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这样的圣人真实存在吗?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名家解读】
任继愈先生认为,这一章老子再次强调“道”不能用感官接触,要靠静观,玄览。这是老子高明之处,老子反复强调“道”的抽象性。春秋时代,能超出农民认识的直接经验,是难能超前的。但是,也不应当将感觉经验的地位过分贬低,认为它毫无用处,这就过分了。
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已成为普通常识。今天我们的人如果仍旧提倡“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就不对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同样重要。最后三句是这一章的主旨。
高亨先生认为,此章是老子的人生论,全是讲认识事物的方法。老子认为,一个人坐在家里,就能认识宇宙一切事物;相反地,走出去的越远,认识反而越少。这种否定观察外界,脱离实践的认识方法,是十足的唯心论,应当批判。
【个人体会】
这一章讲无为的益处,但是其论据却是错误的。外出远行,观察外部世界,这是有为;不出门,不观察自然万物的运动变化等现象,是无为。老子认为,无为优于无为,为什么呢?老子指出,不用出门,就可以知晓天下万事万物的状态。不用窥测窗外,就可以了解天道运行变化的规律。而那些外出远行的,走出去的越远,知道东西反而越少。
但是,老子所描述的情形却是假的。没有人可以做到“不出户,知天下;不闚牖,见天道“,就是圣人也不能。外出远行的,走出去的越远,知识反而越少,这也是假的。出门远行,可以开拓视野,广增见闻,倒是事实。那些闭门造车的人,反而不可能有成就。
老子认为天道是无为的,而圣人则是指能够效法无为之德,并将它运用到治理天下的实践中的理想的统治者。老子认为圣人可以做到“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但这却是不可能的,天底下根本就没有类似的圣人,这样的圣人是老子空想出来的。
人类的知识是通过观察与实验所获取的信息,并结合理性思考而建立与发展面而来的。没有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信息,不去了解外部事物的客观信息,人们就只能建立起一些知识的空中楼阁。虽然好看,却不能用于指导人们的实践。所以,老子所主张的“不出户,知天下;不闚牖,见天道”,是极端错误的。
【试译】
不用出门,就能知道天下所发生的所有事情;不用窥视窗外,就能知晓天道运行的规律。那些外出远行的,走出去的越远,知道的东西反而越少。所以,圣人不出行却能知天下事,不亲见却能明晰万物之理,不争处反能为天下王。
参考资料:
《老子绎读》任继愈 著
《老子译注》 高亨著
(0)

相关推荐