篇的脉络和主题思想。

孔子一生很少谈论或在乎自己的名利,而是把个人名利与天命和使命联系起来,要让天下之人都有仁爱之心。即使命运坎坷多舛,也决不放弃自己肩负的天命使命。论语编撰者把“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作为《子罕篇第九》的第一章,所以整篇主要谈论命运天命和使命。本篇共有31章,下面我们依次梳理一下各章的衔接关系和哲理。

第1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罕言利,并非否定利,对于人们正当的利益追求,还是肯定甚至是支持的。孔子反对和抨击的,是那些被功利蒙蔽了双眼、将道义抛诸脑后、甚至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小人。也就是说,孔子并不反对求利,只是反对见利忘义。

第2章,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谁不愿意出名啊,尤其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并且也很在乎别人的评价。而年轻时的孔子对名声却看得很淡,对别人的讽刺挖苦也一笑了之。

第3章,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作为一个名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引人注目,稍有不慎就会引来非议。作为一个权威,你能不能接受新鲜事物。为了维护自己的好名声,你会不会随波逐流?论语的编撰者选取了孔子的一段话,告诉我们,孔子既没有以权威自居不接受新鲜事物,也没有为了和群僚搞好关系而随波逐流。

第4章,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在上一章中,用孔子对待礼仪变革的看法做比喻,展现了孔子从众和逆众的两种情形。到了本章,全面展现了孔子的与众不同。

第5章,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很少顾及个人的名利,而是把自己的命运与使命天命连在一起,孔子觉得自己担负着传承人类文化的重任,这是天命所赐,仁者无敌,当然就信心大增无所畏惧了。

第6章,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本篇的第一章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第2章记载了达巷党人对年轻孔子的评价,本章又记载了太宰对晚年孔子的评价。孔子对太宰的评价没有太在意,也谦称自己够不上圣人,只是个君子而已。

第7章,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这段话承接上一章,这是孔子自嘲,正因为我年轻时没有得到国家的重用,所以我才学了这么多小技艺啊。

第8章,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本章既承接上一章,又紧扣本篇的主题。大家都认为孔子是一个圣人,又多才多艺,好像没有他不懂的东西。上一章孔子说,一个人多学一些技艺当然好了,但更重要的是要抓住事物的根本,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要放下架子,敢于承认自己有许多不懂的东西。

第9章,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本篇的第一章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一辈子不计较自己的名利,一直都在为民众和国家的命运而奔波。但直到晚年,自己的理想抱负也没有实现。孔子感慨道:“凤凰不再飞来,河中不再出图,大概我也完了吧!”孔子的牢骚和普通人的牢骚不一样,普通人有可能真的从此一蹶不振。而孔子牢骚归牢骚,发完牢骚后,又埋头于自己的事业。

第10章,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孔子感叹人生短暂,要珍惜生命,所以孔子平日对服丧者和残疾者都深表同情。孔子的仁爱之心是发自内心的,也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第11章,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正因为孔子把自己的命运与民众和天下的命运系在一起,所以在外人看来,他的为人和为学既有平易近人的一面,又有高深不可及的一面,连孔门的最高弟子颜渊有时候都不知所措。

第12章,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孔子不看重自己的名利,不惦念曾经的大夫官位,却很看重师生情分,很在乎自己培养了多少学生。

第13章,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孔子也有渴望出名和被人赏识的时候。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非常渴望能有君王重用他,但一直得不到机会。

第14章,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在中原大地处处碰壁,便想着向东去九夷之地去居住,逃离这伤心之地。人生即使遭受种种挫折,也不要灰心丧气,而要保持乐观主义态度,或者试着换一个环境,换一种心情,就又能轻装前进了。

第15章,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免不了要发一发牢骚,但发完牢骚后,又马不停蹄投身到文化经典的整理工作中。

  • 关注公众号“把经典还给老百姓”,跟着张武忠老师学习《论语》、《道德经》、《周易》等国学经典。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