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策略

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策略

思维是从疑问开始,探究则是思维的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必须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大胆提问,深入研究的能力。因此,“探究”就成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策略。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怎么样引导学生探究呢?

一、巧妙设置探究的悬念

小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在阅读课中巧妙设置有一定难度而通过努力又能解开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不断探索、不断求知的强烈欲望,激发探究的兴趣,如《鸟的天堂》一课,我先在黑板上写上“林”字,再问“为什么'林’字是两个木组成?”学生想到“林”是由许多树木组成的。老师又启发道:一棵树能成林吗?学生当然认为不可以,老师却说:“一般独木是成不了林的,但是有一棵树却很奇特,能够独树成林,答案就在今天要学的新课文《鸟的天堂》,大家看了这个题目,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一个精彩的导入设计,创设了生动的探究氛围,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学生纷纷设置探究悬念:“鸟的天堂”在哪里?为什么叫“鸟的天堂”?“鸟的天堂”是怎么样的?接着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要把课文读完,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转到了对课文、对知识的探究上来。再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巧设悬念:周瑜想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10天造成10万枝箭,现在请同学们算一算,他每天该造多少枝箭?在当时每天能造那么多枝箭吗?可诸葛亮却立下军信令状:只需要3天就能造完工10万枝箭。请同学们再算算,诸葛亮平均每天又该造多少枝箭呢?这样,在学生计算、思考的过程中巧设疑点: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样把这10万枝箭“造”好的?通过这样一连串的问题,教师就为学生认真探究课文创造了条件。

二 、准确把握探险究的关键。

学生刚开始探究时,会提出一些与文章思想内容关系不大或一些肤浅的问题,这主要是缺乏思维的深刻性所致。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紧紧抓住探究,研讨其中的主要矛盾,适时把学生引向深入,是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教师可紧扣课题重点字“壮”来引发学生探究:课题为什么不用“勇士”或“烈士”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为“壮士”是指特别英勇豪壮的人,而且也不一定牺牲,所以壮士的称谓最合适,接着教师又问:五壮士“壮”在哪里呢?这样,教师紧扣中心词“壮”字,提出问题,造成悬念,从而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体现“壮”的语言、动作、心里活动,认真研读,分析探讨,多文品味。再如学习《十里长街头送总理》一课,教师可让学生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让学生探究:1、老奶奶等总理灵车时为什么焦急而又耐心?2、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的心情?学生通过对这些关键性矛盾的探究、研讨,其思维也由顺向逆向发展,对这篇文章也就有了深刻的认识,更能体会到人们总理那种深深爱戴之情。

三、正确引导探究的方法

叶老说过:“教是为了不需教。”阅读课文的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已阅读的方法,教给学生自行阅读的过程和寻求知识规律的思考途径,一般情况下,教师应从学生提的问题中归纳筛选出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问题,然后按讲读的顺序重新排列质疑的问题,以此来组织讲读过程。探究伴随着教学过程的进展,与讲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语言文字理解入手找依据,查找工具书,运用读、划、批、注的方法循疑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不同的问题可采用不同的释疑形式:

(一)、集体探险究式

以小组合作、自由合作或集体交流的组合形式为主,有时也可以同桌交流,主要解决一些关键的、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感到自已是学习上的主人。学生的知识水平是有限的,不能完全靠自悟。如学习《跳水》一课,学生不明白船长为什么用枪指着小孩逼他跳水。于是提出了几个救孩子的方法:一学生说:“用网接。”一学生说:“等水手上桅杆去救。”另一个学生说:“要小孩蹲下来扶着横木走回桅杆。”等,这时,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这些救孩子的办法是否成立,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时巡视点拨,集体汇报中要穿插讲解、归纳、小结、点评,通过生生互相启发,师生之间充分交流,最后学生终于明白了,跳水是当时救孩子最好的办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得到了统一的认识,解决了教学的难点,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提高了思维能力。

(二)个体探究式

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主要解决较容易、肤浅的问题,老师适时点拨、归纳。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可引导他们查字典,结合课文去理解,通过生生之间自我释疑。同时,这也是研究性学习中最具有开放性的一种形式,可以从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易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征。

(三)通过作文培养探究性思维

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布置学生仿写一篇作文或者写一写自已学了本文后的读后感,引导学生根据自已自学,自读自悟质疑、解释、释疑等过程,理顺文章的思维及自已的思维,根据文章内容、写作方法、段落结构、用词手段来仿写,如学了《桂林山水》《林海》《富饶的西沙群岛》等文章,可以让学生写《美丽的家乡》《家乡的山》《家乡的水》等文章;学了《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可以让学生写《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的读后感;学了《凡卡》一文,可让学生写《我和凡卡比童年》的读后感。写这类作文目的就是让学生回顾自已探究课文的过程,掌握一些探究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探究学习法的思维效应。

总之,这一系列的探究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他们的听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