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华|专家论坛漫谈——李惠军老师《历史智慧在这里沉淀》

题记:2018年9月20日,第二届全国青年历史教师论坛暨名师工作室年会在历史悠久的江南文化名城扬州召开,我有幸参加了这一中学历史教学届的盛会,聆听了来自海内外专家学者的讲座,观摩了国内青年才俊的现场授课,感受了90后青年老师的激情演讲,让我这个差不多有20年教龄的老师的思想和理念受到了多重冲击和感染,在思绪澎湃之后坐下来仔细回味,感触颇深,便有了以下几篇文章,算不上什么心得体会,权当是对自己的鼓励吧。——陈国华

第二届全国青年历史教师论坛暨名师工作室年会侧记(一)

专家论坛漫谈——李惠军老师《历史智慧在这里沉淀》

江西省贵溪市第一中学  陈国华

其实我与李惠军老师相识已经很多年了,早在2004年上半年,我受学校委派到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跟班学习,便是跟随李惠军老师和冯克云老师学习。依然记得很清楚的是李老师那是对我的要求很严,要求多听课,那几个月基本上是带着我和晋元中学另一个年轻的陈宇静老师全上海的听课。通过这次学习与李老师深入的接触和交流,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理论,对于我后来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012年4月,我邀请李惠军老师到我校讲学。十四年的岁月虽然让李老师头发变白了,但不变的是李老师对历史教学的那份热情和执着,做讲座依然是那样的激情澎湃。

这次年会按大会组委会的要求,李老师讲座的题目是《历史智慧在这里沉淀》,但是李老师谦虚的说他没有智慧,因为智慧是一个很高深的东西,一个中学历史老师是谈不上智慧的,要说有点什么,可能叫做历史思维或者历史方法可能更合适。整个的讲座是通过两个教学案例来呈现的,李老师说他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教学实践中的经验。

第一个案例:《中国古代商业》

这个案例是上海市的一个优质课比赛课的准备过程中授课老师和李老师的交流过程。

授课课题是《中国古代商业》,授课老师根据人教版必修2教材的内容做了一个课件给李老师看,李老师的评价这个备课课件是对教材的克隆,完全是教材一堆现象和概念的堆砌,没有创新,只是简单的对教材的文本内容进行演绎。(增加了一些图片,影像资料,把文本变成了PPT,这个评价真说到了点子上了,我们大多数老师在平时备课的时候不就是这样吗?简单的对教材文本的演绎吗?没有自己的创新立意在里面,这样的课按李老师的话说是没有灵魂的课,更不要谈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不是讲出来的,而是无声的渗入学生心里的,因此备课过程一定要有教师对教材的重新解构,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渗透进备课中去,在教学设计上应该有一个人文的,非科学和非逻辑的创意,那样才能达到“举头仰望星空,回首又见炊烟”的润物细无声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

根据这样的课件设计理念,李老师对《中国古代商业》这一课是设计师这样的,这一课讲三个问题:

1.中国古代商业是在怎样的生态环境孕育,生长的?

2.在一个灵魂主轴统率下把课本中关于古代商业零碎的现象和概念整合起来。(这样就有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把教材的知识内容变成了灵魂主轴

的素材,可以列出几个共同的项,比如商品范围、商业路径、金融发展、商

品种类、商业限制等重新整合教材知识内容。)

3.中国古代商业悲情轮回的命运。(可以对东西方的商业发展进行对比,都很繁荣,为什么西方像伦敦,威尼斯这些只有10万人口的城市商业迈入了近代文明?而中国东京拥有100万人口的城市商业却没迈入近代的大门?尽管中国商业的体量很大,但是商业资本却没能转化为产业资本。)

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和第1个问题就联系起来了,中国古代商业的生态环境决定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等因素。(关于原因分析特别谈到了中国古代的商业理念形态,“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商业理念严重制约了中国古代商业的近代转型。)

通过这样一个课件案例的再设计过程,当然体现了李老师的历史智慧,体现了李老师对历史教材重新构建,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更新视角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全新的处理,这个处理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一节课一定要有一个灵魂,这个灵魂就是教师对课程的创新和开发和解构。

第二个案例:李老师在福建上的一堂公开课《明朝的统治》中的一个细节。

去年,李老师应邀到福建上了一堂公开课——《明朝的统治》,整个课的设计是三部分,一是政治统治,而是特务统治,三是思想统治,其中讲到思想统治时讲到了八股取士,在介绍完八股取士后李老师问同学们对八股取士的看法,很多同学都发言说八股取士这里不好,那里不好,也说出了很多的理由,只有角落里一个小男孩低头一言未发,李老师就走到他跟前问小男孩怎么看?小男孩怯生生的说他觉得八股取士挺好的,李老师追问为什么他觉得八股取士挺好的,小男孩回答说,老师您这节课不就是讲明朝的统治吗?八股取士有利于巩固明朝的统治,把读书人都培养成了顺民,这不是挺好的吗?李老师大声的表扬了小男孩,说只有他听懂了这节课。发现孩子不同的想法,鼓励孩子多思考也是老师在课堂上不可缺失的能力。

通过两个案例,李老师总结了历史智慧沉淀的途径无外乎是多看书,多思考,多经历,把这些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就形成了自己的历史智慧,最后,李老师说:“志于道而游于艺,到达明理,得法,怡情的境界”。

(作者与李惠军老师,2012年,贵溪一中)

论坛嘉宾

作者在现场

作者简介:

陈国华,男,1978年11月生,2000年7月毕业于长春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中学历史高级教师,鹰潭市高中历史学科带头人,鹰潭市高中历史学科骨干教师,鹰潭市首届高中历史优秀授课教师,现任教于被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认定的江西十大名校、江西省重点中学贵溪市第一中学。

2000年8月分配回贵溪任教。2004年赴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晋元高级中学学习,师从聂幼犁教授和李惠军老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从教16年,一直以高标准的教师行为规范要求自己,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始终以培养高素质的高中毕业生为目标,不但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道德的培养。

本人长期担任我校的文科课改班班主任和历史教学工作,至今已经是第四届了。在课改班的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绩,历史成绩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都是名列前茅的。2012年高考有3名同学进入文科全省前100名,5名同学进入全省前200名,2014年高考卢芳同学文综夺得鹰潭市第一名。2015年文改班有2人进入全省前100名,3名同学进入全省前200名,高琰录取北京大学。

本人也长期担任历史的教研组长兼任学校文科教研员,长期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研究和高考试题研究,在这两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的一二等奖,多篇教学论文在专业的杂志和期刊中发表。2010.7华夏翰林出版社《2010高考总复习资料汇编 ·历史》任副主编,2009.8《中国教育创新》第16期发表论文《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2011.11《源流》11期发表《浅议目前高中历史面临的挑战与变革》,2012.1《教师博览》第1期发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2012.6《鹰潭教育》第57期发表《2012年高考历史复习策略之我见》

在高考试题研究有自己的心得,自己也从事历史原创试题的命制,多次被鹰潭市教研室选调参加全市的联考和高考模考以及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联考的命题工作,所命制的原创试题多次获得“优秀试卷”的荣誉。历年所命制的模考试题与当年的高考试题有多处相同或相近之处。2014年5月,在全市上了一堂“高考专题研究之宋明理学”的示范课,获得鹰潭市教研室及全市与会老师的高度评价, 2015年在全市高考研讨会上做了高考试题的解读报告,赢得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