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译》第十一章:三绝三弃见素抱朴

《道德经新译》第十一章(国篇第二章)
三绝三弃 见素抱朴
(原第19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注解】
1、绝圣:中止把人标榜为圣人的行为,当把圣人之行视为常人之行。
2、弃智民:意为弃智于民。智,指法令,真正的智要支持和保护人民,而非限制或阻碍。意为应该放弃更多用于管理人民的法令。
3、绝仁:不标榜仁义。
4、弃义民:即弃义于民,不鼓励民众追求“仁义”名号。
5、绝巧:不追求巧利。
6、弃利盗:意为弃利于盗。
7、属:归属,这里指回归本心、本性。
8、见素抱朴: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见,同“现”,显现;素,未染色的丝;抱:坚守;朴,未雕琢的原木。素、朴是同义词,返璞归真。
9、少私寡欲:灭私心,弃私欲,融入集体意识。
10、绝学:弃绝仁义圣智之学。
【释义】
上德不德,古之善为道者,不把其行标为“圣行”,不把其人标为“圣人”,则民众自然有心效仿;一旦“圣人”名出,逐名违心之智民就随之出现,伪圣人大行其道;当人由心而发,全然绽放自己,社会将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不标榜“仁义”,人们就不会争当义民,就不会有假仁义出现。同样,人们会把孝慈作为平常、本来应该的事情来做。少传播心计、计策、算计之思想,盗就无空可钻,贼也就失业了。这三条看似简单,但仅靠这几句话还是不足以说明白。但最终目的就是让人回归本心、本性,不人为造成彼此分裂、分离、人类集体浑然一体,井然有序,在集体意识下尽情绽放自我。
【释意】
众生平等。当通过仁义、智慧和忠孝将人们人为分开之后,会逐渐加大这个分离。对有道之人来讲,忠孝仁义是本来就应该具备的品质。当遇到问题都应该从自身上找原因,做到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不拒绝圣人,而是拒绝大伪的圣人、大伪的智慧。老子说的智,是用智支持好人做事,而非限制和阻碍。当一个人站在“利益我们”的角度做事时,仁义、智慧和忠孝都会自然生发出来。把浮华的东西去掉,做圣人之事,绝圣人之名。圣人会把所有人都当作家人。因此要用智慧做事,用道做人,杜绝假仁假义。

《道德经新译》第十章(国篇第一章)

道法自然 有为多乱
(原第18章)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解】
1、大道:自然的法则。老子认为仁、义、礼、智、信等都是道、德沦丧后的产物,失道而后德,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2、智慧:聪明、智巧,这里引申为内在的知晓。智慧是用来做事的,做人真心就好。当智慧成为外观的“表现”,伪圣人就大行其道。
3、六亲:父子、兄弟、夫妇。
【释义】
大道无形,自然运行。当大道有形,仁义出现,恰恰说明自己失道;当智慧从内在演化到外在的表现,说明大伪已现;而把孝慈作为“标杆、榜样”,说明六亲已不亲不和;当“忠臣”成为标榜时,说明国已经乱了。当有道,一切俱足(天得一清,地得一宁,国得一安,家得一和)。
【释意】
在有道之人看来,仁义、智慧和忠孝是基本配置;当需要标榜时,意味着已经出问题了。
这一章的四条是对一个人、一个家庭和一个国家的体检。智慧是内在的,若拿出来标榜、用计,已经大伪。
(0)

相关推荐

  • 鲲读《道德经》| 拾玖

    晚上好欢迎和鲲一起读<道德经> 开设本系列,是想聚集一批同好,一起来学习中国经典,让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静下心提升自己,从中受益,鲲就充当一个领读者的角色(预计花6-7个月的时间更新完). ...

  • 徐慎檀:《道德经》释义第十九章

    大家好,现在是我们国学经典每天读的时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道德经>的第十九章.下面大家一起把这一章的原文读一下.[原文]绝智弃辨,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 ...

  • 道德经第十九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十九章 弃智章\返朴归 ...

  • 《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译文 杜绝所谓的圣贤和智慧,人民可 ...

  • 什么是东方绝学

    <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抛弃断绝假聪明之智巧,民众可以得到百倍的好 ...

  • 《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一部分: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由这一段的反证 ...

  • 《道德经新译》第四十一章:知己不知则无不知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注解] 1.知不知:知道自己不知,包括两种状态:一是认识到我们原来知道的并不是这样.我知道的部分我认可,但我不受它限 ...

  • 《道德经新译》第九章:有无之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新译>第九章(道篇第九章) 有无之玄 众妙之门 (原第1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故有欲,以观其徼. ...

  • 《道德经新译》第二章:天地有始道无始终

    <道德经新译>第二章(道篇第二章) 天地有始 道无始终 (原第52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 ...

  • 《道德经新译​》第一章:道生天地大逝远反

    <道德经新译>第一章(道篇第一章) 道生天地 大逝远反 (原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 ...

  • 《道德经新译》第三十一章:秉道而行进退自如

    <道德经新译>第三十一章(兵篇第四章) 秉道而行 进退自如 (原第69章) 用兵有言: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 ...

  •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一章:宠辱不惊无患吾身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一章(长生篇第八章) 宠辱不惊 无患吾身 (原第13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 ...

  • 《道德经新译》第六十一章:动反用弱有生于无

    <道德经新译>第六十一章(无为篇第七章) 动反用弱  有生于无 (原第40章)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解] 1.弱:柔弱,柔和. 2.有:指意识. [ ...

  •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一章:同频合心同志合道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一章(德篇第六章) 同频合心 同志合道 (原第23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 ...

  • 《道德经新译》第三十九章:一通百通万事轻松

    <道德经新译>第三十九章(法篇第三章) 一通百通 万事轻松 (原第39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