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笔记做了一堆,但你知道怎么用它答题吗?
暑假黄金复习期过了一大半,大家的头发也已经掉了一大半了吧(划掉)!相信很多同学已经做完了基础知识笔记,开始进入背诵阶段。
作为初试备考中最基础的环节,笔记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考研应试的基础。一份好的笔记,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梳理基础知识,也可以成为后期冲刺时直接背诵的材料。
笔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这个时候,阿铎有三个灵魂问题想要问问大家:
笔记这么多,你知道该怎么背吗?
笔记做完了,你真的知道该怎么答题吗?
你相不相信自己做的笔记?或者说,你会“嫌弃”自己做的笔记不够好吗?
如果以上三个问题你都做出了肯定的答案,那现阶段的你可能就掉进了大多数人都会犯的“笔记误区”:
不知道该怎么背笔记、笔记无法应用于答题、不相信自己做的笔记,觉得学长学姐的笔记最“香”......
为了帮助大家走出笔记背诵的迷茫期,我们特意邀请到去年清华学硕初试第一、复试第二的玉华学姐,为大家分享笔记准备和使用上的经验~
本篇推送食用指南

很多同学曾向阿铎反映,“总是担心自己的笔记缺了哪一部分”、“怕自己的笔记不能覆盖到所有考点”。首先,同学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能完全抱着追求完美的心态去做笔记。没有一本笔记是完美无缺的,我们能做的只有尽自己的全力去备考。
因此,在正式介绍笔记使用方法之前,我们再来复盘一下新传专业课备考中不可缺少的四大部分笔记。
基础知识来源于初试备考中的重点书目,必须回到书本上去找到原文,将原文摘录下来,凝练为自己的笔记。很多同学依赖网上总结的一些答案,而忽视回到书本上的理论本身,就会导致断章取义、不能理解理论内容等问题。
以郭庆光老师的《传播学教程》为例,书本第199页对沉默的螺旋理论有非常详细的介绍,从该理论的三个命题、特点、存在的问题、意义,到该理论涉及到的其他概念(如意见气候、共鸣效果、累积效果和遍在效果)等。如果不回到书本原文去理解该理论,则很有可能错失重要的知识点。
专题,是我们在考场上应对类型题目时的万能答题宝库。很多比较新的知识点,如短视频、非虚构写作和国际传播等内容,《传播学教程》等经典书目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涉及,这时就必须找到学界知名学者或目标院校老师的相关论文,做成知识点专题合集的形式,以扩展自身知识面。
关于「专题笔记」如何整理的方法,阿铎在7月就整理出了一篇推送👇,里面以“基础理论型”和“前沿热点型”两类专题为例,给大家提供了背诵和整理专题的几点妙招。
如果基础知识构成了一篇好答案的骨架,那么案例就是一篇好答案的血肉。好的热点案例,不仅可以给大家充足的语料,让大家在考场上遇到生疏的题目时不至于无话可说,还可以增强大家对考点的把握能力,最终达到能够自己预测题目、自己给自己出题的境界。
积累热点案例的方法,阿铎建议大家一是要保持对时事新闻的一定关注度,二是要利用好公众号的资源。每天可以抽晚饭后的时间刷一刷公众号的更新,花半小时的时间,将公众号上有价值的内容简单摘录下来。阿铎公众号开设有「每月热点解析」的专栏👇,每月都会在第一时间为大家带来当月热点汇总,大家一定不能错过~!
答题本,是针对考研真题中经典题目的总结,需要将历年真题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题目摘录出来,然后在本道题目后附上参考答案(最好是自己写好之后由学长学姐批改,这样印象更深刻)。
比如2020年清华大学862所考察的论述题,“如何看待新闻联播在抖音、快手开设账号,传统媒体在短视频传播中如何调整”,这就是一道考察传统媒体主动融入新媒体平台的经典题目。大家可以在备考时着意练习此类有代表性的题目,以提高自身答题水平。
在现阶段,不少同学还没有开始练题,所以答题本的准备可以先不用急。等大家练习论述题的次数够多之后,准备答题本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许多同学还存在的另一大问题是“不相信自己做的笔记”。不少一战的同学都存在一种“笔记崇拜”的心态,觉得上岸学长学姐的笔记比自己的笔记更靠谱。这种心态虽然常见,但也是不必要的。前面已经提到,完美无缺的笔记是不存在的。
判断笔记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即自己通过这本笔记学到了多少知识。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阿铎建议大家尽量自己回到书本、整理笔记;如果备考时间太过紧张,则可以借助学长学姐的笔记或购买木铎黄宝书,但也一定要注意消化吸收知识,对原有笔记上的内容进行补充。
下面,阿铎列出了一本好笔记所必须具备的四大特征,以供大家参考。
很多同学在整理自己的笔记时会掉进“抄书”的误区。很多同学害怕自己抓不住重点,所以就选择把书上所有内容都誊录一遍,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不能形成深刻记忆。
在做笔记时,我们必须要以书本为纲,但不能大段地抄写,最好按照书本原文的提示,分类整理知识点。同时,还必须详略得当,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
以彭兰老师的《网络传播概论》第十章第一节“网络与舆情、舆论”为例,其第一部分讲述的是“舆情与舆论的关系”。这部分知识点较为杂糅,把舆情的概念、舆论的概念、舆论与舆情的关系混合在了一起。初看“舆论与舆情的关系”这个问题,很多同学觉得非常简单,但实际上可能会有一半的同学讲不清楚。
下面,是根据书本原文整理而出的三个问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舆情:即社情民意,指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社会公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舆情是社会的晴雨表,它反映了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公众的关注焦点,反映了公众对某些问题与现象的意见与态度,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冲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社会中潜在的危机。
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公众意见。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认为。舆论在两重意义上是“我们社会的皮肤”:(1)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2)它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舆论与舆情的关系:(1)舆论是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舆情在某一方面的集中表现;(2)舆情不仅包含公开的舆论,也包含一些隐含的公众态度与情绪;(3)舆论总是在一定的舆情背景下产生的,但舆情并不一定通过舆论表现出来。
大家在整理笔记时,最好能够结合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加强记忆。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抓住重点、建立知识图谱,迅速建立起特定知识点的框架;同时,思维导图还拥有无限发散性,与一般的线性笔记相比,更容易修改和添加。
不拘泥于特定工具,大家可以随意选择幕布、XMind、ProcessOn等软件来制作思维导图,只要能达到辅助记忆的目的即可。

