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喜瑞谈科班生活:单调、枯燥的“七年大狱”

(0)

相关推荐

  • 《王金璐谈艺录》| 中华戏校的文化课老师

    人物介绍 王金璐 1919-2016年 京剧武生杨(小楼)派.黄(月山)派的主要传人之一,也是李(洪春)氏"红生戏"的得力继承人,堪称当代京剧"武生泰斗".同时 ...

  • 侯喜瑞:我的学习生活片断

    本期原刊于:1963.11.9 <光明日报>. 记录:记者 张胤德 整理:薛麟郎 暴雨  每逢疾风骤至暴雨突袭的时候,我就想起童年时的遭遇.六十年前,喜连成开办不久,除了在前门外广和楼(今 ...

  • '打死勿论!'每个名角背后都有一段心酸的科班岁月

    中华戏校的学生们正在排戏.爱伦·凯特琳摄于20世纪30年代 富连成社旧址,位于虎坊桥东路北,最早是纪晓岚故居. 京剧<失印救火>剧照,图右白槐的扮演者是富连成科班的校长叶春善,图中金祥瑞的 ...

  • 高彤:怀念我的姥爷梁连柱先生

    先生作梁柱  堂陛方崔嵬 --怀念我的姥爷梁连柱先生 作者:高  彤 今年是我的姥爷梁连柱先生诞辰120周年,他已离开我们整整41年了,作为一名普通的京剧人,在舞台上他没有留下太多辉煌,但梨园界只要提 ...

  • 【连载六】声远长天:怀念陈永玲(6)

    作者简介 本文摘自<声远长天:怀念王吟秋.陈永玲>一书,作者南奇(1937-2013),著名京剧票友.京剧艺术评论家,南铁生先生之子,曾参与筹建「北京梅兰芳艺术研究会」,兼任副会长.南先生 ...

  • 吴小如:从“看热闹”到“看门道”

    吴小如先生 多少年来,在戏迷界一直流传着两句话,叫做"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就是说,看戏的大量观众实际上可分为两个档次,即不大懂戏的观众只看个热闹,比较懂戏的观众就不只限于看 ...

  • 【文摘】《梨园忆旧》侯喜瑞:科班的生活

    侯喜瑞(1892年2月23日-1983年2月22日),京剧净角.幼入喜连成科班(后来改为富连成)喜字科,先学梆子老生,又从萧长华.韩乐卿学架子花脸.他出科后拜黄润甫为师,都得实授,颇能再现黄派的神韵. ...

  • 《梨园忆旧》侯喜瑞:我的科班生活

    侯喜瑞(1892年2月23日-1983年2月22日),京剧净角.幼入喜连成科班(后来改为富连成)喜字科,先学梆子老生,又从萧长华.韩乐卿学架子花脸.他出科后拜黄润甫为师,都得实授,颇能再现黄派的神韵. ...

  • 侯喜瑞:谈京剧架子花脸的表演

    侯喜瑞先生 京剧的净行, 有铜锤与架子之分, 铜锤着重于唱工, 架子着重于做工.京剧界有这样两句话: "铜锤的嗓子, 架子的膀子."概括地区别了两种行当的不同特点. 演员塑造一个具 ...

  • 谈侯喜瑞

    侯喜瑞先生生活照      近几年来多听看京剧老一辈演员传世精粹,取其较熟悉,心得亦较他人为略深者,写成随笔类文字,已二十多篇.大多求文简短,一为避落戏评俗套,不以前贤为是者全以为是,陈述己见之外对人 ...

  • 旧戏新谈:怀侯喜瑞(黄裳)

    黄裳(1919-2012),原名容鼎昌,祖籍山东益都(今青州)人.汉族.笔名黄裳.勉仲.赵会仪,当代散文家.高级记者. 怀侯喜瑞 谈<法门寺>时,想起了刘瑾.从刘瑾又想起了侯喜瑞,引起了我 ...

  • 丁秉鐩:程砚秋与侯喜瑞合作的戏

    程砚秋.侯喜瑞.俞振飞<红拂传> 四大名旦里与侯喜瑞合作最久的是程砚秋,而程砚秋不论新戏老戏,对侯也颇为倚仗.因为从民国十年(1921),他们两人就在时慧宝的裕群社,和俞振庭办的双庆社同事 ...

  • 【往事】沈玉斌眼中的侯喜瑞

    侯喜瑞先生(1892-1983) 已故的沈玉斌先生是"八大拿"等武戏的编创者沈小庆的后人,祖父沈三元是谭小培的老师,其父沈福山唱花脸,曾经在各班社当"管事",郝 ...

  • 侯喜瑞:讲解《马踏青苗》的表演

    侯喜瑞<马踏青苗> 侯喜瑞 讲解<马踏青苗>的表演 <战宛城>中"马踏青苗"这折戏是表现曹操先传令不许部下马踏青苗,而他自己的战马受惊,踏坏了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