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四七)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暍病
相关推荐
-
经方:大青龙汤(外热里寒)
大青龙汤[原文]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 ...
-
寒湿证治--麻黄白术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病者身体烦疼,无汗恶寒,发热,脉浮缓细,皆寒湿相并所致也. 麻黄白术汤 治寒湿,身体烦疼,无汗恶寒,发热者. 麻黄(去节,三两) 甘草(炙,一两) 杏仁(二十粒,去皮 ...
-
《伤寒论》笔记81|阳明经热—白虎人参汤
一八三."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汗,恶风,大渴而烦,舌上干燥,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阳明证分腑热和经热,腑热是 ...
-
下列各项,不属麻黄汤证表现的是A.恶寒发...
下列各项,不属麻黄汤证表现的是 A.恶寒发热 B.鼻鸣干呕 C.头身疼痛 D.无汗而喘 E.脉浮紧 正确答案(B.鼻鸣干呕) 解析:麻黄汤证临床表现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无 ...
-
【每天学伤寒】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病反入里,则作『痞』
昨天 一六六: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病反入里,则作『痞』,按之则自濡,但『气痞』耳. 浮就是病在表,紧就是寒,就是表有寒,按伤寒的法则,应该是先发表再攻里,结果先攻下,造成病反而入里,『痞』证就出现了, ...
-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四八)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暍病白虎加人参汤
张仲景立有两个方子,就可以治疗中暑.一个是白虎人参汤,一个是瓜蒂散.『太阳中暍』就是中暑了. [原文]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人参三两.生 ...
-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四二)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暍病
[原文]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 温服 ...
-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四三)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暍病
前面我们讲中暍,有口渴,汗出用白虎加人参汤来治疗,如果这个太阳中暍,没有口渴,汗出应该怎么治疗呢? [原文]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一物瓜蒂汤方 ...
-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四一)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暍病
第三节.暍病 暍病,是什么病呢?一般我们说是暑病,中暑了,和现在的中暑有点不一样,我们中医讲的中暑,实际上是在这个暑湿季节得了病了,叫中暑了.如暑温,在高热环境下的热势病是不一样的. 这个暍病的表现是 ...
-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四零)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家麻杏薏甘汤
[原文]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薏苡半两.甘草一两,炙.上锉麻豆大,每 ...
-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四二)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家桂枝加白术汤
[原文]伤寒八九日,风湿搏相,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生姜三两,切. ...
-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四三)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家桂枝加白术汤
术附汤喝下去的时候,我们来看,"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痺.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 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这说明喝了术附汤下去以后 ...
-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二四)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
我们前面讲了刚痉是发热.恶寒,无汗.这一节来讲柔痉,什么是柔痉,柔痉与刚痉正好相反,我们说了,痉病的共同特点是发热.柔痉当然也有发热. 我们来看[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太阳病, ...
-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四零)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无热骨节风湿
无热骨节风湿 [原文]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这个条文讲得很明确,风湿,骨蒸痛烦,你如果一动,就会感到疼,不敢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