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解三国(16):伍孚朝堂杀贼,忠义两全
相关推荐
-
霍光们的悲哀
文/子非鱼 什么是忠臣?按照儒家"三纲五常"之说,君为臣纲,对君主尽忠才是忠臣. 但,什么是对君主尽忠呢? 是让君主更好更久的坐在君主位子上?还是唯君主之命是从,才是尽忠? 这两种 ...
-
东汉马融《忠经》原文及译文
说明:<忠经>这部书,为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所著.马融仿<孝经>体例而做之.<忠经>有序文一篇,正文十八章,合计不过三千字.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语言简炼,读之让人爱 ...
-
越是被百姓讨厌的人,越该成为君主的忠臣?
越是被百姓讨厌的人,越该成为君主的忠臣?
-
义解三国(17):曹操孤身杀贼,义举天下闻名
伍孚朝堂除贼,当场就义,曹操紧跟其后,最终引发全国共同讨贼的起义.这场大规模的起义,由曹操发起,虽未达到最终铲除董卓的目的,却成为在众诸侯面前,展现刘备关羽和张飞三大英雄威名的舞台.在作者眼中,这三人 ...
-
义解三国(1):《三国志》与《三国演义》
中国人熟知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三国历史的上百个经典人物故事,大多出自<三国演义>,但它的原型,却来自<三国志>,那么这两本书,区别何在? 简单的说,前者是小说,就 ...
-
义解三国(2):何为义?
<三国演义>演的是"义",因此开卷的第一个经典故事,就是"桃园结义",刘备,关羽和张飞,在张飞的桃园结成了没有血缘的义兄弟的关系.那么这个" ...
-
义解三国(4):张角恶用道术,宗教邪变
"黄巾贼"定位史书 "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注解:刘备)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这句话是史书<三国志>"先 ...
-
义解三国(5):刘备登场,德先行
上篇交代,因黄巾军叛乱,张角一军来犯幽州边界,情势危急,幽州[注1]太守刘焉,发榜各县召集义兵,榜文行至涿县[注2],这才引出刘备,正式登场. 刘备登场 德志先行 于是桃园结义的故事正式开始,刘备首 ...
-
义解三国(6):张飞大义助刘备,刚柔相济
"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 ...
-
义解三国(7):桃园结义,重在誓言
关羽:相貌堂堂 威风凛凛 刘备与张飞相遇后,接着就是关羽的出场.张飞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关羽则貌若神将,一身神威,令人一见心生敬畏.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 ...
-
义解三国(8):张飞怒鞭督邮,蕴含两大目地
张飞怒鞭督邮,是<三国演义>第二回的一个经典故事.这个故事不仅为了表现张飞正直仗义,敢于为民除害的品性,它还成为详尽描述灵帝时期,宦官"十常侍"把持朝政,为所欲为,欺君 ...
-
义解三国(9):以书传道,为人解惑
天经地义:天在导 地在演 古人做人讲"天经地义",不仅仅指符合天理与人道.<三国演义>其实就在揭示"天经地义"的另一深层内涵:朝代的更替,是天在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