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诚:为何我们都需要一把黑纸扇

传统的东西怎么适合当下人的审美与精神需求,确实是伤脑筋的事,但也不是没有可能。

临安禾子送我一幅扇面,有他一行字:“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北京智吉送我一件团扇,上面有他两个字,“见山”。喝酒是我喜欢的,见山也是我喜欢的。我在乡下住着,开门见山,开窗见田,不用上班下班一路奔波,日子仿佛也就宽泛许多。也就可以,见山,下田,听鸟,喝酒,望天,吹风,看花,采茶,掘笋,捉鱼,兴之所至地做些事情。

这两个扇子,都是拿来看的,并不使用。从前家里夏天必备扇子,多是麦秆扇,纯手工编成。村中隔河相望的地方,有位老人编麦秆扇技艺精湛,她常拿了剪成圆形的布面,请小学校的民办李老师写几个字,“花好月圆”“花开富贵”“花团锦簇”之类,缝在团扇的中心,竹制的扇柄扎实耐用——扇柄还有一用,你想不到,但凡有小孩不听话,大人便恐吓道:“等我拿扇柄来!”意思是说,她去寻了那麦秆扇,便要用扇柄打孩子了。
乡下人打孩子,多用农具或劳动工具,随着事态的升级,工具也相应升级:扇柄,扫帚柄,锄头柄。但乡下人打孩子,也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倘真需要锄头柄侍候的,怕也是无可挽回了,锄头柄也徒叹奈何。
夏日草木葳蕤,蚊虫甚多,一柄麦秆扇或蒲扇可驱蚊亦可驭风。直到有了电风扇,有些老人依然只相信麦秆扇,他们说电扇吹出的风带着火气,会把脑壳扇疼。年轻人们光着膀子坐在电扇前呼啦啦地吹,依然心烦气躁,老人们摇一柄蒲扇缓缓地摇,一脸气定神闲。
有了空调之后,又怎么样呢?——人是越来越怕热了,也越来越怕冷了。昨天我与朋友聊天,说到一个观点,人对工具的使用,以为只是单向的,其实工具反过来在改变人类。它们不仅改变人的思维习惯,也渐渐改变人的生理构造。譬如手机如此,汽车如此,空调亦是如此。
夏天宜读闲书,无关紧要的书,手倦抛书午梦长的那一类。《枕草子》即是,兼有纳凉之功。“七月,风吹得紧,雨势亦猛烈之日,大体称得上凉爽,连扇子也忘了用的时分;覆盖一袭微染汗香的薄衣昼眠,是挺饶风情的。”读这样古典的文字,就会想起麦秆扇的旧时光。
日本人的扇子文化既热闹,也悠久,日本的扇子是在奈良时代由中国传入的。我有一次到日本,就曾去拜访他们制作团扇的世家。其实他们跟我们的许多手艺人一样,维持生计也颇艰难。人同此心:由奢入俭难。习惯了空调的人,谁还能后退回去呢?虽然扇子在日本文化里的地位是如此显著,跟腰带、木屐、提袋一样是传统和服必不可少的部分了。《枕草子》里就经常写到扇子。
跟风铃一样,扇子也可以算是夏日最独特的风物吧。
“优美的事是:瘦长而潇洒的贵公子穿着直衣的身段;可爱的童女,特地不穿那裙子,只穿了一件开缝很多的汗衫,挂着香袋,带子拖得长长的,在勾栏旁边,用扇子遮住脸站着的样子。”
“女官们聚集拢来,商议在供养的当日穿什么衣服,拿什么扇子的事。”
“有好久不见的人到来与会,觉得很难得,走近前去,说话点头,讲什么好笑的事,便打开扇子,掩着口笑了……”
“天刚破晓,从女人那边回去的男子,说是寻找昨夜里所放着的扇子和怀中纸片等,因为天暗便到处摸索,用手按来按去,口中说是‘怪事’,及至摸到了之后,悉索悉索地放在怀里,又打开扇来,啪啦啪啦地搧,便告辞出去。”
《枕草子》是我很喜欢的书,因为它的简淡与日常。一千年前的日常生活,琐碎的片断,缓慢而优雅。清少纳言的文字也是清淡的,一路通向审美。一代代下来,日本人的审美里,简淡一脉得以完好地延续,并承接在各种艺术门类里,甚至落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喝茶,待人,甚至从事手艺,做一件东西,都有着这样的延续。因为审美这个东西,是可以内化为精神的,从而影响着人们对于事物的判断标准。
杭州的特产,丝绸、雨伞、扇子、剪刀,都是历史上很有名的,然而现在却很有些没落的意思。谁人到杭州,回去给人送一把剪刀呢?一剪梅,一剪没,剪情丝,一刀两断,都不合适。伞,谐音是“散”,扇谐音也是“散”,左右不是,令人误会。只有丝绸勉强可以送送——也有局限:总不能给男人送条丝巾吧?
传统的东西怎么适合当下人的审美与精神需求,确实是伤脑筋的事情。但也不是没有可能。故宫里的东西,够古老了吧,然而光是印着“朕知道了”几个字的纸胶带,就不知换了多少银子了。无它,年轻人喜欢尔。再说扇子,当年诸葛亮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不也很有意思吗?周星驰演的《唐伯虎点秋香》,四大才子甫一出场,每人手上一柄扇子,滑稽又可笑,这都是有意思的事。
啊,我还想起有一回,跟朋友一起去富阳乡间行走,听说一个叫金竺村的地方,有做黑纸伞的。他们制伞用的纸,都是皮纸,也叫桃花纸,坚韧牢固。涂在皮纸上的漆,更为特别和讲究,一般是桐油和柿子漆。柿子在青的时候,摘下来捣烂,放到锅里煮,煮到270摄氏度到280摄氏度,再盛出来放凉,静置一年发酵,那个透明的胶状物就是柿子漆。用桐油上漆,颜色会慢慢变黄,而柿子漆则不会变色。同行的朋友说,从前也有用这样的柿子漆来做黑纸扇的。乌黑发亮的黑纸扇,就像上过大漆一样,质感极好,用的时候也特别有范儿。

