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德新‖山村学校二三事

山村学校二三事
文/梁德新
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福建省永安县曹远公社岩头村岩头村小学只有一、二年级十多个学生。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要到约2公里的下早小学读书。那时学校只有一位老师。老师姓钟是二十余岁的上山下乡的女知青,人长得漂亮,身高约1米7。她白天在学校教书,晚上与村中的约六十岁的妇人住在一起。她是惠安县城人老三届的初中生,丈夫是曹远公社电影队的放映员,父亲是个小学老师,母亲是商店职员。她有一个弟弟读中学,我还见过她弟弟;那年寒假她弟弟是村里做假期工,跟建仓库泥水师博做小工。
山村学校的老师在上课/夜色光明
我还看过钟老师上课。那时的教学方式是复式教学,她要教一二年级语文、数学4本书;如上一年级的语文时,二年级的学生做作业,可说她一堂课45分都要讲课。上体育和唱歌课是一二年级合班上课。岩头村有的学生人长得漂亮,据我所知在1966年之前曾在这间学校读过书的人有十多个考上大学,还有一个女的是市剧团的演员。
1975年,我有一个亲友在福建永安县林业局工作,他介绍我到永安县做工。1975年冬至1976年春,我在福建省永安县曹远公社岩头村做工。岩头村是个约三百人的山村,当时有50余个外地人做工,这些人中有为生产队做仓库的土建工程人员,烧瓦工人,烧乌油工人。
那时我工种是“烧乌油”乌油是山上的松支装在铁桶里,用柴火烧铁桶,松支受热后流出松油。松油卖给部队工厂作汽车轮胎的原料。我的工作是把乌油挑到山下的公路旁装在铁桶里,部队工厂的人会把铁桶里的乌油运到厂里。我做工的乌油厂离岩头村小学约300米。有一段时间我们几个乌油厂的工人住在岩头村小学。
据钟老师说,她是1968年毕业的初中生,响应政府号召上山下乡当知识青年。1969年由家乡惠安县城安排到永安县曹远公社,那批到曹远公社有23人,男14,女9人。那些城里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当地与农民一起劳动。当时农村生活艰苦,他们视为“变相劳改”。生产队分给他们每人一间房子,在公共厨房做饭, 报酬是山产队记工分。岩头村原有4个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二男二女,一个女的招工进省,一个女任乡村教师(钟老师),还有两个男的据说在外面做工,因他们数年不向生产副业款被视为逃跑分子,即那时社会上的“肓流”( 无当地生产大队批示外出搞副业的人)。
钟老师是幸运之人,能歌善舞,有文化,半年后安排到岩头村小学教书。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资料图
因我出身书香门弟,虽然受当时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但客家人崇文尚学的思想对我影响很深。那时我在空余时间我就看书、写日记,有时还会写些文章自娱自乐。我因为喜欢看书,而被人讥笑。做工的同事们笑我是个“书呆子”。
钟老师是文化人,我们成为文友。那时学校图书室的书我已看了几遍,那些书大部分是连环画。有一次我在写日记,她好奇地要求看我的日记,我把日记给她看了。
20世纪70年代的连环画/资料图
此后钟老师居住何地,做什么工作,我不知道。现在我看到有与她相像的女人会回忆往事。
2018年10月2018年10月我邀请参加福建省宁化县召开的 “第六届石壁客家论坛会议”。我由宁化县返回家乡时特到永安旧地重游。原来的永安县现在改为永安市,城市到处是高楼大厦,有些四十年前的旧建筑已看不到了,现在的市区面积约是四十年前的5倍,人口也比以前多。因受城市化影响, 农村土地荒芜,村里人已迁入城市生活,四十年前热闹的农村,有些村庄己无人居住。为此我在以前做工的永安市安砂镇拍照留念。
作者:梁德新(2022年4月3日)
图文资料/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梁德新(曾用名王森欣,笔名梁豪),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知识和机遇攺变了命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教育部门工作,读了师范中专在小学任教,读了大学后在中学任教。喜欢看书写作是业余自由撰稿人有文章在报刊、网站发表;编著有《客家乡情》《客民俗风情》《客家松口民间故事》《闽粤梁氏宗祠通览》等书。对地方文化和客家文化有兴趣。先后聘为《客都旅游》杂志社编辑。曾邀请参加文化梅州学术研讨会、宁化石壁客家论坛等研讨会,有论文在嘉应学院、广西钦州学院等刊物发表。吸收为梅县第10届政协委员(兼学习文史委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0)

相关推荐

  • 珠海客家村分布:香洲区内:夏美村.华子石...