前面已经提到,大家可以准备一个专门的热点案例本;但也可以将案例补充在笔记之中,将案例紧扣知识来呈现,这样也可以加强知识点和案例之间的联系。
以下面这一篇木铎期刊班的优秀作业为例,该同学在写到传感器相关内容时,就补充了传感器新闻的知识点(来自《网络传播概论》P37),同时还加入了全球数据新闻奖、新华社新闻机器人Star的案例,值得大家学习。

不论是手写笔记还是电子版笔记,大家都一定要注意留白,以便后续补充。在第一轮复习时,大家需要的是抓住最重要的知识点,以“第三人效果”理论为例,大家可能在第一轮复习时只了解了该理论的概念、产生的心理学依据、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等;而在第二轮复习时,还需要了解“第一人效果”、“社会距离”、影响和制约第三人效果的个人因素等知识。
对手写笔记的同学来说,可以选用活页本来做笔记,这样可以虽然往笔记本里加纸;对电子版笔记的同学而言,可以选择单面打印笔记资料,这样就可以在背面空白的部分随时添加知识点。

笔记做好后,大家面临的问题就从“做不来”转变为了“不会用”。其实,使用好一份笔记的原则主要有三个:找重点、巧背诵、助答题。
很多同学向阿铎反映“摊开书,觉得哪里都是重点”。其实大家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资源——每本书目的章节后,都会有相应的关键词提示或提问,其实这就是郭庆光和刘海龙老师亲自为你画好的重点!
以《传播学教程》第227页的思考题为例,关于培养理论和框架理论的部分,郭庆光老师提出这么几个问题:
第三节
1. 简述“培养”理论的基本内容
2. 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独特优势?
3. 什么是“象征性现实”?
4. “主流化效果”指的是什么?
第四节
1. 什么是“元传播”(meta-communication)?
2. 简述框架的定义
3. 如何理解新闻框架?
4. 新闻框架建构的两种主要机制是什么?
5. 在一篇新闻中,新闻框架会主要通过哪些要素呈现出来?
6. 什么是框架效果?
7. 什么是受众框架?
8. 新闻框架的四种具体功能是什么?
郭庆光老师上面提到的重点,你确定自己真的都在笔记里涉及到了吗?如果没有,一定要记得补充上。这些重点甚至可能直接成为命题来源,如南开大学、华东师大、川大都曾出过“元传播”的名词解释,如果你在看书时太过大意、没有注意到这个掩藏在书本里的知识点,就有可能错失这5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资源,就是目标院校的真题。真题的重要性,我们在之前的专题笔记推送里也强调过,放到笔记使用中也同样成立。
大家可以搜集目标院校的真题,分析其中哪些是常考的知识点,然后将笔记中相应的部分用红笔圈出,重点补充和复习即可。
背诵是很辛苦的事,最重要的“坚持”二字不必再赘言。但除此之外,还给大家推荐一个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的方法,其实这个方法就是对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应用。
由于我当时是做的电子版笔记,将笔记单面打印出来后,我每背完一张纸,就在空白的页面默写下刚才背完知识点的关键词,随时进行自我测验。
默写并不是全文默写,只需要写几个关键词,确保自己能根据这几个关键词回想起整个知识点的内容就行。切忌全文默写,这样会浪费太多时间。
建议大家背一个小时书,花15分钟左右的时间去回忆即可。
背诵的时候,很容易面临的问题就是走神。及时反馈,不仅可以避免走神、及时发现刚刚记忆中的漏洞,还可以让自己收获更多的积极反馈,加强背书的信心,所以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使用这样的背诵方法,可以一试。
这个原则可以用来解决“做了笔记但还是不会答题”的难题。
很多同学完整地做好了笔记,但不会将笔记上的知识运用到答题中,这一是因为现在的考研题目越来越灵活,仅仅将书本上的知识默写下来是不够的;二是同学们不知道笔记上的哪些知识可以用作答题语料。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练习!
除了自己亲笔动手去写,实现输出的方法没有第二个。
而练习价值最高的题目就是考研真题。以批判学派的知识为例,很多同学会觉得这部分的知识很散,会出现“不知道怎么总结”、“总结好了但是不会用”等问题。清华大学在2020年618考题中曾有一道30分的论述题,“请归纳并评述伯明翰学派与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理解的差异”。
根据这道题,其实就可以很好地将伯明翰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人物、重要观点从头到尾梳理一遍了。
木铎期刊班在带读完每周期刊论文后,课程讲师都会给大家布置相应的思考题,也是运用的“答题”的思路来带领大家实现笔记的输出。通过做题的过程,大家就可以将在论文中学到的框架、内容用在答题中,逐渐建立起答论述题的感觉,实现“输入”到“输出”的过渡。
写在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