关于我们:

(0)

相关推荐

  • 人来风——闲摇古扇话小史

    三伏仲夏,被冷落已久的扇子,又成了我们须臾不肯释手的爱物.插电制冷的冰爽,比起动摇满怀的清冽,终究还是略欠自然之妙.蜷身摇椅之中的你,倒也不妨追溯千年的青史风流,瑟瑟畅想一番古人搅动炎凉的潇洒. 单从 ...

  • 这么热,把朕的团扇拿来!

    上周,我们介绍了清宫中收藏的折扇.但你知道吗?除了在清宫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折扇,还有一种扇子也颇为流行,那便是团扇. 比起折扇,制作团扇的材料要丰富不少,也要更有趣. 01 纸.绢 书画团扇中,最具宫廷 ...

  • 特别的生日礼物

    生日礼物 艾米 继两双鞋子之后,爸爸又给我送了一件生日礼物--一把扇子. "好漂亮啊!"爸爸刚把扇子从包里拿出来,我便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把扇子是用麦秆编织而成的.扇面共三层,里 ...

  • 【艺术殿堂】舜帝的秘密(二)

    我们常说,"红颜薄命",为什么历史上总有一些美丽的女人却命途坎坷? 网上有一个非常精彩扎心的答案: 因为丑的,没有人关注...... 言下之意,不会管你薄不薄命啊! 话虽然说得毒辣 ...

  • 我是雕刻师,中国六大扇子产地

    一.苏州雅扇 苏州地区,自古文人荟萃,工商发达,吴文化丰富的宝藏中,雅致秀气的苏州折扇是折扇中的佼佼者,独具魅力.苏州制扇工艺的历史,南宋时已自制,明时城内制扇作坊十余家,技工百余人,品种多样,制作愈 ...

  • 【教学设计】有 趣 的 扇 子 花

    有 趣 的 扇 子 花 张桂英 山东省滕州市特殊教育中心 作品展示 一.内容:校本手工--卷纸画 二.年级:培智一年级 三.教材分析: 折扇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选择扇子花作为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

  • 每座村庄都珍贵 | 周华诚

    文/ 周华诚 到金源古村去的时候,我带了一本书--余华的<活着>.余华在序里写道:"我相信是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平静和动荡,创造了记忆和感受,创造了理解 ...

  • 去闻一棵树 | 周华诚

    文/ 周华诚 去浙江省常山县,看一棵胡柚树. 这棵树就长在我家的门外,出了门大概二十几步的地方.有天清晨我打开家门,忽然闻到一阵香,我就知道那是胡柚树释放的信号.这棵胡柚树已生长了二三十年,看起来很老 ...

  • 山中月令 | 周华诚

    深秋时节,猕猴桃已采摘完毕,天很蓝,果园静谧. 去年冬天,我和老林坐在阳光下,听他聊猕猴桃的事情,就想学汪曾祺"葡萄月令"的写法,记下他的山中月令-- 一月落雪.山中寂寂. 雪花压 ...

  • 稻田守望者—--周华诚

    蓦一抬头,见一书店,透过书店的空调门帘,发现有几位嘉宾坐在书店T台中央. "莫非是新书发布会?"杭州真是一个神奇的城市,走着走着,就会有惊喜.对于喜欢读书的我来说,看见这样的活动就 ...

  • 做戏 | 周华诚|美花|戏班子|团长

    我走到西溪北苑小区,远远听到锣鼓声,继而是一阵咿咿呀呀的戏腔,热闹极了.那戏台就搭在一片空地上,不远处是摩天大楼,幽蓝的玻璃幕墙直伸到云端.我没有想到,在这样的地方还会有戏班子.更没有想到,看戏的居然 ...

  • 一碗草头慰乡情 | 周华诚

    文/ 周华诚 春天到南京.过了饭点,许多饭馆都已闭门打烊,好在终于在偏僻处寻得一间. 我一个人,口干舌燥,翻了半天菜谱,便想吃一点汤汤水水的东西,遂点了一个炒茄子,又点了一只百鲜锅.那只百鲜锅,分量很 ...

  • 花饮 | 周华诚

    文/ 周华诚 柚花开,香飘满园.想起我有一罐柚花白茶,遂取出品饮.此时不饮,更待何时.以花入馔,以花入窨,中国古人很是喜欢,以为风雅.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列举了许多鲜花食谱,所用之花有 ...

  • 周华诚:吃货的吝啬

    在真正的吃货看来,没有什么食材是可以浪费的. 笋的文章我先后写过万把字了,但是总也写不完.就像年年挖笋,笋却总也挖不完一样.笋是当季的食材,过了季就变得稀少.比如我们山里人,虽然春天总有鲜笋吃,可是到 ...

  • 周华诚:拎出任何一个瞬间,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第一句话

    以下内容摘自作家周华诚讲座<作文的创意与规范> ■李冀 整理 以前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题目,老师给出几句话,然后让你写出正确的顺序.比如说: 1.一个杯子放在桌子上. 2.一只猫碰到了杯子,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