    珠海客家村分布:香洲区内:夏美村.华子石村.湾仔沙.大镜山村(己搬到镜新街)内外神前村.胡湾村.契爷岭.水雍坑村.柠溪村.东坑村.兰埔村.吉大村.官村.江村.水湾头村.洲仔村.大姑乸村.湾仔的银坑村. ...

  • 倾情于书法艺术 精心于培育人才——记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曾道中(作者:梁德新)

    倾情于书法艺术  精心于培育人才 --记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曾道中 梁德新 2004年4月25日,书法家曾道中先生应邀出席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成功人士座谈会暨中华百业英才论坛大会" ...

  • 我的第二故乡——柳青梁

    本文作者:刘继东 1995年春,我应聘到准格尔旗哈岱高勒乡柳青梁村一所社会力量集资办学的学校--华英联校任教,这一任就是六年多,自此开启了我教书生涯的第四段经历(前三段分别为小学任教.中学任教和学区任 ...

  • 梁德新║曲折的读书路与我的写作历程

    曲折的读书路与我的写作历程 文/   梁德新 我是个平凡的人,中学退休教师,如今年届七十,数十年来读书爱书伴随着我的人生历程.我对客家文化有兴趣,在我退休前后的二十年间,在客家文化园地里耕耘,先后任市 ...

  • 山西---李家山村和西湾村

           位于碛口古镇南五华里处有个山坳坳里的小山村---李家山村,一个隐于大山深处,名不见经传的村落,因著名画家吴冠中的发现而闻名,吴冠中1989年10月到此采风惊呼这里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q ...

  • 梁德新‖回忆外婆二、三事【客都推荐】

    回忆外婆二.三事 梁德新 我童年时在外婆家"云丽楼"住了几年,那时她的大女儿在印尼经商有钱寄给她,她曾在物质上接济我家.也许是缘分外婆众多外孙中特别痛爱我. 我儿童时住在外婆家 & ...

  • 梁德新‖我在中专学校任教二、三事

    我在中专学校任教二.三事 梁德新 我人生的历程中做过诸多职业.想不到在我退休后曾任中专学校教师.我曾在"梅州市华南职业技术学校"工作. 我退休后半年的生活 2009年7月,我从学校 ...

  • 梁德新║回忆祖屋二、三事

    回忆祖屋二.三事 梁德新 我年届七十有些事在脑里挥之不起.下面从我的童年的往事写起. 梅县松源镇园岭村"儒林第"是我的袓居.20世纪50年代初我祖屋出生在这里度过了我的童年. &q ...

  • 梁德新║我参加梁氏宗族文化研究二、三事

    我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生的人,中学退休教师.如今年届七十,数十年来读书爱书伴随着我的人生历程.我对客家文化有兴趣,在我退休前后的二十年间,在客家文化园地里耕耘,先后任市级刊物<客家人>& ...

  • 梁德新║有所乐,老有所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沈沧源二、三事

    有所乐,老有所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沈沧源二.三事 沈沧源作家是我的文友.同乡.原彼此不认识.2001年,松口中学校友会广州分会主办的<松口乡情>杂志回故乡组稿.其时沈沧源先生任副主编. ...

  • 梁德新‖老中医李和二、三事

    老中医李和二.三事 文/梁德新  李和医生曾任卫生院院长等职.退休后做什么?今年63岁的李和医生在他在退休之前曾有所考虑.我认为,李和考虑经济收入是次要的.目前他妻子退休,儿子和媳妇有工作.李和认为, ...

  • 梁德新II我任梅县政协委员期间的二、三事

    我任梅县政协委员期间的二.三事 文/梁德新  1998-2003年,我曾任梅县第10届政协委员.那时全县有政协委员180余人,这些人来自社会各届人士,其中共产党员占40℅.依委员们的专长安排工作,如有 ...

  • 梁德新II回忆写作二、三事——写作初期时的回忆

    回忆写作二.三事--写作初期时的回忆 梁德新 祖国改革开放后,文艺界春光明媚,政府鼓励作家积极创作,文艺刊物逐年增多.为圆"作家梦",我利用业余时间写文章向报刊投稿.经常练笔对我日 ...

  • 梁德新II回忆写作二、三事——家里人帮助我写作

    梁德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居住在梅县松口镇.那时教师的生活是清苦的,维持家庭生活的经济来源是工资.为改善生活,二十世纪八十代我把照像.维修家用电器和修理录音机.黑白电视机为第二职业.妻子是教师做家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