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译》第二章:天地有始道无始终
相关推荐
-
从根本上揭示:为什么读了多年《道德经》,却感受不到智慧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老子的<道德经>,不外乎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直接否定<道德经>,认为<道德经>纯粹就是胡扯,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或者说老子就是愚民政策,是给统治者 ...
-
丘处机的《先天吟》,阐明了老子的道是先天的,并非自然规律
长春真人丘处机这个名号,相信大多数网友是不会陌生的,在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就把丘处机描写成一个"豪迈侠义,武功高强"的正面人物. 历 ...
-
《道德经》的道,是不是自然规律?道与自然规律的关系又是什么
老子<道德经>的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这是古往今来的文人学者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也是众多的学道之士,最想弄清楚的一个问题. 现在网络上,关于道到底是什么的争论,几乎就没有消停过,网友们 ...
-
道家的天人合一,就是《道德经》的道和德,也是《阴符经》的阴符
天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中,并不是人们头顶上那蓝色的天空,也不是日月星辰所在的太虚苍穹.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天就是被神格化了的上天,是具有意志的上天,是比人类品质更高尚.能力更强大的一种存在 ...
-
道德经的道,到底有什么用?又该如何来利用?再答网友提问
老子的<道德经>,对道的本身和道的作用,都作了很详尽的论述. 道的本身就是道的体,道的作用就是道的用,老子的<道德经>认为,道跟所有的物体一样,也是有体有用的,道的体就是虚无寂 ...
-
《道德经》第二十五“有物混成”章考辨与解析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①:寂兮寥兮②,独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为天地母⑤.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⑥,强为之名曰"大" ⑦.大曰逝,逝曰远,远曰 ...
-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老子的这句话到底该怎么理解
老子的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这句话,也是<道德经>中最有争议的内容之一,因为老子的这个 ...
-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二章:以道为舟天地遨游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二章(长生篇第九章) 以道为舟 天地遨游 (原第20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 ...
-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三章:利民益生 久安长治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三章(民篇第五章) 利民益生 久安长治 (原第75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 ...
-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二章:知足不祸 知止无咎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二章(民篇第四章) 知足不祸 知止无咎 (原第46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解] ...
-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一章:六根扰心 守中无妨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一章(民篇第三章) 六根扰心 守中无妨 (原第12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 ...
-
老子《道德经》解读:第一章天地之始
曾勇(文) 第一章天地之始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一章:宠辱不惊无患吾身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一章(长生篇第八章) 宠辱不惊 无患吾身 (原第13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 ...
-
《道德经新译》第六十九章:含德之厚精气神足
<道德经新译>第六十九章(长生篇第六章) 含德之厚 精气神足 (原第55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shì),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pìn)牡 ...
-
《道德经新译》第六十七章:出生入死远离死地
<道德经新译>第六十七章(长生篇第四章) 出生入死 远离死地 (原第50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 ...
-
《道德经新译》第六十五章:德无不克莫知其极
<道德经新译>第六十五章(长生篇第二章) 德无不克 莫知其极 (原第59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