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春丨明清时期徽州谱牒的编修、防伪与秩序维护
相关推荐
-
胡近仁(上)
一代硕儒胡适的族叔胡近仁 曹 健 绩溪县上庄村在19世纪末,出了两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学识渊博的人,他们就是胡适和胡近仁,当年在上庄一带算是天才.奇才.胡适,现代学术大师,在国内外声誉卓著,在上庄一 ...
-
明清时期徽州谱牒的编修、防伪与秩序维护
徽州谱牒的编修源远流长,于明清时期达到了繁荣.与此同时,"赝鼎之乱真"."私售之灭典"①等伪造盗卖现象,也屡有发生.为了杜禁此类恶劣之风气,保证宗谱正传,维护血 ...
-
福建风情丨明清时期,福建家族中的养男、螟蛉子都扮演什么角色?
明清时期,福建民间"收养之风"盛行,即通过抱养.过继(房).顾香火等形式让孤寡的族人得到香火延续或让家族人丁更加兴旺. 养男.螟蛉子也称"养子.义子",属于抱养 ...
-
唐代谱牒的官修和私修
郑樵曾在<通志>中说:"姓氏之学,莫盛于唐."唐代是我国谱牒修撰的高潮期,据<新唐书·艺文志>所载,有唐一代的姓氏之书多达61部,922卷. 我们分初唐.中 ...
-
谱牒文化丨修谱大会上的发言稿该怎么写?
好多人为修谱大会上的发言发愁,不让在会上发言吧,千里迢迢过来一言不发,没面子:让在会上发言吧,又怕在会上说错话,丢面子! 也有很多人在会上滔滔不绝的念演讲稿,下边的人听的昏昏欲睡或者交头接耳或者&qu ...
-
谱牒文化丨可以自立堂号吗?
对于是否可以自立堂号,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堂号? 旧时,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堂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 ...
-
谱牒文化丨如何判断家谱真伪?(深度长文)
判断家谱的真伪,不是为了否定老谱,只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更深层次的了解自己的家族,去伪存真.不至于上来就吹名人之后.如何去判断真假,本文从十一个方面去阐述: 一.官职 北宋著名学者汪洙曾说:" ...
-
谱牒文化丨家谱中防伪标志之印章
其实家谱是有防伪标识的,首先家谱是限发,不是今天只要钱给够,留一套家谱没问题,在以前有保存家谱的资格的人就是族长.各房房长了,领谱字号其实就是一种防伪标识. 每一套谱都会有一个字号,对应一个领谱人,不 ...
-
谱牒文化丨家谱中的孺人是什么人?
翻阅家族的老家谱或者去祖坟祭祀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在家谱的世系传或者先人碑刻上中看到"张孺人"."李孺人"."方孺人"的字样. 那么有没有思考 ...
-
谱牒文化丨修谱不是抄谱,无探究的更不可乱写!
续修族谱,急不得,含糊不得,舍不得,更不可乱来!只能持之以恒慢慢得,有责任心地对得起祖宗及对后人有个交代,必须要搜更多资料而相互引证. 族谱家乘就是一个族群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史,没有血缘传承关系的族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