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即是多,以少胜多

有的人喜欢写长文章,他们一写起来就收不住口,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仿佛写少了就说不清楚,讲不明白。所以他们笔下全是长篇大论,啰里啰嗦一大堆。

殊不知,有时候“少即是多”,写得少并不见得就说不清楚事情,写得少并不见得读者收获就少,写得少并不见得自己收益会小。

一、少则是多

少即是多,就是用更少的信息,以更好的方式去传递知识,这样做比一下子给读者太多内容的效果要更好。

我们读一本书,并非要从书中得到很多的东西,有时只要能够得到一点有益的收获就足够了,因为这个收获能够改变你的行为,改变你的生活。

当我们坐下来写作时,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告诉读者我们所知道的一切,不论是自己精通的专业知识,还是精彩的小说故事。但是这样做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考虑,当我们读书时,通常会被哪些东西所打动?

有人说是章节分明、思路清楚、脉络清晰;有人说是图表丰富,没有大段的文字阐述;有人说是排版合理,有足够多的“留白”,便于阅读;有人说是内容分配合理,便于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而且每个部分学起来都不费劲。

不管是哪方面原因,都值得我们深思。

事实上,同样的字数,如果按照留白充足、易于阅读的方式去设计,页数就会多出来一些,书本就会厚许多,但这丝毫不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营造良好的阅读体验

作为读者,从阅读体验的角度考虑,什么样的书读起来更容易?什么样的书能让我们完全沉浸于其中,享受阅读的快乐?

我们可以找几本过去读过的书,看哪些书曾经让你完全沉入其中,享受阅读的乐趣;看从哪些书中能够轻而易举地学到知识,以至于我们忘记了自己是在阅读,而书中的信息却自然而然地进入你的脑海里。

找到这些书,仔细研究一下,看这些书有什么样的特点。

它们是如何排版的,字体好不好看,文字周围有没有留白,这种排版方式是不是让人看上去感觉更舒服一些,至少比那些文字密密麻麻的书阅读体验要好。

文章中有没有什么图表,这些图表是否明晰易懂,所起的作用如何?

文章内容是否得当,有无错别字,有无拼写错误,有无用词不当,有无一些奇怪的语法?

还有其他什么因素让这些书比其他书更好读,更让我们喜欢?

除了易于阅读之外,这些好书还有哪些方面让你感觉到钦佩?你能从中学到什么?

在分析完这些书之后,再反过来看自己写的东西,找出在哪些地方可以加以改进。

在遣词造句、排篇布局、叙述事件、描写人物、烘托氛围、论述道理等方面,我们与好书的差距在哪里,如何改进才能使我们的文章与这些好书相媲美。

一本好书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有许多值得我们钦佩的地方,而这些因素也成为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让自己的作品具备这些因素,就能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

三、以少胜多

人们都喜欢看比较薄的书,为什么?因为有成就感。书薄了,看完这本书用的时间就会短。所以,可以尝试着将你想呈现的内容分解成多本中等厚度的书。

这样做,不仅可以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因为书的排版合理,有足够多的“留白”,易于阅读和学习,也方便在书上做一些阅读笔记和记录。而且可以让你收获更多的尊重和权威,因为你写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系列作品。

一本书不管多厚,人们愿意为之付出的金钱是有限的,而同样的内容如果分成几本,人们会更愿意掏钱来买每一本较小的书,而你也可能因此而赚更多的钱!

我们可以规划出书的间隔,这样就能有更多时间进行写作,提高写作质量,让读者真心期待你的下一部作品,同时也避免了一下子给读者过多的信息。

虽然每本书传递给读者的知识变少了,但通过系列丛书,最终却能让读者有更多的收获。虽然每本书薄了,售价低了,但一系列薄书的发售,比你卖一本厚书的收益要高很多很多。

这就是“少即是多,以少胜多”的真正体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