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创中心王二涛研究员:颠覆,往往比创新更难。
相关推荐
-
[首藏作品](5331)百年难题终破解 豆科植物化氮气为氮肥原来靠它
百年难题终破解 豆科植物化氮气为氮肥原来靠它王筱骄 本报记者 王 春氮作为生命体的基本组成元素,参与着植物的生长发育.物质合成与代谢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一百多年来,"为什么豆科植物能与根瘤菌 ...
-
中科院研究员演讲《疼痛的真相》,值得一看!
中科院研究员演讲《疼痛的真相》,值得一看!
-
根瘤菌
根瘤菌(Rhizobium)主要指与豆类作物根部共生形成根瘤并能固氮的细菌,一般指根瘤菌属和慢生根瘤菌属:两属都属于根瘤菌目. 根瘤菌细胞呈杆状,有鞭毛和荚膜,鞭毛为正常的活动器官,无芽孢,革兰氏染色 ...
-
【LorMe云讲堂】精彩回顾:王二涛老师揭秘豆科植物结瘤固氮的分子机制
2020年12月10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团队在Nature上正式发表研究论文"An SHR–SCR module specifies legume cortical ce ...
-
你能分得清根瘤与虫瘿吗?
这里所说的根瘤是指豆科植物根部常见的由固氮菌引起的瘤状突起:而虫瘿是指由于根结线虫的侵染,在寄主植物根部所形成的一种瘿瘤.二者的形态有些类似之处,特别是同时出现在豆科植物例如花生.芸豆.大豆.豌豆.苜 ...
-
大豆为啥能“自造”氮肥?这个问题难倒植物学家百余年,上海科学家解开了
与土壤中的根瘤菌共生,利用空气中的氮气"自造"氮肥,豆科植物为何有此特殊本领?这个困扰了植物学家百余年的谜团,终于被上海科学家解开.今天凌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杂 ...
-
如何延缓衰老?中科院研究员30分钟演讲,早听早受益
如何延缓衰老?中科院研究员30分钟演讲,早听早受益
-
PNAS|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在水稻共生和免疫信号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研究亮点: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适应性依赖于对共生微生物和致病微生物的适当响应.几丁质是菌根真菌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主要的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MAMP),可激活模式识别受体,触发植物免疫.MAMP ...
-
回国仅三年,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辛秀芳何以登上《Nature》
回国组建实验室仅三年多,带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6岁的年轻科研团队在植物免疫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今天凌晨,85后上海女科学家.lai及其团队登上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杂志.这篇题为&qu ...
-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来庚组发现在调控树木增粗生长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两个MADS-box基因...
2020年11月23日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来庚研究组在Plant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Two MADS-box genes regulate vascular ...
-
乐天心理 ×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 “自由·觉察·探索” 首届体验式心理游园会顺利举行
自由·觉察·探索 活动 回顾 PART 1 2021年7月2日下午,由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主办的"自由·觉察·探索" 首届体验式心理游园会,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一号 ...
-
植物自身也能生成化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science论文揭示重要突破
为应对全球气候的变化,各国也在不断提高节能减排的要求.对于依赖工业化肥的植物来说,是否有一天也能自己生成化肥? 10月29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Jeremy Dale Murray(杰 ...
-
王二涛研究组揭示植物区分共生与免疫信号的分子机制
菌根共生的根部切片 01 2021年4月15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PNA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题为"Discriminating symbiosis a ...
-
师从王二涛,他俯身田间地头,在稻田里解语植物“心事”!
编者按 一段"阴差阳错",让他与植物抗病课题结下缘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实践,他在"接力之路"上的稻田里沉心科研.2021年4月,他所在的团队研究发现了水稻共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